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钩吻素子抗外周神经损伤导致诱发痛的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许盈 李苏平 +2 位作者 廖婉婷 金桂林 俞昌喜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340-344,共5页
目的:观察钩吻素子抗外周神经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诱发痛的效应及其时效关系,分析脊髓是否为钩吻素子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作用部位。方法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上,以热痛觉过敏为指标,观察... 目的:观察钩吻素子抗外周神经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诱发痛的效应及其时效关系,分析脊髓是否为钩吻素子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作用部位。方法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上,以热痛觉过敏为指标,观察连续皮下注射给予钩吻素子(0.28、7.0mg/kg,CCI术后第3~9d,每天2次)对CCI大鼠诱发痛的效应;观测单次皮下注射给予7.0mg/kg钩吻素子后第0.5,1,2,4,6h对CCI大鼠诱发痛的效应及时效关系;Dixon序贯法分别测定钩吻素子皮下和鞘内注射抗CCI大鼠诱发痛作用的ED50,分析脊髓是否为钩吻素子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作用部位。结果连续皮下注射7.0mg/kg钩吻素子组在术后第3d首次给药后,痛阈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术后第9d效应最显著(翻转率为93.8%,有效率达100%)。单次皮下注射给予7.0mg/kg钩吻素子0.5h术侧足痛阈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翻转率达62.9%,有效率达55.6%);1h痛阈最高(翻转率达70.8%,有效率达77.8%),随后痛阈有所下降,但6h仍显著高于CCI+saline组。单次皮下注射钩吻素子抗CCI大鼠诱发痛作用的ED50为1.074mg/kg,单次鞘内注射的ED50为每只41.4μg,远低于皮下注射的ED50。结论钩吻素子具有抗外周神经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诱发痛的效应,单次给予0.5h内起效,持效约5.5h;脊髓可能是其发挥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应的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吻 钩吻碱 钩吻素子 神经 诱发痛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普瑞巴林治疗重度非疱疹性皮肤触诱发痛2例的病例分析
2
作者 陈江瑛 邓婉青 +1 位作者 张素平 闫振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0期125-127,142,共4页
皮肤触诱发痛是指非伤害性刺激引起正常皮肤的疼痛感觉。本文对2例重度非疱疹性皮肤触诱发痛患者,予口服普瑞巴林75~150 mg,2次/日,连用2周后,缓慢停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干扰评分(SIS)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疼痛严重程度、睡... 皮肤触诱发痛是指非伤害性刺激引起正常皮肤的疼痛感觉。本文对2例重度非疱疹性皮肤触诱发痛患者,予口服普瑞巴林75~150 mg,2次/日,连用2周后,缓慢停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干扰评分(SIS)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疼痛严重程度、睡眠质量以及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发现普瑞巴林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药物不良反应。普瑞巴林可以改善重度非疱疹性皮肤触诱发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皮肤触诱发痛 视觉模拟评分 睡眠干扰评分
下载PDF
腹腔注射肉毒毒素A抑制CCI模型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的形成
3
作者 张井浪 申文 +1 位作者 苏小虎 唐元章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研究肉毒毒素A(Btx-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n=10):①sham+saline组,行假手术,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②sham+Btx-A组,行假手... 目的研究肉毒毒素A(Btx-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n=10):①sham+saline组,行假手术,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②sham+Btx-A组,行假手术,腹腔内注射Btx-A(30 U/kg);③CCI+saline组;④CCI+Btx-A(15 U/kg)组;⑤CCI+Btx-A(30 U/kg)组;其中③~⑤组制作CCI模型。各组皆于术后即刻腹腔给药,于术前和术后1、3、5、7、14天观察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刺激反射潜伏期的变化。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大鼠术后第4天形成稳定的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腹腔给予肉毒毒素A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刺激反射潜伏期与sham+saline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给予肉毒毒素A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A 机械性触诱发痛 觉过敏 腹腔注射 神经病理性疼 大鼠
下载PDF
LPS对CCI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影响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刘仰斌 张志花 +3 位作者 李启华 陈学洪 严宜明 吕军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17-820,共4页
目的:研究免疫激动剂脂多糖(LPS)对大鼠神经性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PS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8只。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建模术后第3天,LPS组大鼠腹腔注射LPS(1 mg/kg)... 目的:研究免疫激动剂脂多糖(LPS)对大鼠神经性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PS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8只。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建模术后第3天,LPS组大鼠腹腔注射LPS(1 mg/kg),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1次/d,连续给药4周。在CCI术前(当天)和术后3、7、10、14、21、28天测量2组大鼠手术侧(右侧)及对侧触诱发痛针刺-缩足强度和热刺激-缩足时间。结果:成功建立CCI大鼠模型。2组在术后3天手术侧针刺-缩足强度和热刺激-缩足时间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均<0.05)。LPS组大鼠手术侧热刺激-缩足时间在术后7、10、14、28天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NS组。结论:LPS能增强CCI大鼠的热痛敏,可能是刺激了CCI大鼠持续产生免疫应激状态,导致大鼠热高敏,但其与触诱发痛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CCI 诱发痛 神经性病理性
下载PDF
CsA对CCI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刘仰斌 周建荣 +4 位作者 张志花 李启华 陈学洪 严宜明 吕军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大鼠神经性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sA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8只。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建模术后第3天,CsA组大鼠腹腔注射CsA(6 mg/kg...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大鼠神经性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sA组和生理盐水(NS)组,每组8只。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建模术后第3天,CsA组大鼠腹腔注射CsA(6 mg/kg),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1次/d,连续给药4周。在CCI术前(当天)和术后3、7、10、14、21、28天测量2组大鼠手术侧(右侧)及对侧触诱发痛针刺-缩足强度和热刺激-缩足时间。结果:成功建立CCI大鼠模型。2组在术后3天手术侧针刺-缩足强度和热刺激-缩足时间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均<0.05)。CsA组手术侧热刺激-缩足时间到10天后逐渐增加,28天基本恢复,但针刺-缩足强度变化不明显。结论:CsA能影响CCI大鼠的热痛敏,对大鼠神经性慢性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与触诱发痛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 CCI 诱发痛 神经性病理性
下载PDF
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的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兴伟 张许杰 +6 位作者 谢雅彬 张天蔚 王涛 解柔刚 游思维 徐晖 胡三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52-357,362,共7页
目的:脊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脊髓损伤以及肿瘤造成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引起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节段神经根性痛比单一神经根性痛更常见,患者表现出多节段神经... 目的:脊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脊髓损伤以及肿瘤造成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引起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节段神经根性痛比单一神经根性痛更常见,患者表现出多节段神经根压迫和多节段椎间孔狭窄。为此,本实验观察了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的痛行为。方法:实验在本室创建的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模型基础上采用单侧L3-5多节段DRG慢性压迫模型,应用vonFrey细丝和丙酮分别检测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阈值和冷刺激诱发痛反应级别及反应百分数。结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表现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伴随明显延迟的对侧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的镜像痛行为。组织学观察显示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同侧DRG内部及其神经根有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机械性压迫和炎症共同作用神经根和DRG导致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节 触刺激诱发痛 镜像 神经病理
下载PDF
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外周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谢雅彬 张天蔚 +4 位作者 焦西英 解柔刚 胡三觉 游思维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359,共7页
目的:研究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multiple dorsal root ganglia,CCD)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制作单侧L3-L5 CCD模型大鼠,并应用von Frey filaments检测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行为,利用免疫... 目的:研究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multiple dorsal root ganglia,CCD)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制作单侧L3-L5 CCD模型大鼠,并应用von Frey filaments检测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行为,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该模型大鼠同侧及对侧DRG大中型和小型神经元中与痛觉信息传递相关的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CCD大鼠表现出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行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D模型大鼠同侧及对侧DRG大和中等大小神经元内,CGRP的表达与正常组大鼠DRG神经元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而同侧及对侧DRG小神经元,CGRP的表达与正常组大鼠DRG神经元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CD模型大鼠双侧DRG内传递痛觉信息的神经肽CGRP表达升高,提示外周双侧DRG神经元内CGRP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多节段CCD模型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诱发痛 镜像 背根节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大鼠
下载PDF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纪鹰 薛旺生 +7 位作者 齐慧 潘涛 金童 姚萍 徐伟胜 王兴金 张孝谱 林福清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639-645,共7页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情况(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simple McGill scores,McGill)评分、爆发痛情况(发生率、NRS评分、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触诱发痛情况(发生率、分级)、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7 d、3个月、6个月的睡眠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疼痛障碍指数(pain disorder index,PDI)、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KP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scale,PHQ-9)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GAD-7)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NRS评分、总体疼痛MCGILL评分、静息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的爆发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时的爆发痛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都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7 d、14 d、3个月、6个月时的触诱发痛的分级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HQ-9评分和GAD-7评分都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相比,治疗后各镇痛药使用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术中及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 脊髓电刺激 爆发 诱发痛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含量升高可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并导致机械性触诱发痛
9
作者 何晓兰 杜诗斌 +3 位作者 王群 张晓 顾楠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观察丁高大鼠鞘内大麻素水平后实验动物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参与触诱发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功建立大鼠鞘内置管模型后,分别鞘内注射外源性大麻素2-AG、大麻素受体激动剂CP55940... 目的:观察丁高大鼠鞘内大麻素水平后实验动物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参与触诱发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功建立大鼠鞘内置管模型后,分别鞘内注射外源性大麻素2-AG、大麻素受体激动剂CP55940、大麻素水解酶抑制剂JZL195。使用Von-frey纤维丝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的变化,运用共聚焦显影观察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结果:(1)鞘内注射2-AG、CP55940、JZLl95后1 d即产生明显的触诱发痛(P<0.01)并至少持续到给药后第21 d(P<0.001);(2)鞘内注射2-AG、CP55940和JZLl95后第5 d即有明显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P<0.01),并可持续到给药后第21 d(P<0.01)。结论:升高鞘内大麻素水平可能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导致触诱发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G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诱发痛 大鼠
下载PDF
外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中脊髓μ-阿片肽受体数量的减少与机械性触诱发痛有关
10
作者 王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3-253,共1页
关键词 μ-阿片肽受体 诱发痛 大鼠模型 外周神经损伤 机械性 脊髓 蛋白免疫印迹 周围神经元
下载PDF
皮质脊髓投射对触觉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触诱发痛的调控机制
11
作者 Liu 付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8-858,共1页
目前的躯体感觉模型强调:信息由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然后再向上传入大脑。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对感觉的影响主要是发生于大脑。然而通过脊髓的感觉传入是否直接接受大脑皮层自上而下的调控?传统上将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目前的躯体感觉模型强调:信息由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然后再向上传入大脑。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对感觉的影响主要是发生于大脑。然而通过脊髓的感觉传入是否直接接受大脑皮层自上而下的调控?传统上将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CST)视为主要的运动通路,本研究发现,一部分源自初级(S1)和次级躯体感觉皮层(S2)的皮质脊髓神经元(CSNs),能够通过CST轴突直接支配脊髓背角,调控触觉和触诱发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脊髓束 诱发痛 神经病理性疼 调控 触觉 初级感觉神经元 躯体感觉皮层 皮质脊髓神经元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通过抑制超极化激活内向电流减轻机械性触诱发痛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芳 古瑞 +4 位作者 冯亚星 张耀雷 李薇 李婷 张明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3-261,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慢性压迫背根神经节(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引起的机械性触诱发痛的作用及机制。制备Sprague Dawley(SD)大鼠CCD模型,用痛行为学方法检测机械性触诱发痛,用... 本文旨在研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慢性压迫背根神经节(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引起的机械性触诱发痛的作用及机制。制备Sprague Dawley(SD)大鼠CCD模型,用痛行为学方法检测机械性触诱发痛,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C类和A_δ类神经元兴奋性和超极化激活内向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inward currents,I_h)的变化。结果显示:鞘内注射DEX显著减轻CCD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P<0.05);在CCD大鼠DRG C类和A_δ类神经元上,DEX显著提高细胞基强度和后超极化电位,降低I_h电流密度。上述结果提示,DEX可能通过抑制C类和A_δ类DRG神经元I_h电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背根神经节 机械性触诱发痛 超极化激活内向电流 神经病理性疼
原文传递
云芝糖肽对丘脑束旁核神经无痛诱发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惠琴 邵立荣 +3 位作者 俞光第 印其章 顾振纶 钱曾年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6年第11期742-744,共3页
以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记录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为指标,观察云芝糖肽(PSP)对这种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进行药理学分析。结果如下:1.PSP能明显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P<0.05)。2.纳洛酮(1mg... 以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记录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为指标,观察云芝糖肽(PSP)对这种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进行药理学分析。结果如下:1.PSP能明显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P<0.05)。2.纳洛酮(1mg/kg)能翻转PSP对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的抑制。3.注射5-羟色胺(5-HT)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CPA)后,PSP的抑制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说明了PSP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阿片能神经元系统和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调制而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糖肽 束旁核 诱发放电 中药 神经元
下载PDF
神经减压缓解糖尿病大鼠触诱发痛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陈龙 周晗 +2 位作者 杨晓笙 李轶 张文川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缓解糖尿病大鼠触诱发痛的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Ⅰ组(正常对照,n=10)、Ⅱ组(糖尿病模型,n=20)、Ⅲ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n=10)、Ⅳ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神经减压...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缓解糖尿病大鼠触诱发痛的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Ⅰ组(正常对照,n=10)、Ⅱ组(糖尿病模型,n=20)、Ⅲ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n=10)、Ⅳ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神经减压,n=10)及Ⅴ组(糖尿病模型+乳胶管置入+单纯术区显露,n=10)。糖尿病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神经减压法即去除坐骨神经乳胶管。建模后3 d,采用up-down法检测各组大鼠的缩足阈值,保留Ⅱ~Ⅴ组中出现触诱发痛的大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5组大鼠坐骨神经的形态,分别对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进行测量。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和免疫荧光实验对5组大鼠脊髓后角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的表达进行定量和定位检测。结果术后3周,STZ注射结合乳胶管置入(Ⅲ、Ⅳ、Ⅴ组)较单纯性STZ注射(Ⅱ组)大鼠触诱发痛的发生率高[分别为86.7%(26/30)、55.0%(11/20),χ^2=6.254,P=0.012]。Ⅱ、Ⅲ、Ⅳ、Ⅴ组的缩足阈值[分别为(4.06±1.28)g、(3.09±1.43)g、(4.02±1.96)g、(4.15±1.87)g]均低于Ⅰ组[(13.41±1.88)g,均P<0.05];术后5周,Ⅳ组的缩足阈值高于Ⅱ、Ⅲ、Ⅴ组(均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Ⅱ、Ⅲ、Ⅳ、Ⅴ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的面积、密度均较Ⅰ组减小(均P<0.05),有髓神经纤维的g比例较Ⅰ组增加(均P<0.05);Ⅳ组有髓纤维的面积和密度均大于Ⅱ、Ⅴ组(均P<0.05)、g比例低于Ⅱ、Ⅴ组(均P<0.05)。WB结果显示,神经减压术后3周,Ⅱ、Ⅲ、Ⅳ、Ⅴ组GABAB受体的表达量均较Ⅰ组下降(均P<0.05),而Ⅳ组高于Ⅴ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Ⅱ、Ⅲ、Ⅳ、Ⅴ组中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内神经丝蛋白(NF)-200+区和NF-200+神经元的表达均较Ⅰ组下调(均P<0.05)。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可缓解糖尿病大鼠触诱发痛,主要通过去除有髓神经纤维的压迫、解除GABAB受体下调介导的中枢敏化,从而恢复脊髓兴奋性升高的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疾病模型 动物 诱发痛 神经减压
原文传递
梅毒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定量感觉测定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娟 王晓明 +3 位作者 邓鸿杰 胡建秀 赵晓琼 黄慧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对梅毒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定量感觉测定(QST)进行联合检测,评价在梅毒小神经纤维受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梅毒患者按照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分为无神经症状组(n=24例)和有神经症状组(... 目的:对梅毒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定量感觉测定(QST)进行联合检测,评价在梅毒小神经纤维受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梅毒患者按照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分为无神经症状组(n=24例)和有神经症状组(n=12例),分别进行CHEPs、SSR、QST检测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与24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对照。结果:(1)SSR结果比较:有神经症状组SSR上下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2)QST结果比较:有神经症状组冷觉(CS)、冷痛觉(CP)阈值较对照组低;有神经症状组热觉(WS)、热痛觉(HP)阈值较对照组高;有神经症状组CS阈值较无神经症状组低;无神经症状组CP阈值较对照组低,均P<0.05;(3)CHEPs结果比较:有神经症状组右下肢潜伏期Cz/N550、Cz/P750较对照组延长,无神经症状组C7潜伏期Cz/N550较对照组延长,P<0.05;(4)VAS比较:有神经症状组及无神经症状组右下肢VA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有神经症状梅毒及部分无神经症状梅毒患者存在小神经纤维受损,CHEPs、SSR、QST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梅毒小神经纤维受损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接触性热诱发电位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定量感觉测定
下载PDF
观察按法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痛温觉诱发电位探析经络理论的神经传导效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宇星 冯祥 +2 位作者 危威 李武 李江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推拿按法及接触性热痛活泼电位(CHEP)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痛温觉诱发电位,探析经络理论的神经传导效应。方法文章采用拉丁方设计,将纳入的9例健康成人随机分为3组。变换拉丁方组,使第1组的在初始、2 h、4 h后分... 目的观察比较推拿按法及接触性热痛活泼电位(CHEP)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痛温觉诱发电位,探析经络理论的神经传导效应。方法文章采用拉丁方设计,将纳入的9例健康成人随机分为3组。变换拉丁方组,使第1组的在初始、2 h、4 h后分别接受中度按法、轻度按法、CHEPS刺激;第2组则分别接受轻度按法、CHEPS刺激、中度按法;第3组则分别接受CHEPS刺激、中度按法、轻度按法,记录刺激时所诱发的痛温觉电位。结果 3组刺激手段作用于手三里穴均可记录到痛温觉诱发电位,无干预手段(分别为F=1.284,P=0.308;F=0.328,P=0.726)及干预时间点(分别为F=2.398,P=0.127;F=1.534,P=0.250)与痛温觉诱发电位的显著差异性。结论 (1)轻、中度按法均可诱发由小纤维介导的N、P波,且通过与CHEPS诱发电位相比较,三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轻、中度按法诱发的N、P波潜伏期稍晚于CHEPS诱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按法 温觉诱发电位 手三里 神经传导
下载PDF
基于指按法及针刺作用于手三里的痛温觉诱发电位探讨经络小纤维神经感传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宇星 冯祥 +3 位作者 危威 刘小卫 李武 李江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指按法、针刺及痛温觉诱发电位(CHEPs)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CHEPs,探析经络理论的小纤维神经感传方式。方法纳入1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检测指按法、针刺、CHEPs刺激器作用于手三里产生的CHEPs,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 目的观察比较指按法、针刺及痛温觉诱发电位(CHEPs)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CHEPs,探析经络理论的小纤维神经感传方式。方法纳入1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检测指按法、针刺、CHEPs刺激器作用于手三里产生的CHEPs,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3种刺激手段作用于受试者手三里均可记录到CHEPs,指按法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20.69 ms(P<0.05),针刺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83.69 ms(P<0.001)。指按法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49.13 ms(P<0.05),针刺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215.69ms(P<0.001),指按法和针刺N、P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不同刺激手段对N、P波幅存在显著主效应(F=0.424,P=0.658;F=1.289,P=0.290)。结论指按法、针刺均可诱发由小纤维介导的N、P波,且通过与CHEPs刺激器诱发电位比较,指按法及针刺传导的小纤维速度更慢,为无髓鞘的C纤维;指按法、针刺诱发的N、P波波幅改变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法 针刺 经络 温觉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 小纤维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易敏 姚源蓉 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接触性热诱发电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下肢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深龙 谢炳玓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7-69,共3页
选择健康志愿者31名,于两个温度水平(47℃、51℃)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刺激右上肢前臂掌侧及下肢内踝上皮肤。记录刺激后受试者刺激疼痛分级、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发现两个主要波形成分Cz/N和Cz/P可以被诱发接收,47℃和51... 选择健康志愿者31名,于两个温度水平(47℃、51℃)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刺激右上肢前臂掌侧及下肢内踝上皮肤。记录刺激后受试者刺激疼痛分级、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发现两个主要波形成分Cz/N和Cz/P可以被诱发接收,47℃和51℃两温度下刺激前臂掌侧皮肤的疼痛强度评分分别为(6.4±0.7)分和(8.0±0.7)分,刺激下肢内踝上方皮肤为(6.3±0.8)分和(7.9±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P的潜伏期和上下肢长度呈正相关。认为CHEP在上、下肢部位刺激时能够在所有正常人稳定、可靠的引出,结合目前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能够更好地评估伤害性传导路径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热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感受器 神经传导
下载PDF
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痛行为学和骨损害的观察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正良 夏小萍 +3 位作者 朱巍 业光衡 韩鹂 费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8-292,共5页
目的:在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小鼠行为学和骨质损害的程度。方法:将2×105个NCTC247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3、5、7、10、14、21、28天观察小鼠的体重... 目的:在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小鼠行为学和骨质损害的程度。方法:将2×105个NCTC247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3、5、7、10、14、21、28天观察小鼠的体重和痛行为学表现:vonFrey细丝刺激足底测量机械缩足阈值和行走后足使用评分评价行走诱发患肢痛;分别于注射后7、14、21、28天进行X线检查评估股骨破坏程度;取股骨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和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在注射后第2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基础体重(P<0.05),注射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第14天出现行走诱发患肢痛。第14天X线摄片显示有明显的骨破坏,第28天出现病理性骨折。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小鼠骨癌痛模型复制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骨癌 诱发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