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其荣 《河池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7,共7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取得获成果年龄 最佳年龄区 最佳峰值年龄 中青年科学
下载PDF
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一) 被引量:7
2
作者 沈登苗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6期76-91,共16页
如果说,建国后"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用"体制"一词来回敬的话,那么,何以诠释改革开放后在百万留学大军里、在不回来的数十万文化精英中也出不了大师呢?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 如果说,建国后"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用"体制"一词来回敬的话,那么,何以诠释改革开放后在百万留学大军里、在不回来的数十万文化精英中也出不了大师呢?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将以往被忽视的学术成就与代际积累的关系来回答"钱学森之问"。作者认为,建国后的前十七年,以及"文革"中,都对"书香家庭"的垄断者——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文革"中也包括了新贵)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的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新中国为何至今还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是"双重断裂"付出的代价。作者就此进行了古今中外的论证,并对当今中国如火如荼进行的学术、高等教育"大跃进"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刊从本期连载此文。我们希望,这一探索有助于"国字号"难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新中国 获得者 断裂 学术成就 杰出人才 改革开放 文化精英
下载PDF
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二) 被引量:4
3
作者 沈登苗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7期64-85,共22页
三、双重断裂的代价本文所谓的断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断裂是指文化、教育等社会层面的载体、举措的非连续性;狭义的断裂是指家族、家庭文化(也含基本生活资料)的非继承性。我们探讨的核心是后者,但阐述时广义和狭义各有侧重... 三、双重断裂的代价本文所谓的断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断裂是指文化、教育等社会层面的载体、举措的非连续性;狭义的断裂是指家族、家庭文化(也含基本生活资料)的非继承性。我们探讨的核心是后者,但阐述时广义和狭义各有侧重。因为社会层面的连续性是个人代际关系继承性的基础;后者的断裂是前者非正常延伸的具体反映。“双重断裂”的概念,是相对于“一次性断裂”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断裂 获得者 新中国 基本生活资料 社会层面 非连续性 家庭文化
下载PDF
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四) 被引量:3
4
作者 沈登苗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9期110-122,共13页
五、精英循环与急功近利涛声依旧 20世纪的历史证明,统治阶级、社会精英的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的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更能成功的规律同样适合社会主义国家。正如立足于学术价值中立的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评述“苏联... 五、精英循环与急功近利涛声依旧 20世纪的历史证明,统治阶级、社会精英的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的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更能成功的规律同样适合社会主义国家。正如立足于学术价值中立的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评述“苏联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动”时强调的:“有利于扩大特权和有利于社会地位的世代相传的结构上的因素,是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中的共同特点。尽管是有意识地努力想急剧减少阶层形成上的分化,但这种分化却是重复出现。”[1]苏联如此,新中国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新中国 获得者 断裂 社会主义国家 急功近利 精英循环 20世纪
下载PDF
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三) 被引量:1
5
作者 沈登苗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8期94-100,共7页
四、古今中外的佐证 人类总得为自己的失误或非善举的行为付出代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及其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 四、古今中外的佐证 人类总得为自己的失误或非善举的行为付出代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及其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获得者 新中国 断裂 无产阶级 文化教育 有产阶层 统治阶级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怎样炼成的
6
作者 张晓光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 2023年第11期32-33,共2页
近日,2023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陆续揭晓。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已走过120多个年头,成为全球科学界最受瞩目的奖项之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均为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时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近日,2023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陆续揭晓。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已走过120多个年头,成为全球科学界最受瞩目的奖项之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均为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时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对部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进行梳理分析,探寻其在青少年时期的关键成长要素,并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和配合,以期促成这些要素的获得和实现,将有利于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诺贝尔自然科学 诺贝尔 成长要素 青少年时期 成长经历 物理学 生理学
原文传递
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合作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高志 张志强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0-58,共9页
[目的/意义]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 [目的/意义]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合作规模 合作广度 学术影响力
原文传递
颠覆性技术培育机制研究: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析
8
作者 戴海闻 林晓霞 +1 位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岳麓公共治理》 2023年第2期1-18,共18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遴选的科研成果具备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是颠覆性技术的重要代表。本文基于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析,指出了培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颠覆性技术的培育机制及我国颠覆性技术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遴选的科研成果具备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是颠覆性技术的重要代表。本文基于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析,指出了培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颠覆性技术的培育机制及我国颠覆性技术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支撑颠覆性技术培育的四项管理建议,包括优化从“质”到“量”的颠覆性技术评价机制、建立“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颠覆性技术研发驱动机制、打造“小核心,大外围”的颠覆性技术培育机构布局、构建政府主导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颠覆性技术 基础研究 人才培育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104,共25页
文章主要提出并探讨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的类型问题。基础研究是一个随着科学研究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范畴,通过对现代科学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考析,得出基础研究的范畴已从只是... 文章主要提出并探讨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的类型问题。基础研究是一个随着科学研究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范畴,通过对现代科学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考析,得出基础研究的范畴已从只是"纯基础研究"的一种类型拓展为包括"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两种类型的结论,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际案例,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范畴做出了新的阐释。二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的比重究竟有多大。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人数与比例的统计分析,发现高达90%左右的科学家是由于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彰显了权威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基础研究的"偏爱",从而显示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三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从事基础研究的。依据真实、丰富而鲜活的思想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和揭示了他们作为科学精英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 定向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统计分析 案例分析法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精英的造就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其荣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19,共10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精英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科学界的杰出精英;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紧密联系和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翔实而鲜活的思想资料,阐释了作为科学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精英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科学界的杰出精英;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紧密联系和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翔实而鲜活的思想资料,阐释了作为科学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出来的这一极具魅力的主题;旨在为我国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个可资借鉴与比较的范例,唤起国人对培养和造就此类人才的理念、模式与机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科学精英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造就 培养模式与机制 社会确认
下载PDF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剖析中国未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原因
11
作者 姚尧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5-76,共2页
每年的金秋十月,都会是一个令国人无比期盼而又无比伤痛的季节,因为每年的十月中下旬诺贝尔奖会陆续颁布,如果说莫言染指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那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则是国人的痛。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 每年的金秋十月,都会是一个令国人无比期盼而又无比伤痛的季节,因为每年的十月中下旬诺贝尔奖会陆续颁布,如果说莫言染指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那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则是国人的痛。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历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而中国人一直难以企及。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剖析其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诺贝尔自然科学 原因
下载PDF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被引量:89
12
作者 张春美 郝凤霞 闫宏秀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67,共5页
学科交叉是 2 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 ,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 ,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 )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 ,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 ... 学科交叉是 2 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 ,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 ,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 )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 ,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 2 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 ,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 学科交叉 跨学科 自然科学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与启迪——纪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100周年 被引量:9
13
作者 孔宪毅 邢润川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62,共7页
今年正值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 10 0周年 ,本文就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设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及特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作用与意义 ,从多视角系统深入地总结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年辉煌及给人们的借鉴与启迪 。
关键词 诺贝尔 诺贝尔自然科学 百年走势 1901-2000年
下载PDF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看名师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邢润川 孔宪毅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作用 科学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 被引量:107
15
作者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62,共15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奖项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其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或者说主要从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紧...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奖项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其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或者说主要从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紧密联系和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翔实丰富的思想资料,阐释至关重要的"跨学科"概念,追溯跨学科理念确立的简要历程,指出跨学科研究本质上是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跨越不同"范式"之间的边界或"范式"之间转换,确立跨学科的理念,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先决前提;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精彩纷呈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凸显了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学科交叉的发展态势,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多是学科交叉的成果,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和新学科的产生,往往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从而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知识背景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获奖者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既专深又渊博的科学知识,论述了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是科学家激发丰富的想像力、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取得原创性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合作奖项及其人数在不同时段所占比例的统计分析,展示了荣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工作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合作的趋势,阐明了"协作产生生产力"这一著名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同样适用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研究工作;从事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依靠众多科学家在各项研究工作中的通力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跨学科 跨学科研究 知识背景 合作研究
下载PDF
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 被引量:61
16
作者 路甬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11,共9页
通过对 2 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例举了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案例 ,探索了科学工作者获得重大科学成就的规律 ,提出了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 ,要经历长时间的争论 ,并被反复验证后才能被承认 ;原始性的重大发现... 通过对 2 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例举了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案例 ,探索了科学工作者获得重大科学成就的规律 ,提出了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 ,要经历长时间的争论 ,并被反复验证后才能被承认 ;原始性的重大发现多来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 ;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中青年始终是取得创新成就的峰值年龄 ;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与推广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来保证等具有启示性的重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重大科学成就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现代科研合作——以2008—201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艾凉琼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9-232,共4页
从近三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科研成果来看,科研合作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紧密型合作为主要科研合作形式之一,以性情融合为基础,兴趣一致或知识能力互补等构成了科研主体的合作动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合作氛围增强了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 从近三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科研成果来看,科研合作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紧密型合作为主要科研合作形式之一,以性情融合为基础,兴趣一致或知识能力互补等构成了科研主体的合作动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合作氛围增强了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是一些科学家获得诺奖成果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管理上提倡科研合作,为科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让科研合作多一些自主性,少一些"人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科研合作 合作动机 科研创新
下载PDF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看名师的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邢润川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7,共2页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诺贝尔 指导教师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8,共22页
拥有众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学历的追溯,凸显了这些科学精英获奖前所受的高等教育,包括攻读与取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考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拥有众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学历的追溯,凸显了这些科学精英获奖前所受的高等教育,包括攻读与取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考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其获奖研究工作的地点,表明他们也都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通识教育、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拥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优势学科和雄厚的师资队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造就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模式与机制,描述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是如何一步步被酝酿、塑造出来的;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就当代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缘由、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的差距和实现的基本途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地讨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所存在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国际通行的可比性指标上,如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年均发表的论文数、论文被引用数、科研经费数、师生比例等,还表现在教师中享誉国际的一流学者和学术大师稀缺、特色和优势学科不鲜明、鲜有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以及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更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如办学理念的缺失或失守、角色定位的单一化(一味搞"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导致同质化现象,使学校失去各自的特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及办学自主权的缺乏等。通过改革创新,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管理体制诸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世界一流大学 通识教育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下载PDF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芬萍 裴世鑫 孙婷婷 《阅江学刊》 2015年第6期64-73,共10页
对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次数、授奖人次、人均获奖成果数量、获奖人的年龄分布、国籍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国籍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以二战为... 对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次数、授奖人次、人均获奖成果数量、获奖人的年龄分布、国籍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国籍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以二战为界,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创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提升教研质量的必由之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一般为28—47岁,因此,高校必须特别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均获奖成果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开放性的体现。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 国际学术合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