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现象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素丹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8-133,共6页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质量,并在"求同存异"原则下促使中西文明实现互识、互补、互动,成为翻...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质量,并在"求同存异"原则下促使中西文明实现互识、互补、互动,成为翻译人员的当务之急。文章罗列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在英译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出现的三十处误读误译现象,并简单地分析了导致其误读误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英译《红高粱》 误读误译
下载PDF
从跨文化视角看域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误译与误读——以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为例
2
作者 王秋新 赵晓彬 《中国俄语教学》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接受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受众角度审视文学的域外认知图景,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和建立文化共识提供借鉴。然而,跨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由语言差异和文化缺省带来的误译和误读。本文以俄国评论家什... 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接受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受众角度审视文学的域外认知图景,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和建立文化共识提供借鉴。然而,跨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由语言差异和文化缺省带来的误译和误读。本文以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论著《散文理论》(Теория о прозе)中的“中国小说初探”一文为媒介,考察其与俄国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俄译本、我国学界对其《散文理论》中译本的交互关系,既肯定译者在理解、传播和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尊重艺术阐释的多样性,以中俄两国独特的民族话语和文化价值作为参照,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汉俄互译本及衍生本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误译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俄译本《Теорияопрозе》 《散文理论》 误译
下载PDF
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徐珺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9,共9页
目前,学界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而关于这部儒学经典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威利(ArthurWaley)的《论语》英译作为案例,依据意识形态操控理论,对汉文化经典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 目前,学界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而关于这部儒学经典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威利(ArthurWaley)的《论语》英译作为案例,依据意识形态操控理论,对汉文化经典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指出:(1)汉文化经典英译的误读误译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2)译者在解读与翻译异域文化时,应对异域文化持尊重、平等的态度;(3)中国儒学走向世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儒学研究专家、外语界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文化误读与误译 被引量:36
4
作者 白立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文化 误译 中国诗歌 “讹” 庞德 误译现象 中国古诗 中国画 《神州集》 文化传统
下载PDF
徽文化宣传译介中的误读与误译--以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英译为例
5
作者 孙峰 《海外英语》 2022年第20期59-61,共3页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徽州有着颇深的渊源,而出自其《游黄山白岳不果》一诗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则存在着被大众误读的情况。在徽文化宣传译介中,这两句诗常常被误认为是表达了对徽州的赞美与向往,从而以讹传讹,致使一些译者...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徽州有着颇深的渊源,而出自其《游黄山白岳不果》一诗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则存在着被大众误读的情况。在徽文化宣传译介中,这两句诗常常被误认为是表达了对徽州的赞美与向往,从而以讹传讹,致使一些译者望文生义,译文出现错误。这种误读乃至误译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对诗句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汤显祖人生经历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可见,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透彻与否,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和徽文化宣传译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徽州 宣传译介 误译
下载PDF
莎士比亚《理查三世》剧文选段解读与翻译研究——对蒋坚霞教授的错误译文及其不良批评习气的批评 被引量:2
6
作者 辜正坤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23-32,共10页
本文以蒋教授对莎士比亚的诗剧《理查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R ichard Ⅲ)中一段独白的六种汉译提出的批评和蒋的译文为据,经过详细比较分析,指出梁实秋、方重、方平、黄兆杰、朱文振、索天章六位前辈先生的译文基本上都是正确... 本文以蒋教授对莎士比亚的诗剧《理查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R ichard Ⅲ)中一段独白的六种汉译提出的批评和蒋的译文为据,经过详细比较分析,指出梁实秋、方重、方平、黄兆杰、朱文振、索天章六位前辈先生的译文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优秀的、有的甚至是很精美的,而批判这六位先生译文的蒋坚霞教授自己提供的14行译文中却有多达11个以上的错误。文章以事实证明蒋教授对英语和汉语的掌握都相当肤浅,对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所知有限,但却对前辈译家的译文采取不负责任的滥批滥评的态度,这体现了当前中国诗歌翻译批评界存在着某种不良倾向。批评当然永远是必要的,但是批评者一定要具备起码的学识、尤其要注意起码的批评道德规范。否则就有可能败坏批评的正面功能,使批评沦为恶性攻击的负面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误译 汉语水平 道德规范
下载PDF
奈达理论新解“等效翻译”非奈达理论——“等效翻译”乃中西方译论家误读而产生的翻译标准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田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8-42,共5页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达翻译理论 功能相当 功能对等 等效翻译 误读误译
下载PDF
改译、创译与误译:王红公译介李清照词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涂慧 《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19-127,共9页
从跨文化和译文学角度出发,著名美国诗人王红公对李清照词的翻译主要呈现为改译、创译和误译三重向度,以叛逆性改译与创意性翻译为主,以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读为辅。其中,叛逆性改译主要表现为铺展译法,创意性翻译主要表现为意象营造,误译... 从跨文化和译文学角度出发,著名美国诗人王红公对李清照词的翻译主要呈现为改译、创译和误译三重向度,以叛逆性改译与创意性翻译为主,以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读为辅。其中,叛逆性改译主要表现为铺展译法,创意性翻译主要表现为意象营造,误译误读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和文化典故误读。从翻译评价角度而言,叛逆性改译既有其关注英语文化传统和接受期待的合理成分,又有其诗歌意象变形和诗意丢失的欠妥之处;创意性翻译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特色与西方文化传统融合,实现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误译误读虽无助于实现诗歌内涵与文化意象的诗意表达,但却展现出文化误读与诗歌翻译的多重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叛逆性改译 创意性翻译 误译 王红公 李清照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特夫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9-132,共4页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在翻译传播的耀眼光环下,也不应忽略"硬币"的另一面,众多误读、误译严重影响了原文及其文化的准确传达。本文围绕杜诗的英译传播,运用...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在翻译传播的耀眼光环下,也不应忽略"硬币"的另一面,众多误读、误译严重影响了原文及其文化的准确传达。本文围绕杜诗的英译传播,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遴选大量具体例证,分析英美杜诗英译中的各种误读、误译现象,并探究其产生的基本肇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英语译介 杜甫诗歌 英美译者 误读误译
原文传递
误读与误译中的惠特曼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树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7-30,共4页
外国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1853年,英国来华传教士宾威廉(WiliamChalmersBurns,1815~1868)将英国17世纪小说家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译为中文... 外国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1853年,英国来华传教士宾威廉(WiliamChalmersBurns,1815~1868)将英国17世纪小说家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译为中文,首开中译外国文学的先河;与译介外国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译 惠特曼 《草叶集》 文学翻译 译文 主人公 价值冲突 外国文学 民主理想 《哈姆雷特》
原文传递
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原语辨识与启示——以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例
11
作者 孙峰 《英语教师》 2022年第16期33-35,共3页
汤显祖指涉徽州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英译实践中出现了因译者误读原文而被误译的现象。通过探寻原诗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结合汤显祖当时的境遇,可知诗句的真实意义并非赞美徽州,而是表达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 汤显祖指涉徽州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英译实践中出现了因译者误读原文而被误译的现象。通过探寻原诗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结合汤显祖当时的境遇,可知诗句的真实意义并非赞美徽州,而是表达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高洁品质。由此可见,对原语的误读是导致译文产生偏差或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涉及徽文化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与策略,培养学生的原语辨识能力,提高其综合翻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翻译 翻译教学 原语 辨识 误读误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