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刻整理常见误录探因——广西石刻研究之五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海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石刻是我国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界对石刻的整理成果很多,也注重开发利用石刻的文献价值,但已有的整理成果中多有不足,比如常出现人物误录、格式误录、字形误录、误入(拆出)他碑、断章取义、疏略漏录、放... 石刻是我国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界对石刻的整理成果很多,也注重开发利用石刻的文献价值,但已有的整理成果中多有不足,比如常出现人物误录、格式误录、字形误录、误入(拆出)他碑、断章取义、疏略漏录、放弃辨识、误辨朝代、属地误录等问题。研究石刻整理常见误录原因,有利于学界对前人成果的利用,也有利于反省石刻整理中易发生的错误,以使再次整理石刻时尽量避免类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整理 误录 探因
下载PDF
《中华道藏》正字误录辨正(一) 被引量:1
2
作者 牛尚鹏 张海月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第4期89-94,共6页
《中华道藏》作为大型道经整理本文献,在校录影印本道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即原影印本文字不误,而录校失误,导致新的讹误产生,影响了道经的准确使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点校者不明字际关系而误录;二、点... 《中华道藏》作为大型道经整理本文献,在校录影印本道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即原影印本文字不误,而录校失误,导致新的讹误产生,影响了道经的准确使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点校者不明字际关系而误录;二、点校者不审而误录;三、排印误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道藏》 正字 误录
下载PDF
古籍丛书目纠误录
3
作者 曹培根 《四川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3-64,共2页
纠正中国古籍丛书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之误 1 0条。
关键词 丛书 目录 古籍 误录
下载PDF
王隐《晋书》汤球辑本误录臧荣绪《晋书》考
4
作者 李建华 《天中学刊》 2017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先唐典籍引用不题撰者之《晋书》均指王隐《晋书》。入唐后,臧荣绪《晋书》影响力压王隐晋史,傲然居于先唐晋史之首,引用不题撰者之《晋书》皆指臧书。及贞观末房玄龄奉敕所撰《晋书》出,所引不著撰者之《晋书》又专指御撰晋史。后世学... 先唐典籍引用不题撰者之《晋书》均指王隐《晋书》。入唐后,臧荣绪《晋书》影响力压王隐晋史,傲然居于先唐晋史之首,引用不题撰者之《晋书》皆指臧书。及贞观末房玄龄奉敕所撰《晋书》出,所引不著撰者之《晋书》又专指御撰晋史。后世学者或因疏漏或虽察觉而难以理清这一变化,将唐修《晋书》前之"不题撰者之《晋书》"史料全部归到王隐名下。这一现象从《文选》李善注开始萌芽,至《太平御览》井喷式涌现,这是王隐《晋书》汤球辑本失误之根源所在。以成书时间为限断,王隐《晋书》汤球辑本所载凡东晋成帝咸康七年之后事皆出自臧荣绪《晋书》,咸康六年之前事但辑录于唐修《晋书》之后的史料是否出自臧书已难以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隐《晋书》 臧荣绪《晋书》 古注 类书 误录
下载PDF
防止数据误录方法初探
5
作者 亢会明 《山西统计》 1995年第1期44-45,共2页
统计人员在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数据录入是工作量大,出错机会多的一个环节,最常见的错误是将数据多打一位或少打一位数字,若不能及时发现,就可能给汇总结果造成极大误差,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有时是计算机键... 统计人员在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数据录入是工作量大,出错机会多的一个环节,最常见的错误是将数据多打一位或少打一位数字,若不能及时发现,就可能给汇总结果造成极大误差,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有时是计算机键盘故障引起的,更多的时候是由于录入人员因注意力不集中或数据原稿看不清,也有的是因录入人员的手误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机器的日常维护,教育录入人员增强责任心外,根本的办法是在录入程序中设置审核功能,从而及时发现这些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 计算机 数据录入 防止误录方法
下载PDF
《顾误录》“度曲十病”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启示与作用
6
作者 刘亦群 《艺术教育》 2011年第5期94-95,共2页
清代唱论《顾误录》是一篇较为全面地论述演唱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其中的"度曲十病"详细地论述了唱曲过程中的10种常见病,这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表现也有很多启示,并具有指导作用。文章结合现今民族声乐作品,对这些常见... 清代唱论《顾误录》是一篇较为全面地论述演唱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其中的"度曲十病"详细地论述了唱曲过程中的10种常见病,这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表现也有很多启示,并具有指导作用。文章结合现今民族声乐作品,对这些常见病进行梳理、研究和诠释,并着重就其对民族声乐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唱论《顾误录 “度曲十病” 歌唱艺术
原文传递
徐元杰《楳埜集》卷九误录李曾伯《可斋杂稿》书信
7
作者 廖寅 赵晨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0,共5页
现存徐元杰《楳埜集》卷九收录22份书信,其中19份互见于李曾伯《可斋杂稿》,当是四库馆臣误录了李曾伯作品,其余3份的作者亦"疑似"为李曾伯。这些书信的内容既与徐元杰的仕履不符,也与徐元杰手稿的流传情况不符。《永乐大典... 现存徐元杰《楳埜集》卷九收录22份书信,其中19份互见于李曾伯《可斋杂稿》,当是四库馆臣误录了李曾伯作品,其余3份的作者亦"疑似"为李曾伯。这些书信的内容既与徐元杰的仕履不符,也与徐元杰手稿的流传情况不符。《永乐大典》残卷片断也部分证明这些书信的作者是李曾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元杰《楳埜集》 李曾伯《可斋杂稿》 误录
原文传递
清代歌唱理论鸟瞰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申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0,共6页
时下所谓“民族声乐”或“民族唱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的产物,和乡间演唱民歌的方式(即所谓“原生态唱法”)其实并不相同。对传统戏曲演唱的研究,历来被称为“唱论”。本文对清代几部有代表性的... 时下所谓“民族声乐”或“民族唱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的产物,和乡间演唱民歌的方式(即所谓“原生态唱法”)其实并不相同。对传统戏曲演唱的研究,历来被称为“唱论”。本文对清代几部有代表性的唱论著作中的观点进行了一些爬梳和整理,以期引起关心民族声乐人士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音乐 唱论 闲情偶寄 乐府传声 误录
下载PDF
南音与昆曲归韵区别管窥——兼谈南音咬字的“改良”
9
作者 马晓霓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第3期68-71,共4页
传统戏曲(或歌曲)的演唱实践中,汉字归韵方式是否"科学",常常决定着"咬字"是否清楚,而"字清"(即咬字清楚)正是传统戏曲(或歌曲)演唱最为基本的要求。清代度曲论著《顾误录》曾如此强调尾(韵)的重要性:&qu... 传统戏曲(或歌曲)的演唱实践中,汉字归韵方式是否"科学",常常决定着"咬字"是否清楚,而"字清"(即咬字清楚)正是传统戏曲(或歌曲)演唱最为基本的要求。清代度曲论著《顾误录》曾如此强调尾(韵)的重要性:"字各有头腹尾,谓之声音韵。声者出声也,是字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此处提到的"收韵",实为"归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韵 误录 传统戏曲 演唱实践 介母 南管 沈宠绥 传统唱法 民族音乐 西安鼓乐
下载PDF
浦江乱弹源流及其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吉士 《文化艺术研究》 1996年第1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义乌腔 罗罗调 误录 贴旦 乐府传声 徽班 二凡 青阳 调腔 西秦腔
下载PDF
《全明词》疏失遗漏考
11
作者 朱传季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4期21-23,共3页
《全明词》的问世为学术界一大盛事,然而由于工程浩大,疏失遗漏在所难免,笔者就所触资料所发现的问题,予以指证,以期对补辑、校订工作有所补益。
关键词 《渔家傲》词作者考证 误录作品 遗漏作品
下载PDF
“义乌腔”怎么能是“浦江乱弹”?──读黄吉士同志文后
12
作者 陈崇仁 《文化艺术研究》 1996年第2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义乌腔 误录 乐府传声 青阳 沈宠绥 《曲律》 戏曲家 调腔 王骥德 曲作家
下载PDF
蒙上神秘色彩的古代音律说
13
作者 胡润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3年第3期61-63,共3页
我国古代音律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各种哲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观念诸多因素的作用,使许多古代音律说蒙上了神秘色彩。其中,有些是唯心的,有些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关键词 封建等级制度 历史背景 祭祀音乐 十二律 大吕 商声 夹钟 误录 五度相生 《梦溪笔谈》
下载PDF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感情
14
作者 温庆民 《北方音乐》 2006年第1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声音形象 感情基调 民族声乐 声乐技巧 《顾误录 歌唱家 声乐艺术 歌唱者
下载PDF
字正腔顺 声声入耳——谈陆锦花演唱的特点
15
作者 卢时俊 《上海戏剧》 1982年第4期39-40,共2页
陆锦花是著名的越剧小生演员,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她的唱工、念白俱佳,尤其是咬字功夫之好,在同行中有口皆碑。观众在听她的唱、念时一般可以不借助字幕,就能清晰入耳。陆锦花在这方面所以有如此造诣,乃是她... 陆锦花是著名的越剧小生演员,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她的唱工、念白俱佳,尤其是咬字功夫之好,在同行中有口皆碑。观众在听她的唱、念时一般可以不借助字幕,就能清晰入耳。陆锦花在这方面所以有如此造诣,乃是她汲取并运用了传统唱、念艺术精华的结果。传统唱、念艺术非常强调吐字的正确清晰。演唱戏曲要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首先要让人听清字音、理解词意。这就要求演员正确掌握字音与声腔的关系。清人的《顾误录》中说:“字为主,腔为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误录 舞台经验 艺术精华 艺术流派 流派唱腔 中说 唱念 以字行 基本功底
下载PDF
从中国古典声乐论著看民族唱法的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毕海燕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民族唱法 咬字吐字 中国民族声乐 声音效果 润腔 乐府传声 情感表现 误录 《曲律》 声乐家
原文传递
“阴出阳收”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振淇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我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中,有所谓“阴出阳收” 一说,现在还被一些度曲家引用着,但究竟什么是“阴出阳收”,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阴出阳收”一说,最初是明代度曲家沈宠绥(字君徵)在所著《弦索辨讹》
关键词 沈宠绥 度曲家 戏曲声乐 平分阴阳 误录 戏曲音韵 被切字 《中原音韵》 字腹 字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