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衰减器误差对射频干扰对消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建成 全厚德 +2 位作者 袁丁 李召瑞 孙慧贤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5年第4期470-475,共6页
射频干扰对消可有效抑制通信指挥车多部电台间互扰,但其性能受实际器件影响较大.针对该问题,分析了其关键的衰减器固有误差对射频干扰对消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自适应反馈控制的正交合成干扰对消系统,分析衰减器的响应时间和精度误差等... 射频干扰对消可有效抑制通信指挥车多部电台间互扰,但其性能受实际器件影响较大.针对该问题,分析了其关键的衰减器固有误差对射频干扰对消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自适应反馈控制的正交合成干扰对消系统,分析衰减器的响应时间和精度误差等参数影响系统性能的内在机理,分别推导出了衰减器响应时间与系统收敛时间,以及衰减误差与对消比之间的闭合关系式.通过仿真验证了闭合关系式的正确性,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干扰对消 衰减误差 收敛时间 对消比
下载PDF
初至拾取误差多域联合衰减方法
2
作者 杨旭明 《小型油气藏》 2007年第2期22-24,共3页
为保证初至层析静校正处理质量,对初至拾取质量进行监控,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炮检距域对初至拾取误差进行衰减,提高初至拾取质量,提高层析反演结果的精度。
关键词 初至 误差衰减 共炮点域 共检波点域 共炮检距域 层析反演
下载PDF
基于电容补偿技术的毫米波反射式衰减器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浦鈺钤 沈宏昌 +3 位作者 汤飞鸿 郝张伟 张有明 黄风义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提升衰减精度和附加相移性能,采用电容补偿技术吸收了开关管的寄生效应,设计了2款5位毫米波反射式衰减器芯片.通过剖析3种基本电容补偿拓扑,借助史密斯圆图,分析负载反射系数、衰减量和附加相移随补偿电容的变化情况,总结出采用电容... 为提升衰减精度和附加相移性能,采用电容补偿技术吸收了开关管的寄生效应,设计了2款5位毫米波反射式衰减器芯片.通过剖析3种基本电容补偿拓扑,借助史密斯圆图,分析负载反射系数、衰减量和附加相移随补偿电容的变化情况,总结出采用电容补偿技术设计反射式衰减器的设计流程和优化方法,并流片验证.2款芯片均集成有1个五位衰减器和1个单刀双掷开关,总芯片面积均为3 mm×1 mm.其中芯片A基于0.5μm砷化镓PHEMT工艺,采用了尾电容补偿技术;芯片B基于0.15μm砷化镓PHEMT工艺,采用了开关管前/后电容补偿技术.结果表明,2款芯片包含开关的插入损耗均小于4.5 dB,其中衰减器的插入损耗均小于3 dB,衰减均方根误差都小于0.4 dB,输入1 dB压缩功率都大于25 dBm,芯片A衰减相位变动小于±5°,芯片B衰减相位变动小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式衰减 毫米波 容性补偿 衰减误差 低相位变动
下载PDF
2~12GHz集成E/D驱动功能的数控衰减器单片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志军 陈凤霞 +2 位作者 高学邦 崔玉兴 吴洪江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4-258,共5页
在GaAs衬底上集成增强/耗尽型数字驱动器和数控衰减器,实现了数字电路与微波电路的一体化集成。数字部分采用直接耦合场效应逻辑结构实现,具有结构简单、速度快和功耗低等优点。2~12 GHz 6 bit数控衰减器,内置6位并行驱动电路,控制端... 在GaAs衬底上集成增强/耗尽型数字驱动器和数控衰减器,实现了数字电路与微波电路的一体化集成。数字部分采用直接耦合场效应逻辑结构实现,具有结构简单、速度快和功耗低等优点。2~12 GHz 6 bit数控衰减器,内置6位并行驱动电路,控制端减少为6个,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TL)电平控制,并行输入控制信号。电路测试结果为:插入损耗≤4.5 dB,开关时间≤15 ns,输入输出驻波比≤1.4∶1,均方根衰减误差(全态)≤0.7 dB,静态功耗为2.0 mA@-5 V,芯片尺寸为2.6 mm×1.6 mm×0.1 mm。在GaAs PHEMT衬底上实现了数字驱动和数控衰减等功能的集成,控制电平兼容应用系统电平,应用更简单,可靠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 耗尽型 均方根衰减误差 TTL 数控衰减 赝配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下载PDF
基于Ka/Ku双波段回波强度差约束和多普勒功率谱的微物理和动力参数反演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黎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7-1842,共16页
回波强度定标误差、天线水膜衰减和雨区衰减造成的回波强度偏差对云雷达反演微物理和动力参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准确分析这些偏差对提高反演精度至关重要。为了消除云雷达因定标和天线罩等引起的回波强度和功率谱大小的影响,实现高精度... 回波强度定标误差、天线水膜衰减和雨区衰减造成的回波强度偏差对云雷达反演微物理和动力参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准确分析这些偏差对提高反演精度至关重要。为了消除云雷达因定标和天线罩等引起的回波强度和功率谱大小的影响,实现高精度和雷达全观测范围的反演,本文提出了基于Ka/Ku双波段云雷达回波强度差约束和回波强度谱密度数据的降水内空气垂直运动速度和雨滴谱反演方法(DWR-SZ),并将该方法应用到2020年6月8日和2021年6月1日华南两次对流性云降水垂直结构观测数据,利用雨滴谱仪数据分析了该方法反演结果的改进程度,分析了上升速度对反演的回波强度和微物理参数的影响。该方法首先融合双波段云雷达反演(DWSZ)和单波段小粒子跟踪方法(ST)方法反演的云内空气垂直速度V_(air),形成全观测域的V_(air),然后利用DWSZ方法得到微物理参数初估值,并计算衰减影响,最后利用双波段回波强度差(DWR)调整回波强度系统偏差和反演的微物理参数,使DWR-SZ方法正演得到的DWR与雷达观测值差到达极小。结果表明:(1)采用脉冲压缩技术的高雷达灵敏度模式与采用短脉冲的低灵敏度模式相比,DWSZ方法反演的V_(air)与雷达灵敏度相关性非常小,结果稳定,但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含有大粒子的液体降水区(粒子直径大于1.8mm);小粒子跟踪ST方法通常低估V_(air),但在低层的35 dBZ以下降水V_(air)低估程度不大,且灵敏度提高会极大改进Ka波段雷达反演能力;两种方法融合的V_(air)比较合理;(2)雨区衰减和距离是造成ST方法低估V_(air)的主要原因;而固态降水的功率谱非常窄而且陡,灵敏度对固态降水区V_(air)影响不大;(3)采用DWR作为约束,有效减小了回波强度的系统偏差和天线水膜影响,提高了微物理参数的反演准确率;(4)ST方法反演的V_(air)高估了粒子数密度,液体含水量(LWC)和衰减系数,低估了粒子大小,但对天线水膜引起的回波强度系统偏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Ku 波段双波段云雷达 云微物理动力参数反演 回波强度误差衰减的订正方法
下载PDF
降低电源噪声的电路
6
《电子产品世界》 2001年第2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电源噪声 电噪声 误差电流 电源开关 开关电源 移位寄存器 电容器电路 定点频率 伪随机噪声 衰减误差
下载PDF
高维带宽有限随机信号从平均过采样的指数阶逼近
7
作者 陈文健 张海樟 《计算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9-350,共12页
本文中我们主要考虑利用有限的平均过采样值来重构高维带宽有限随机信号.我们给出了一个能够达到指数阶衰减逼近能力的重构算法.对于一般型和乘积型的采样测度,我们分别给出了对应的重构算法和指数阶衰减的重构误差估计.
关键词 高维带宽有限宽平稳随机过程 平均过采样 指数阶衰减逼近误差
原文传递
车轴超声波垂直探伤法的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养祖次郎 云生 《国外内燃机车》 1998年第12期38-44,共7页
日本铁路于50年代制定的车轴超声波垂直探伤标准规定要对车轴进行超声波衰减度测定并分级,以检测具有裂纹发生前兆的车轴,同时对不同形状的车轴按同一基准分类。这些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符。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对不同形状车... 日本铁路于50年代制定的车轴超声波垂直探伤标准规定要对车轴进行超声波衰减度测定并分级,以检测具有裂纹发生前兆的车轴,同时对不同形状的车轴按同一基准分类。这些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符。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对不同形状车轴的人工裂纹进行了测试,取得了如下结论:衰减度变化不能反映裂纹发生前兆现象,因而进行衰减度测定并分级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应确保车轴制造质量;原用的超声波探伤法精度偏低,已不能适应现有多种形状车轴的需要,应推广采用局部探伤、斜角探伤等超声波探伤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 非破坏性试验 超声波探伤 衰减误差 垂直探伤 局部探伤 斜角探伤 机车车辆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the Light CP-odd Higgs via the Leptonic Decays of Pseudoscalar Mesons
9
作者 汤亮 柯红卫 李学潜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732-738,共7页
To explain the anomALously large decay rate of ∑+→p+μ+μ-, it was proposed that a new mechanism where a light CP-odd pseudoscaJar boson of mAo = 214.3 MeV makes a crucial contribution. Later, some authors have s... To explain the anomALously large decay rate of ∑+→p+μ+μ-, it was proposed that a new mechanism where a light CP-odd pseudoscaJar boson of mAo = 214.3 MeV makes a crucial contribution. Later, som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transition π0→e+e- and γ→γA10 in terms of the same mechanism and their result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suggested mass one cannot fit the data. This discrepancy might be caused by experimental error of ∑+→p+μ+μ- because there were only a few events. Whether the mechanism is a reasonable one motivates u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itions π0→e+e-;η(η′)→μ+μ-;ηc→μ+μ-;ηb→τ+τ- within the same framework. It is noted that for π0→ e+ e-, the standard model (SM) prediction is smaller than the data, whereas the experimental central value of η→μ+μ- is also above the SM prediction. It means that there should be extra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mechanism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 may be a possible one. Theoretically calculating the branching ratios of the concerned modes, we would cheek if we can obtain a univers mass for A10 which reconcile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data for all the modes. Unfortunately, we fi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conclude that the phenomenology does not favor such a to have such a mass with the same coupling|gt|. Therefore we light A10, even though a small window is still op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symmetric Higgs bosons supersymmetric models leptonic decays of pseudoscalar mes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