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读者性文本”——现代影视艺术的文化学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
作者 盘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78,共6页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艺术研究不能缺乏文化视角,对现代影视艺术的研究同样如此。本文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探讨其特定文化属性,从其大众文化属性出发揭示其创作机制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精英-雅文化和经典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艺术研究不能缺乏文化视角,对现代影视艺术的研究同样如此。本文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探讨其特定文化属性,从其大众文化属性出发揭示其创作机制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精英-雅文化和经典艺术的关系,并联系我国影视艺术创作的实际,试图为国内影视业找到一条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本文为笔者关于影视艺术的文化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影视艺术 文化学 读者文本 大众文化 艺术表现 文化传播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者、文本、读者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云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18-19,共2页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本读者 作者的读者身份
下载PDF
伊瑟尔的文本—读者观及其在英诗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汉泉 游南醇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5-70,共6页
伊瑟尔强调文本与读者互动的阅读过程,即文本(或作品)作为一个结构,其潜在的种种可能性在阅读行为中所显露出来的构成过程。他特别强调阅读行为产生的"效果",阐释的文本能够对读者产生"效果",才是理想的阅读行为。... 伊瑟尔强调文本与读者互动的阅读过程,即文本(或作品)作为一个结构,其潜在的种种可能性在阅读行为中所显露出来的构成过程。他特别强调阅读行为产生的"效果",阐释的文本能够对读者产生"效果",才是理想的阅读行为。伊瑟尔的文本—读者观有两个观点可以运用于英诗的教学:一是强调文本的阐释应使其对读者产生"效果",二是强调通过填补文本的"空白"去构建文本的意义。结合诗篇实例分别对这两个观点在英诗教学中的运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文本读者 英诗教学 效果 空白
下载PDF
文本歧义的理解机制及读者的选择原则
4
作者 吴飒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借鉴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讨论文本歧义的理解机制及读者进行意义选择时所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文学交际 文本歧义 读者-文本交互 一致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
下载PDF
儿童传记文学中的插图与受众——生产者式文本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洁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5期124-128,共5页
儿童传记文学插图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而是以人物造型概念化、夸大变形的手法、角色行为拟人化、非写实性的描绘手法为特征,它符合生产者式文本的关注受众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使儿童成为构建文本意义的主体,不受强势话语权左右... 儿童传记文学插图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而是以人物造型概念化、夸大变形的手法、角色行为拟人化、非写实性的描绘手法为特征,它符合生产者式文本的关注受众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使儿童成为构建文本意义的主体,不受强势话语权左右,理解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从中激活意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者式文本 读者文本 插图
下载PDF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1,共8页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批评 文本读者关系 阐释团体 有知识读者 文本分析方法
下载PDF
论“隐含读者” 被引量:3
7
作者 田明刚 《嘉应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66-68,共3页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读者 先结构 互动关系 文本-读者反应 文学惯例 文学能力 文学理论 接受美学 文本 文学阅读 读者类型
下载PDF
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玉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6-160,共5页
文学创作是作者的意图投注过程。作者的意图是复杂的综合体,具有清晰与模糊、确定与不确定、有意识与无意识等特点,读者无法完全追索、还原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并不是对等的"意图交流",二者有时甚至... 文学创作是作者的意图投注过程。作者的意图是复杂的综合体,具有清晰与模糊、确定与不确定、有意识与无意识等特点,读者无法完全追索、还原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并不是对等的"意图交流",二者有时甚至是矛盾性存在。作者的意图有限,但文本的意义空间丰富多元,我们不能以是否符合作者意图作为判定文本阐释的标准,否则会窄化文本的意义空间。捍卫意图、强化意图在阐释文本时的在场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遏制""强制阐释"的发生,但要适度,如果偏颇则可能限制、规囿文本意义空间的有效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意图 读者文本解读 意义空间 阐释标准
原文传递
鲁迅研究的阐释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姚馨丙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10,149,共4页
对作家和读者这两种“文本”存在样式理解的偏颇和运作的失范 ,是造成鲁迅研究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 ;非人文化的惟政治解读与非历史化的伪学术话语都是实用主义和时尚化倾向 ;研究者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品格 ,确立“历史中间物”的思想 ,坚... 对作家和读者这两种“文本”存在样式理解的偏颇和运作的失范 ,是造成鲁迅研究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 ;非人文化的惟政治解读与非历史化的伪学术话语都是实用主义和时尚化倾向 ;研究者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品格 ,确立“历史中间物”的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而真正地“走近鲁迅”,与鲁迅及其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学研究 实事求是 鲁迅思想 历史 鲁迅文本 读者文本 政治解读 思想阐释
下载PDF
语文教学岂能似是而非——有感于韩军老师的《雷雨》教学
10
作者 王家伦 张长霖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6年第5期26-29,共4页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并进行教学活动,本文认为有些"似是而非",不一定适合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本文认为,教语文必须坚持"平民"原则。首先,应该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其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似是而非地片面强调"尊重作者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文本 编者文本 作者本意 教学解读
下载PDF
解释学与阅读
11
作者 张士民 何树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5-111,共7页
解释学作为一种批评话语一直强调其语言学范式。虽然解释学似乎已经是一种学科间的桥梁,但大多数当代批评话语一直对把解释学传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批评的方法保持警惕性的冷漠。这表明解释学的未来将依赖能够找到把一个遭到抑制但仍... 解释学作为一种批评话语一直强调其语言学范式。虽然解释学似乎已经是一种学科间的桥梁,但大多数当代批评话语一直对把解释学传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批评的方法保持警惕性的冷漠。这表明解释学的未来将依赖能够找到把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解释学过程中的方式。与解释学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学批评——解释学批评、接受理论和文化理论——经历了"奴隶式的阅读"、"主人式阅读"和新近倡导的"亲近式阅读"。当前的文学批评只有在把文学作为传播交流方式的前提下恢复文本/读者范式中被抹杀的作者的维度,才能真正将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文学解释学的过程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阅读 作者(意向) 读者文本
下载PDF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和有代表性的,当然也包括《创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洛夫诗 超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读者文本 二度创作 线性逻辑 现实生活 东方智慧 走进生活
下载PDF
“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机制——以工作记忆为基础的文化规约视角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宣维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0,共8页
针对西方文学批评—审美史上先后出现的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典型的理论范式,作者认为这些均源自割裂主义的单一视角理念,进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依据、尝试建构一个"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多视角认知解读模式。... 针对西方文学批评—审美史上先后出现的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典型的理论范式,作者认为这些均源自割裂主义的单一视角理念,进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依据、尝试建构一个"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多视角认知解读模式。第一,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所指重构,但文本意义是在相应文化图式的背景下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互动、经由读者建构的结果。第二,所指重构涉及工作记忆,系文本意义产生的场所。第三,认知加工的对象涉及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读者是其中的一部分,受作者和文本支配和引导。本文旨在为建设性后现代文学思想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 工作记忆 解读 文化规约
原文传递
四季轮回中的人生 《春去春又来》——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
14
作者 吉平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的深意值得观众再三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 读者文本 故事原型 四季轮回 老和尚 导演 镜头 寺庙 欲念 老僧 作者性 生命
下载PDF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被引量:1
15
作者 桂起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177,共9页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从非经典逻辑来看待精神科学及其解释学方法,众多新型的推理模式(包括“阐释的推理”)都应当归入非经典逻辑的范畴。“科学解释学”的“阐释逻辑”是科学逻辑的自然延伸和推广,科学发现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而且需要理解的逻辑,即“阐释逻辑”。科学史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设身处地”是读经典文本基本的“阐释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关系 科学解释学 阐释逻辑 科学发现 科学史
下载PDF
从理论角度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森 刘莎 王中雨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年第3期138-139,共2页
阅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阅读不仅是一个多层次的认知活动,还是一个渗透主体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影响阅读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将影响阅读的众多因素分为两大类:读者变量和文本变量。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读者变量与文本变量 影响阅读的因素
下载PDF
“以意逆志”辩证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鸿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90,共11页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之争。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实则为一种始终"唯本文本意是求"且有"置心平易"限制的读者-文本之意。继起的明清读者之意派将"知人论世"作为基础补入"以意逆志"的工作拓宽了理解作者的途径,却反过来促使"本文本意"限制的消隐和读者意识中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放大。当代读者之意派在此基础上更加坐实了对"意"漫无定准乃至于断章取义的指认和批评,同时又在西方阐释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些新解释,并对吴淇的观点提出质疑。但吴淇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因实际逆志活动中读者意识的参与必然被转为文本-读者之意,这与汉宋诸儒所理解的读者-文本之意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孟子本意,发现读者之意与文本之意彼此融合而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才是以意逆志之"意"的真正本意。至于孟子所体认的究竟是读者还是文本角度,则是没有答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读者-文本之意 文本-读者之意 体认角度
下载PDF
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18
作者 宁爱平 《教师》 2015年第7期79-80,共2页
语文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要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关注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情感体验、文学艺术风格等;同时更应该关注读者自身的个体生命与情感体验,打通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避免架空研读,或成为文本的奴隶。
关键词 文本读者 阅读教学 个体生命与情感体验
下载PDF
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路静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6-217,190,共3页
读者反应批评家对"读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吉布森与里法泰尔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及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规定性,采用的仍是结构主义方法;伊瑟尔向前迈进了一步,强调读者主动参与制... 读者反应批评家对"读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吉布森与里法泰尔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及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规定性,采用的仍是结构主义方法;伊瑟尔向前迈进了一步,强调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费什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他认为阅读是体验,而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而卡勒则把制定理论的任务放在了首位,把具体的批评阐释放到了从属地位;而针对现实读者展开的实证研究,因其采用的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为文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反应批评 文学批评 读者文本
原文传递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蔡骐 谢莹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0期28-32,共5页
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1]因此,研究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不同,而且研究受众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与早期立足于刺激-反应模式的传媒效果研究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从文本-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 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1]因此,研究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不同,而且研究受众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与早期立足于刺激-反应模式的传媒效果研究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从文本-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文本进行协商而产生的.由此,它确立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并具体考察两方面的情况,即受众如何解读文本,以及受众如何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接受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受众研究 文化研究学派 文本读者 日常生活 民族志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