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运富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7,19,共8页
时常见到对某些成语"误解误用"的批评,但"误解误用"的现象有增无减,个中缘由值得深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除少量确实属于误解误用外,绝大多数所谓"误解误用"的现象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或者是成语原义使... 时常见到对某些成语"误解误用"的批评,但"误解误用"的现象有增无减,个中缘由值得深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除少量确实属于误解误用外,绝大多数所谓"误解误用"的现象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或者是成语原义使用范围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这属于词义引申的范畴;或者是对成语原形的"异解另构",这属于同形异构的范畴。无论是词义引申还是同形异构所产生的新词新义新用法,都符合词汇发展演变的正常规律,所以具有不可扼杀的生命力。之所以有人把它们看成"误解误用",是因为把"不符合原义原用法"当成唯一判断标准,缺乏发展演变的眼光和理性分析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误解误用 词汇发展 异解另构 词义演变
下载PDF
论近代汉语中几个词的误解误用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顾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6-58,共3页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由词语的误解误用会产生误解误用义。词的误解误用义现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是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文章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产生的"狼狈"、"鄙吝"和"城堡"等几个...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由词语的误解误用会产生误解误用义。词的误解误用义现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是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文章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产生的"狼狈"、"鄙吝"和"城堡"等几个词的误解误用义。并希望在今后的汉语研究中,从语言材料的挖掘和理论的深化等方面加深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误解误用 材料 理论
下载PDF
词语的误解误用义与汉语词汇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尧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9期146-149,2,共4页
由于语义干扰、语音干扰、重新分析、语境误推等原因产生的对词语的误解误用,会促发词义的演变。有些错误的意义会固定下来,被一个语言团体接受。误解误用义亦为正常的语义演变结果,在教学中应持着"习性原则为主,理性原则为辅"... 由于语义干扰、语音干扰、重新分析、语境误推等原因产生的对词语的误解误用,会促发词义的演变。有些错误的意义会固定下来,被一个语言团体接受。误解误用义亦为正常的语义演变结果,在教学中应持着"习性原则为主,理性原则为辅"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解误用 词义演变 习性原则 理性原则
下载PDF
“串戏”等词义的误解误用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顾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3-17,55,共6页
要]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 要]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误解误用 心理 语用
下载PDF
“终风”“谷风”和“耿耿”的误解误用义探析
5
作者 顾军 《现代语文》 2019年第3期4-7,共4页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词的误解误用义与古书的错误训释有关。具有误解误用义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成语等熟语。但目前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风 谷风 耿耿 误解误用
下载PDF
“祏”字的“误解误用”及其考释
6
作者 陈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6期64-67,共4页
历代文献和辞书对"祏"字的释义多为"藏主石函",事实上这一解释是对该字的误解误用。文章从字形、古音、文化背景等方面着手,证明"祏"的本义应为神主,同时将通过对"石室"一词的解释来揭示出现... 历代文献和辞书对"祏"字的释义多为"藏主石函",事实上这一解释是对该字的误解误用。文章从字形、古音、文化背景等方面着手,证明"祏"的本义应为神主,同时将通过对"石室"一词的解释来揭示出现这种文献误解误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 石室 误解误用
下载PDF
恩格斯“合力”思想被误解误用例析
7
作者 刘歆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49,共6页
当前一些研究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存有误解误用情况。首先,把恩格斯“合力”概念与“协力”“系统力”等混用。恩格斯“合力”概念不是人们由于协作而产生的“系统力”(即1+1>2的作用力),而是物理学意义上各力相互抵消后的合力(即... 当前一些研究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存有误解误用情况。首先,把恩格斯“合力”概念与“协力”“系统力”等混用。恩格斯“合力”概念不是人们由于协作而产生的“系统力”(即1+1>2的作用力),而是物理学意义上各力相互抵消后的合力(即1+1<2的作用力)。其次,把恩格斯的“合力”变成脱离人及其活动的抽象力,把历史合力抽空为一种“无主体”或“泛主体”的历史现象,丢掉了恩格斯借用物理学方法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论特征。再次,将恩格斯“合力”与“历史动力”“历史发展方向”“历史必然性”等混为一谈,认为历史合力线方向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人民力量的胜利,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逻辑迷思,陷入历史宿命论的泥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合力思想 误解 误用 文本考证
下载PDF
“卑之无甚高论”的误解误用--兼论辞书存在的问题
8
作者 汪维辉 李雪敏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3,256,共8页
“卑之无甚高论”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源出《史记·张释之列传》(《汉书》照抄),“无”作“毋”,原意是“放低你的论调,不要过于高谈阔论”。宋人把它误读作一句,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此后这个误解误用义一直沿用... “卑之无甚高论”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源出《史记·张释之列传》(《汉书》照抄),“无”作“毋”,原意是“放低你的论调,不要过于高谈阔论”。宋人把它误读作一句,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此后这个误解误用义一直沿用,直至今天。误解的关键在于“甚”是个同形字,宋人把“甚_(1)”(音shèn,义为“很;太;过于”)误读成了“甚_(2)”(音shén,义为“何,什么”),结果导致这句话里的每个字都被重新解读了。误解误用之所以发生在宋代,主要原因是“甚_(2)”在宋代的普遍行用,同时也跟宋人喜读《汉书》的时代风气有关。此类例子在汉语史上并不鲜见,辞书释义宜细加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卑之无甚高论” “甚” 《汉书》 误解误用 宋代 辞书
原文传递
跨文化交际中间接言语行为误解和误用的文化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付永钢 《英语研究》 2006年第3期74-79,共6页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不熟悉对方的文化,交际者会在许多时候误解或误用对方用语言表达的间接言语行为,如在运用某些语言形式、成语、典故、谚语、修辞手段和与习俗有关的表达时即是这样。我们可以从语用推理的角度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不熟悉对方的文化,交际者会在许多时候误解或误用对方用语言表达的间接言语行为,如在运用某些语言形式、成语、典故、谚语、修辞手段和与习俗有关的表达时即是这样。我们可以从语用推理的角度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误解和误用:之所以出现误解和误用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导致语用推理的过程发生了断裂或偏差;因此,相互熟悉文化背景,了解一定的语用知识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 误解误用 推理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论讲授法的误解与误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丽婷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S1期78-79,共2页
讲授法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实践中存在着对讲授法的误解与误用:用"讲是为了不讲"来全盘否定讲授法,在教学中一味的求多、求快而忽视了讲授的真正意义,或者干脆把讲授法等同... 讲授法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实践中存在着对讲授法的误解与误用:用"讲是为了不讲"来全盘否定讲授法,在教学中一味的求多、求快而忽视了讲授的真正意义,或者干脆把讲授法等同于"注入式教学"。面对种种误会,尤其是在课改的背景下,正确的"讲授观"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授法 误解误用 讲授观
下载PDF
论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以“空穴来风”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年第4期75-77,共3页
约定俗成是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通过分析“空穴来风”词义的逆转,即由原来“事出有因”的肯定意义转变为现在“没有原因、没有根据”的否定意义,可看出人们的使用,甚至有时是误解误用,也会导致词语意义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就是临时变化... 约定俗成是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通过分析“空穴来风”词义的逆转,即由原来“事出有因”的肯定意义转变为现在“没有原因、没有根据”的否定意义,可看出人们的使用,甚至有时是误解误用,也会导致词语意义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就是临时变化发展为集体行为的过程。与此类似发生词义演变的词还有很多,比如:“明目张胆、大放厥词、出尔反尔”等,另外,词形也可能因为社会约定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每况愈下、昨日黄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穴来风 误解误用 约定
下载PDF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友 《语文学刊》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修辞创新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非成是 误解误用 重新约定 动因
下载PDF
《正法華經》疑難詞語釋義三題 被引量:1
13
作者 真大成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84-194,共11页
辛嶋静志先生《正法華經詞典》解釋了《正法華經》的大量詞語,但仍有不少詞語的釋義有待進一步探討。這些疑難詞語是由多個層面的原因而産生的。本文從文字)誤、詞語的用字形式及譯者誤解誤用三個方面進一步考釋此經中的若干疑難詞語。
关键词 《正法華經》 疑難詞語 訛誤 用字 誤解誤用
原文传递
試釋“枝掖”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婷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367-370,共4页
準確分析譯經詞彙的特殊現象是理解譯經語言的基礎,本文主要從東漢支讖譯《道行般若經》及其同經異譯入手,試分析"枝掖"一詞的詞義和構詞理據,認爲"枝掖"成詞是早期譯經的一種誤解誤用現象。
关键词 枝掖 《道行般若經》 誤解誤用
原文传递
“每下愈况”是怎么变成“每况愈下”的
15
作者 戴佳文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210-218,共9页
成语“每况愈下”源自《庄子·知北游》的“每下愈况”,两者并非直接转变的关系,而是经历了两次误解误用,关键在“况”字。“每下愈况”的“况”义为“滋、甚”。宋人误以为该字表示“比照”,化用《庄子》时把“每下愈况”错改为“... 成语“每况愈下”源自《庄子·知北游》的“每下愈况”,两者并非直接转变的关系,而是经历了两次误解误用,关键在“况”字。“每下愈况”的“况”义为“滋、甚”。宋人误以为该字表示“比照”,化用《庄子》时把“每下愈况”错改为“每况愈下1”;随后,“每况愈下_(1)”的“况”又被误解为“情况”义,“每况愈下_(2)”由此产生并行用。误解误用不仅是词义演变的途径之一,有时也会推动新形式出现。这类语言现象背后的时代原因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 误解误用 宋代
原文传递
从量词“介”谈个体量词来源的一种特殊途径
16
作者 乐优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44-53,共10页
本文考察量词“介”的产生时代和来源。“介”在先秦时期没有量词用法,《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和《左传·襄公八年》“一介行李”中的“介”均非量词义。“介”在中古时期始被用作量词,... 本文考察量词“介”的产生时代和来源。“介”在先秦时期没有量词用法,《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和《左传·襄公八年》“一介行李”中的“介”均非量词义。“介”在中古时期始被用作量词,乃是源自文人的误解误用。“介”的量词用法与“一介之使”的使用密切相关,专用于计量身份地位低微的人是由于保留了自谦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介” 一介之使 误解误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