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兼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7,152,共6页
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有着同样的道德诉求,但是两者的实践语境是不一样的。佛教在"为己"修行的基础上来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儒家则是在"... 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有着同样的道德诉求,但是两者的实践语境是不一样的。佛教在"为己"修行的基础上来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儒家则是在"为人"修身的基础上来实现"克己复礼"。不过,佛教的"为己"修行并不是自私,而是"回归自性"的"净心"。佛教的"净心"固然有"自利"的一面,但佛教就是通过这种"自利"的"净心"来开出坚实的"利他"道德的;而且在佛教修行中,"净心"和"利他"并非是历时性的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净心"的过程即是"利他"的过程,"净心"的同时就在"利他",这就是佛教修行"自利利他"的道德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克己复礼 佛教 儒学 修行
下载PDF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被引量:1
2
作者 君冈 九嵩 《佛教文化》 1992年第Z1期5-6,共2页
去过广东、福建一带的人,对菩提树便不会感到生疏。它冬夏常绿、亭亭玉立,翡翠般的叶子呈椭圆的心形,叶梢延伸出去,渐渐变窄,梢头尖尖的。花半隐半现地躲在花托中。待到结了籽,人们便采来串做念珠,颇为珍惜。传说菩提树是一千四百年前... 去过广东、福建一带的人,对菩提树便不会感到生疏。它冬夏常绿、亭亭玉立,翡翠般的叶子呈椭圆的心形,叶梢延伸出去,渐渐变窄,梢头尖尖的。花半隐半现地躲在花托中。待到结了籽,人们便采来串做念珠,颇为珍惜。传说菩提树是一千四百年前南北朝时的僧人智药从古印度移植到中国来的,它的本名原叫“荜钵罗”(Pippala)。只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静思得道,证得“菩提”(觉悟),所以树也沾了佛光,被人们改称菩提树、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广州光孝寺便有这样几株高大的菩提树,恰巧曾在这里布道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他传诵千古的悟道偈中也写到过菩提树。只不过大师说的是:“菩提本无树”。站在光孝寺菩提树下听到这句偈语的人,十有八九会想不通:明明眼前绿叶婆娑,怎么会“无树”呢? 是啊,当下这一刹那的树影,不能说没有。只不过它的存在太短暂了。一刹那之后这树影就要变成另一树影,而一刹那之前的那树影已早不可寻。六朝烟雨中的树影则更不必论了。从这一层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一株永恒的“生命之树常绿”的菩提树又在哪里呢?谁能不说“菩提本无树”? 我们要采撷在手,捧给读者朋友的,正是曾为悟道的释迦牟尼遮荫,又曾给悟道的六祖慧能启示的菩提树的一片叶子。人类的智慧就像这菩提树叶一样,旧叶去了,新叶再生,似无变化却又有,似有变化却也无。愿朋友们能在这有有无无的变化中悟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之树 菩提树下 六祖慧能 静思 广州光孝寺 道场树 思惟树 诸恶莫作 叶梢 名原
下载PDF
《菩提心》创作随想
3
作者 黄丽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9年第10期51-51,共1页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人间哲学,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在善行的修持中,正心以自化,达到明心见性之至高境界。佛法为止恶扬善需在身口意三方持戒,以防造作恶业,意即心、性。而第六识意识对前五识作业有助伴义,时刻主宰前五根识运行,...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人间哲学,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在善行的修持中,正心以自化,达到明心见性之至高境界。佛法为止恶扬善需在身口意三方持戒,以防造作恶业,意即心、性。而第六识意识对前五识作业有助伴义,时刻主宰前五根识运行,一切语默动静如仆属主,与心相应。《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就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知善恶存乎一心,至虚之心,含纳万有,故举一心可统万物,唯善护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心见性 诸恶莫作 至高境界 第六识 菩提心 持戒 恶业 自化
下载PDF
蒙城城隍庙
4
作者 路炳烈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第7期59-61,共3页
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城隍神的庙宇,道教活动场所。城隍,俗称城隍爷或城隍老爷,是汉民族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隍”《说文解字》释为:“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城隍神的庙宇,道教活动场所。城隍,俗称城隍爷或城隍老爷,是汉民族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隍”《说文解字》释为:“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易经·泰卦》说“城复于隍”意思是城的周围再修护城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隍老爷 两都赋序 护城壕 花戏楼 九幽 土地神 诸恶莫作 三间 地藏王菩萨 藏经阁
下载PDF
佛教与桥梁
5
作者 洪志存 李豫川 《文史杂志》 1989年第4期28-28,共1页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在江河之上,峡谷之间建造了无数的桥梁。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点缀了河山,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的至今犹巍然屹立,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中间,也有佛教徒的一份功劳在内。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在江河之上,峡谷之间建造了无数的桥梁。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点缀了河山,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的至今犹巍然屹立,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中间,也有佛教徒的一份功劳在内。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见《大般涅(?)经》卷十四)修路造桥,这是民间公认的善举,这与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历史上的僧人们,积极参加造桥筑路。天下闻名的福建泉州安平石桥,长八百一十丈,俗称五里桥。据《泉州府志》载,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由一位名叫祖派的和尚首先动工建造,后又由一位叫智渊的僧人和官绅合力完成的。桥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石佛像。其用意也和建造寺庙一样,为了祈福免祸,保佑行人平安。这也正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 宋元时期的官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善奉行 诸恶莫作 观世音菩萨 民族文化遗产 造桥 泉州府志 五里桥 八年 桥亭 宗宝
下载PDF
菩提一叶
6
作者 君冈 《佛教文化》 1994年第6期4-4,共1页
《佛教文化》创刊号上,我们曾献给大家一段很重要的经文。今天本栏目要摘给大家的菩提一叶,还是从这最基本的教义说起。
关键词 诸恶莫作 增上缘 法句经 自净 个人生命 所依
下载PDF
白居易问禅
7
《新湘评论》 2014年第14期32-32,共1页
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他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 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他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不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重 鹊巢 佛法大意 诸恶莫作
下载PDF
人生的五项修炼
8
作者 何明华 《云岭先锋》 2015年第4期24-24,共1页
人生是一个求知、增才、修心、养性、悟道的修炼过程,定当结缘、存缘、惜缘,方能心有所安,学有所获,业有所精。人生,求知增才与之相生,笃信笃行与之相衬,实践修炼与之相伴。学习的力度决定能力的强度,信念的诚度决定人生的长度,修炼的... 人生是一个求知、增才、修心、养性、悟道的修炼过程,定当结缘、存缘、惜缘,方能心有所安,学有所获,业有所精。人生,求知增才与之相生,笃信笃行与之相衬,实践修炼与之相伴。学习的力度决定能力的强度,信念的诚度决定人生的长度,修炼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度。为此,修学、修心、修德、修行、修道就成为人生的五门必修课。修学——养成学习思考的好习惯。"学而不已,神明自得。"修学之道在于修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心 所安 相衬 修德 学之 明心见性 终身化 花开花落 诸恶莫作 吾日三省吾身
下载PDF
点亮孤老心 甘做热心人——访国网宝应县供电公司氾水供电所优秀共产党员袁跃中
9
作者 王德成 郑宝元 傅雅琪 《农电管理》 2021年第11期28-30,共3页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他的人生信条,“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指南。他热心公益,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低调行善,不事张扬,这就是多年连续被国网江苏省宝应县供电公司表彰为优秀共...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他的人生信条,“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指南。他热心公益,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低调行善,不事张扬,这就是多年连续被国网江苏省宝应县供电公司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台区经理、先进工作者、模范家庭的氾水供电所员工袁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供电公司 人生信条 诸善奉行 供电所 诸恶莫作 江苏省宝应县 幸福指数 袁跃
下载PDF
菩提一叶
10
作者 君冈 《佛教文化》 1994年第5期4-4,共1页
主持寄语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确实是大大丰富了。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一类大城市,就连一般的小县城也都是橱窗内花花绿绿,饭店里美味佳肴,咖啡厅、酒吧间、卡拉OK,说不尽的热闹! 可是,人们似乎并不都那么满意。 许多年轻人来信、... 主持寄语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确实是大大丰富了。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一类大城市,就连一般的小县城也都是橱窗内花花绿绿,饭店里美味佳肴,咖啡厅、酒吧间、卡拉OK,说不尽的热闹! 可是,人们似乎并不都那么满意。 许多年轻人来信、来访、希望我们帮助(她)们解脱烦恼。他(她)们在繁华虚荣的热闹中感到压抑、烦躁、同时,我也见过一些人,尽管也感到不满,却认为这是“势所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物质生活 势所必然 大安乐 说不尽 大城市 诸恶莫作 美味佳肴 爱欲 使人 有劳有逸
下载PDF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1
作者 九嵩 君冈 《佛教文化》 1992年第3期6-6,共1页
上期本栏选载了《法句经》中的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少读者纷纷来信,认为用这条标准去衡量“正信”与“迷信”的区别十分准确也十分方便。同时有读者指出,确实应该分辨什么是“众善”,什么是“诸恶”。值... 上期本栏选载了《法句经》中的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少读者纷纷来信,认为用这条标准去衡量“正信”与“迷信”的区别十分准确也十分方便。同时有读者指出,确实应该分辨什么是“众善”,什么是“诸恶”。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批评的诸恶,并非仅指“罪大恶极”,它更强调一些基本的东西。例如佛教认为世间有“三恶”,即不接纳善言;常怀嫉妒;见到不如别人处,不能做到不耻下问。这三条被称为“恶”会使有些人感到意外。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个人小节。其实,读者诸君细想想,倒有不少大乱子是从这“三恶”引发的呢!若果能听人劝善、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又能成就多少好事。由此可见,人在世上有许多烦恼,皆因不知不觉作了“恶”而造成。于是会有人说,社会太复杂了,要想不离人世就做个好人、做个觉悟者,是不是不太可能? 为了与这些朋友共勉,我们又选了一句释迦牟尼的偈语,奉与诸君。大家有什么体会,欢迎来信与我们一述。同时也欢迎读者自选“菩提一叶赠与本刊,如果选用,将注明您的择句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 三恶 诸恶莫作 烦恼即菩提 善言 释迎牟尼 指点迷津 自净 人欲横流 子是
下载PDF
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
12
作者 胡雪峰 《北京观察》 2023年第2期73-73,共1页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议进一步挖掘整理宗教文化资源,为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夯实思想基础。加强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议进一步挖掘整理宗教文化资源,为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夯实思想基础。加强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义深远,如佛教教义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契理契机地加以阐释弘扬,能够为佛教弟子和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诸恶莫作 佛教教义 宗教文化资源 契理契机 根本遵循 挖掘整理 保护和利用
原文传递
积善成佛:一种生活禅的实修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玉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积善成佛化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偈。此四句偈以其经戒具足的特性,历来被佛教视为修行的根本道谛。其所开示的由去恶行善到治心净意再到证得菩提的修行路径,与生活禅的修行路径若合符节。去恶行善因... 积善成佛化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偈。此四句偈以其经戒具足的特性,历来被佛教视为修行的根本道谛。其所开示的由去恶行善到治心净意再到证得菩提的修行路径,与生活禅的修行路径若合符节。去恶行善因以也是生活禅最基础的修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四句偈 生活禅
原文传递
我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认识
14
作者 圣辉 《法音》 1984年第6期22-,共1页
赵朴初会长在佛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拈出关于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三大优良传统的问题,实为当前佛教界开展爱国爱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世界上任何事业,如果不植根于现实,不适应时代潮流,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就没有生命力。我想佛教事业... 赵朴初会长在佛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拈出关于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三大优良传统的问题,实为当前佛教界开展爱国爱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世界上任何事业,如果不植根于现实,不适应时代潮流,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就没有生命力。我想佛教事业也不例外。佛陀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枯。”要继承中国的佛教事业:一不能脱离时代;二不能脱离国家;三不能脱离人民。否则便是空谈。中国佛教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遵循佛陀的教导,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佛教事业 赵朴初 中国佛教 佛教界 中国特点 世界三大宗教 四众弟子 一切众生 诸恶莫作
原文传递
修戒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傅元天 《中国道教》 CSSCI 1990年第2期6-7,共2页
各位戒子: 借此法坛,我宣讲一下道士出家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与大众共同商讨。一、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上士”。这种人天性善良,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对社会共同的秩序、规范自觉地去遵守,好的事情自觉地去... 各位戒子: 借此法坛,我宣讲一下道士出家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与大众共同商讨。一、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上士”。这种人天性善良,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对社会共同的秩序、规范自觉地去遵守,好的事情自觉地去做,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中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中士”。这类人与道有缘,自具善根,但不脱俗念,常存烦脑妄想。这种人在道可以修持成仙,在俗亦可以立功、立德、立言。 (三)下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下士”。这类人的最大弱点:是非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持 诸恶莫作 善根 法坛 立德 持戒 陈樱宁 张道陵 司马承 陆修静
原文传递
大善:东方伦理道德的制高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释本性 《法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32,33,共5页
对于东方文明之象征——儒、释、道的精髓,有人概括为"生命之学",有人概括为"和文化",有人概括为"包容精神",有人概括为"内求修身、克己谦让"之理念,如此等等,都有启人哲思之益。比丘本性今拟以"大善"来统合东方文明,尤其东... 对于东方文明之象征——儒、释、道的精髓,有人概括为"生命之学",有人概括为"和文化",有人概括为"包容精神",有人概括为"内求修身、克己谦让"之理念,如此等等,都有启人哲思之益。比丘本性今拟以"大善"来统合东方文明,尤其东方文明中的伦理与道德,即东方文明是教人舍恶从善之道,是关于善的追求与实践之道。在东方文明中,善,是天地宇宙之理,是人性人心之本,是一切人生存生活的立身处世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伦理道德 东方文明 包容精神 哲思 大乘佛教 佛教思想 成佛 大安乐 一切种智 诸恶莫作
原文传递
道教、道德和精神文明
17
作者 龙加林 《中国道教》 CSSCI 1990年第3期18-20,共3页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就其观念形态来说,都起了道德规范的作用。由于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实质的梦想与追求。那么,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家是如何解释“道...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就其观念形态来说,都起了道德规范的作用。由于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实质的梦想与追求。那么,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家是如何解释“道德”两个字的? 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卷十八说:“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太平经》 早期道教 教理 天道承负 道诫 太上感应篇 道协 鲍靓 诸恶莫作
原文传递
道教宫观规约
18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0,共1页
(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7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阆苑琳宫,实神圣庄严之地;黄冠羽服,乃抱朴守真之士。不肃威仪,道俗焉别?不持斋戒,修真何凭?故太上传经,垂唯道是从之训;祖师立教... (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7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阆苑琳宫,实神圣庄严之地;黄冠羽服,乃抱朴守真之士。不肃威仪,道俗焉别?不持斋戒,修真何凭?故太上传经,垂唯道是从之训;祖师立教,有清规玄范之文。唯历代相承,戒律条文浩繁;时移世易,当有契理契机之规。为阐扬道范,丕振玄风,使务道之士知所依止,中国道教协会商诸山大德,特制订《道教宫观规约》。凡我玄门道侣,各宜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清规而进德,秉道范以超凡。神明鉴察,可不慎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宫观 诸恶莫作 抱朴守真 契理契机 清规 斋戒
原文传递
生命的价值论
19
作者 月澄 圆明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5-36,共2页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佛教研究生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信徒树立正确认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命是有为法,必然是短暂的。我们知道短,就该...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佛教研究生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信徒树立正确认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命是有为法,必然是短暂的。我们知道短,就该奋发向上,如近代佛教大师:班禅、太虚、常惺、震华等,在不到六十岁,就离开人世,而他们对社会、对佛教却作出了很大贡献,管此叫做行为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为法 常惺 《金刚经》 佛教信徒 人类社会 诸恶莫作 满业 唯识宗 如梦 华严经
原文传递
佛光终于照到了我心灵
20
作者 杨建新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41-41,共1页
我是一个青年,生长在现代,自诩有点文化科学知识,从来不信鬼神。以前看见别人跪在佛像前虔诚地顶礼叩拜,总觉得好笑和愚昧。这次因夜夜梦佛,心中疑惑,便从长沙赶往南岳,欲问个究竟。在车上我恰巧坐在几位去南岳做佛事的居士当中,他们热... 我是一个青年,生长在现代,自诩有点文化科学知识,从来不信鬼神。以前看见别人跪在佛像前虔诚地顶礼叩拜,总觉得好笑和愚昧。这次因夜夜梦佛,心中疑惑,便从长沙赶往南岳,欲问个究竟。在车上我恰巧坐在几位去南岳做佛事的居士当中,他们热情真诚幽默风趣地讲解佛教,使我对佛教顿生景仰之心,我便受邀和他们同住祝圣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圣寺 南岳 文化科学知识 一个青年 法音 幽默风趣 一无所求 诸恶莫作 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