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心通”思想与“后王学时代”的读《诗》法
- 1
-
-
作者
郭庆财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35,共11页
-
基金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北学统与宋金文学教育及启示研究”
-
文摘
"心通"作为宋代经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学者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入及与圣贤性情的沟通。王安石新学以其不能"心通"而多受杨时等理学家的批评。王安石《诗》学基于"同风俗、一道德"的政治目的,不能从文本实际出发虚心以通《诗》,故难免穿凿强解。杨时、朱熹、杨简的读《诗》法则强调平心以"通",即通其意、通其味和通其性情,表现为"文本-意味-性情"的逐渐沉潜过程。从思想渊源上看,杨时的道南一系强调反身体验的重要性,而《中庸》的未发已发说成为他们读《诗》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之不同,杨简《诗》学则多受孟子本心论的影响,常以"思无邪"言诗,平实之余又难免偏狭的色彩。
-
关键词
心通
读《诗》法
体会
中和
-
Keywords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the path of reading the Book of Songs
spiritual experience
Zhonghe(中和)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