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荣强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1,共17页
汉代课役身分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结合传世典籍及其他出土文献,在对前人聚讼难决的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傅”、“老”、“免老”等课役名目及汉代妇女的服役问题,重新梳... 汉代课役身分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结合传世典籍及其他出土文献,在对前人聚讼难决的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傅”、“老”、“免老”等课役名目及汉代妇女的服役问题,重新梳理了汉代课役制度及丁中制的发展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年律令》 汉代 课役身分 经济制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小”“大”之间--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荣强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2,共19页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中制 课役身分 身高标准 年龄标准
原文传递
秦汉时期对罢癃人口的管理——以新出简牍为中心
3
作者 王伟光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7期10-18,共9页
罢癃在典籍中往往与“癃病”“笃癃”等词义混淆,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癃病、笃癃同义,是不同时期对罢癃“不可事者”的称谓。罢癃是标记身体状况的户籍课役身分,并不仅局限于成年男性,还包括成年女性和徒隶。罢癃群体承担一定的徭戍义... 罢癃在典籍中往往与“癃病”“笃癃”等词义混淆,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癃病、笃癃同义,是不同时期对罢癃“不可事者”的称谓。罢癃是标记身体状况的户籍课役身分,并不仅局限于成年男性,还包括成年女性和徒隶。罢癃群体承担一定的徭戍义务,罢癃分为“可事”或“不可事”,“可事者”服役标准与“睆老”一致,“不事者”原则上不承担国家徭戍义务。秦汉对罢癃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并不完全相同,秦代偏向对罢癃人口的役使,汉代增加了对罢癃人口的优抚和救助。通过对秦汉不同时期罢癃人口管理的考察,或对理解“汉承秦制”的相关问题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癃 不可事 课役身分 上计 人口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