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混合物对吸入染毒小鼠的DNA损伤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波
唐萌
+1 位作者
王晓娜
谈伟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研究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 3 )混合物对小鼠外周血DNA损伤程度及修复情况。[方法]混合物静式吸入染毒,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剂量(4 .12、8.2 5、16.5g/m3 )下不同染毒天数(4、9、11d)小鼠外周血...
[目的]研究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 3 )混合物对小鼠外周血DNA损伤程度及修复情况。[方法]混合物静式吸入染毒,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剂量(4 .12、8.2 5、16.5g/m3 )下不同染毒天数(4、9、11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检测一次染毒后(3 3g/m3 )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染毒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染毒次数、染毒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一次染毒后短期内小鼠即呈现严重的外周血白细胞DNA损伤,72h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 3 )混合物可诱发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化铝
三氯乙烯
混合物
甲醛
染毒小鼠
细胞
dna
损伤
诱发dna损伤
外周血
dna
外周血白细胞
损伤
程度
损伤
情况
鼠外周血
单细胞凝胶
染毒后
吸入染毒
不同剂量
电泳方法
不同时间
染毒次数
染毒剂量
72h后
相关性
量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保红
鲁德强
+5 位作者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1.8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诱变剂
人淋巴细胞
dna
损伤
损伤
作用
甲基甲烷磺酸酯
诱发dna损伤
dna
损伤
效应
4NQO
统计学
丝裂霉素
比吸收率
博莱霉素
硝基喹啉
人外周血
体外实验
彗星试验
暴露时间
微波辐射
增强效应
MMC
氧化物
暴露后
对照组
原文传递
miRNA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童延
楼建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NA损伤在石棉、重金属等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致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损伤识别、损伤信号转换及损伤修复等,这些生物学过程被称为...
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NA损伤在石棉、重金属等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致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损伤识别、损伤信号转换及损伤修复等,这些生物学过程被称为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DDR被认为是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可阻止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研究人员已在多种细胞模型中发现电离辐射、紫外线和双氧水等DNA损伤剂在诱发DNA损伤的同时,亦可使miR-16、miR-106b和miR-183等多种miRNAs的表达发生改变。同时,研究人员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石棉暴露人群、铬盐职业接触人群中发现miR-1281、miR-3940-5p等miRNA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因此,我们就miRNA与DNA损伤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dna损伤
MIRNAS
损伤
反应
职业危害因素
恶性胸膜间皮瘤
DAMAGE
dna
损伤
剂
职业接触人群
原文传递
题名
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混合物对吸入染毒小鼠的DNA损伤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波
唐萌
王晓娜
谈伟君
机构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出处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基金
铁道部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674780 0 30 )
江苏省预防医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Y2 0 0 4 2 1 )
东南大学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文摘
[目的]研究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 3 )混合物对小鼠外周血DNA损伤程度及修复情况。[方法]混合物静式吸入染毒,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剂量(4 .12、8.2 5、16.5g/m3 )下不同染毒天数(4、9、11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检测一次染毒后(3 3g/m3 )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染毒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染毒次数、染毒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一次染毒后短期内小鼠即呈现严重的外周血白细胞DNA损伤,72h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 3 )混合物可诱发DNA损伤。
关键词
三氯化铝
三氯乙烯
混合物
甲醛
染毒小鼠
细胞
dna
损伤
诱发dna损伤
外周血
dna
外周血白细胞
损伤
程度
损伤
情况
鼠外周血
单细胞凝胶
染毒后
吸入染毒
不同剂量
电泳方法
不同时间
染毒次数
染毒剂量
72h后
相关性
量比
Keywords
formaldehyde
trichloroethylene
alchlor
inhalation
dna
damag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assay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R135.1 [医药卫生—劳动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保红
鲁德强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出处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434)
文摘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1.8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关键词
化学诱变剂
人淋巴细胞
dna
损伤
损伤
作用
甲基甲烷磺酸酯
诱发dna损伤
dna
损伤
效应
4NQO
统计学
丝裂霉素
比吸收率
博莱霉素
硝基喹啉
人外周血
体外实验
彗星试验
暴露时间
微波辐射
增强效应
MMC
氧化物
暴露后
对照组
Keywords
Microwaves
Comet assay
dna
damage
Mutagens
分类号
R594.8 [医药卫生—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miRNA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童延
楼建林
机构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出处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2960,8100124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3H260002)
+1 种基金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2014)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5RCA007)
文摘
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NA损伤在石棉、重金属等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致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损伤识别、损伤信号转换及损伤修复等,这些生物学过程被称为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DDR被认为是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可阻止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研究人员已在多种细胞模型中发现电离辐射、紫外线和双氧水等DNA损伤剂在诱发DNA损伤的同时,亦可使miR-16、miR-106b和miR-183等多种miRNAs的表达发生改变。同时,研究人员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石棉暴露人群、铬盐职业接触人群中发现miR-1281、miR-3940-5p等miRNA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因此,我们就miRNA与DNA损伤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诱发dna损伤
MIRNAS
损伤
反应
职业危害因素
恶性胸膜间皮瘤
DAMAGE
dna
损伤
剂
职业接触人群
分类号
R135 [医药卫生—劳动卫生]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混合物对吸入染毒小鼠的DNA损伤
王波
唐萌
王晓娜
谈伟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王保红
鲁德强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4
原文传递
3
miRNA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童延
楼建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