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杨国荣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8-115,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事与物: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中国现代形而上学的转换”(项目编号:16JJD720007)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基于事的世界:从形上的视域考察”(项目编号:17GZGX03)
+1 种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冯契哲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ZDB012)
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哲学的层面看,人与世界的关系涉及三重方面:说明世界、感受世界、规范世界。以上关系分别关联世界"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具体而言,说明世界以世界的真实形态为指向,对世界的感受则具有中介的意味:一方面,感受世界以对世界的理解、说明为前提,在此意义上,"意味着什么"基于"是什么"的追问;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感受又总是引发人们规范、改变世界的意向,而对世界的规范,则进一步将说明世界所涉及的"是什么"与感受世界所蕴含的"意味着什么"具体化为"应当成为什么"的关切。在人与世界的三重关系中,对世界的感受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感受具有综合性,其内容呈现体验、体悟、体会的交错,感知、情感、思维的互融。以意向性与返身性为二重品格,感受既表现为自发层面的体验,也呈现为内含评价的自觉形态。作为综合性的意识现象,感受不仅使人对世界的把握更为丰富,并使世界对人具有相关性、切近性,而且赋予人的精神世界以多样的内涵。感受的多样性、丰富性、个体性,可以视为人与世界互动过程之具体性的体现。
-
关键词
感受
说明世界
规范世界
-
Keywords
Affective Experience
Explanation
Reformation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解释世界与描述世界——论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 2
-
-
作者
王一鸣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哲理(论坛版)》
2010年第5期122-122,共1页
-
文摘
科学对世界的描述能否代替哲学?往往科学进入一个领域,哲学就要退出一个领域。本文在对哲学史的回顾基础上,提出二者是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理解方式,并不构成必然冲突。
-
关键词
哲学
科学
解释世界
说明世界
-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重大转向
- 3
-
-
作者
林溪声
-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1期26-28,共3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研究”(23BXW014)。
-
文摘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战略不断变化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传统的“独立自主和平”的稳定型策略,逐步转变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型策略。“作为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为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理念实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转变,并使其成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良好舆论氛围的核心导向。
-
关键词
向世界说明中国
中国共产党
对外传播
转向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哲学何为
被引量:7
- 4
-
-
作者
杨国荣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4,共7页
-
文摘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
关键词
哲学
说明世界
精神本体
规范系统
改变世界
-
Keywords
Philosophy
Define the World
Spiritual Noumenon
Norm System
Change the World
-
分类号
B014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