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张荣强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1,共17页
-
文摘
汉代课役身分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结合传世典籍及其他出土文献,在对前人聚讼难决的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傅”、“老”、“免老”等课役名目及汉代妇女的服役问题,重新梳理了汉代课役制度及丁中制的发展演变轨迹。
-
关键词
《二年律令》
汉代
课役身分
经济制度
中国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小”“大”之间--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
被引量:17
- 2
-
-
作者
张荣强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2,共19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孙吴基层社会管理与控制”(SKZZY201504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
关键词
丁中制
课役身分
身高标准
年龄标准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秦汉时期对罢癃人口的管理——以新出简牍为中心
- 3
-
-
作者
王伟光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7期10-1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秦汉身份秩序与社会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1AZS00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罢癃在典籍中往往与“癃病”“笃癃”等词义混淆,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癃病、笃癃同义,是不同时期对罢癃“不可事者”的称谓。罢癃是标记身体状况的户籍课役身分,并不仅局限于成年男性,还包括成年女性和徒隶。罢癃群体承担一定的徭戍义务,罢癃分为“可事”或“不可事”,“可事者”服役标准与“睆老”一致,“不事者”原则上不承担国家徭戍义务。秦汉对罢癃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并不完全相同,秦代偏向对罢癃人口的役使,汉代增加了对罢癃人口的优抚和救助。通过对秦汉不同时期罢癃人口管理的考察,或对理解“汉承秦制”的相关问题有所助益。
-
关键词
罢癃
不可事
课役身分
上计
人口管理
-
分类号
K233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