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安章
李荣峰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2-21,共10页
-
文摘
一九四二年 1月1日 出席“文协”茶会,代表总务部报告经费、会刊、研究、分会、捐输、服务、救济等方面的情况。该报告以《民国三十年文协会务略报》为题,刊载于9日《新蜀报》副刊《蜀道》。同日,在《文艺青年》第三卷第一期发表《献曝》,告诫青年习作者应先是浪漫者后是写实者;学习别人要化为自己的东西;要作写家先要学作人,“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写作不仅要看事,还要想事,“只说事实而不说道理,仅是‘学舌’而已。
-
关键词
文协
文艺青年
蜀道
《时事新报》
抗日战争时期
新蜀报
谁先到了重庆
大地龙
新民报
抗战文艺运动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
尹慧珉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
文摘
一老舍是笔名;作家的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老舍”这笔名就是取“舍予”的第一个字,前面加上一个“老”字。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他的生日是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三日,中国人叫做“过小年”的日子。他名庆春(意思是庆祝春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老舍诞生后不久,他就死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战火中。因为父亲是家庭中唯一赚饭吃的人。
-
关键词
传记资料
舒庆春
《老张的哲学》
猫城记
谁先到了重庆
光绪二十四年
《二马》
作品简介
《四世同堂》
老舍在伦敦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忧国与忧人——老舍文化心理透视之一
- 3
-
-
作者
王晓琴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4-127,共14页
-
文摘
老舍的作品招笑风趣,读时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因此他被誉为幽默大师,蜚声海内外。不过,如认为老舍是个纯幽默大师,这却带有不小的审美错觉。实际上,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正是悲感意识最浓重者之一。打开他的全部创作,尽管内容五光十色,形式千姿百态,可是探其深层内涵,却无不浸透着感时忧国、参悟人生的焦灼与激情,正如他所说的:“您看我挺爱笑不是?因为我悲观”,“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就造成了独特的老舍现象。
-
关键词
文化心理
感时
文化心态
审美错觉
谁先到了重庆
正红旗下
民族国家
老张的哲学
李景纯
《四世同堂》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老舍之歌》及其他——抗战时期老舍活动补正
- 4
-
-
作者
立山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23-26,共4页
-
文摘
老舍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对于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发展,极为重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我们能读到一些老同志的有关回忆文章,感到分外高兴,而且深受教育。这些回忆文章无疑是十分宝贵的文学史料。但是,由于时间已久,记忆不完全可靠,误记和不确切的地方在所难免。现就我们所知,作些补正。
-
关键词
文学史料
文艺观
文协
谁先到了重庆
抗日战争时期
老舍先生
郭沫若先生
青年会
抗战文学
剑北篇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老舍的抗战剧作值得重视
- 5
-
-
作者
李平章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0-33,共4页
-
文摘
一 一般研究老舍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文章,都很少评述老舍的抗战剧作,在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更难找到论及这一方面的文字。这种状况,不独老舍研究如此;对当年在国统区致力于抗战文艺的其它作家,在研究上也大抵是这样。轰轰烈烈的八年抗战,是不少老一辈作家创作道路上的一段重要历程。重视这一时期他们在血与火的搏斗中的生活与创作,不光对研究他们的一生是必要的,对提高现代文学研究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也有所补益。
-
关键词
创作道路
老舍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事业
戏剧创作
谁先到了重庆
八年抗战
大地龙
老舍剧作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老舍抗战戏剧的人民性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梅启波
-
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97,共4页
-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多维视野下老舍的抗战戏剧研究"[15BZW15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关键词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大地龙
谁先到了重庆
底层人民
欣赏习惯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桃李春风》的创作、首演与束缚
- 7
-
-
作者
梅琳
-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1年第1期218-227,共2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19ZDA27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戏剧节与现代演剧制度转变研究(1938—1949)”(18CZW04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WU190931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桃李春风》已经是老舍的第9个剧本。老舍在戏剧界亦声誉渐隆,其作品虽偶有争议,在演出中却收效甚佳,老舍俨然成为了新的票房保证,背负着更多期许。《谁先到了重庆》完成之后,老舍写了《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篇文章具有总结性质,老舍梳理了自己7个话剧的创作缘由和过程,用"处处有限制,腕上如戴铁镣,简直自讨苦头吃"形容话剧创作之艰难.
-
关键词
谁先到了重庆
话剧创作
创作缘由
桃李春风
老舍
票房
首演
-
分类号
I207.34
[文学—中国文学]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