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0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夫妻关系的异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艳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2期33-34,共2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围绕两对大学教师夫妇间的婚姻家庭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本文拟对这部戏剧作品夫妻关系中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两对...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围绕两对大学教师夫妇间的婚姻家庭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本文拟对这部戏剧作品夫妻关系中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两对夫妇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剧作家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怀疑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异化 夫妻关系
下载PDF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美国梦”
2
作者 张晓艳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3期16-16,18,共2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乔治和玛莎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他们同初来乍到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尼克和哈尼之间的戏谑游戏,揭示了阿尔比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尤其是...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乔治和玛莎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他们同初来乍到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尼克和哈尼之间的戏谑游戏,揭示了阿尔比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真实生活状况,从中透视出“美国梦”的理想及其最终的幻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美国梦 幻灭
下载PDF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对话关系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滢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讨论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技巧的使用。大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交流中言语特征、谈话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得以展示;而微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交流和对话得以体现。阿...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讨论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技巧的使用。大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交流中言语特征、谈话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得以展示;而微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交流和对话得以体现。阿尔比通过复杂多样的对话关系,展示了两对美国知识分子夫妇的精神与生活状态,揭示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美国梦破灭的严酷现实,勾勒出物欲支配下美国上层社会的精神空虚与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大型对话 微型对话
下载PDF
从NLP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人生关系的失衡
4
作者 卢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4期174-175,共2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创作的最为有名的戏剧之一。本文拟用心理学中NLP理论对这部戏剧作品中的人生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进行分析,以此来揭露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下人生关系的失衡状态。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NLP 人生关系 失衡
下载PDF
论爱德华·阿尔比《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二元对立
5
作者 李巧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1期179-180,共2页
自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众多学者评论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通过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理论对该剧进行深层结构分析,可发现剧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 自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众多学者评论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通过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理论对该剧进行深层结构分析,可发现剧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两性之间的对立。通过对这3组二元对立项的分析可发现作者对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女性地位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爱德华·阿尔比
下载PDF
长歌当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另类战争观
6
作者 陈晓兰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0-78,共9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幸生逢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是其思想意识和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其重要作品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两次大战的间歇期。不同于主流战争文学,伍尔夫在战后或者战前,以后方平民特别是女性的视角,再现远...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幸生逢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是其思想意识和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其重要作品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两次大战的间歇期。不同于主流战争文学,伍尔夫在战后或者战前,以后方平民特别是女性的视角,再现远离战场的后方平民的间接战争体验,以独特的战争话语揭示了战争对个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持久影响。伍尔夫的战争书写打破了战时与平时、前线与后方、战士与平民截然区分的界限,拓展了战争书写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她的战争书写表现出与国家主流战争话语截然不同的特征,她的另类战争观为后世理解两次大战提供了独特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战争书写 战争观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音乐—小说”特征研究
7
作者 李京霞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音乐”关注音乐和小说如何在一个作品中共存及小说对音乐的指涉,具有颠覆性意义。通过借用音乐理念、使用音乐元素、借鉴音乐结构,伍尔夫形成了“按节奏而非情节”“形式与意义并重”“独特的音乐叙事风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音乐”关注音乐和小说如何在一个作品中共存及小说对音乐的指涉,具有颠覆性意义。通过借用音乐理念、使用音乐元素、借鉴音乐结构,伍尔夫形成了“按节奏而非情节”“形式与意义并重”“独特的音乐叙事风格”的“音乐—小说”特征。《远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中,“角色”与音乐的关系构成了小说的主题。《到灯塔去》《海浪》中,伍尔夫将自己化身成为交响队的指挥,充分运用文字音乐、主题贯穿、对位、赋格曲和奏鸣曲式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具有音乐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音乐—小说” 跨媒介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超感官知觉的叙述
8
作者 隋晓荻 张韵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32-38,共7页
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难题,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活动中采用了一种超感官知觉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把人的审美体验从纯粹的、主观化的感官域扩充至非感官域的超感官知觉域,她的每部小说在构成上也因此展现为从繁杂和割裂的自存性... 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难题,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活动中采用了一种超感官知觉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把人的审美体验从纯粹的、主观化的感官域扩充至非感官域的超感官知觉域,她的每部小说在构成上也因此展现为从繁杂和割裂的自存性叙事转向综合和协同的依存性叙事。在《海浪》和《弗勒希小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同质化功能,去谋求人与世界的共存;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连续化功能去谋求人与集体的共通;在《远航》和《奥兰多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统一化功能,去谋求人与自身的共融。伍尔夫采用超感官知觉叙述,其目的是克服西方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及其多重二元分裂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超感官知觉 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
9
作者 申富英 李慧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0-98,共9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英国社会一个剧变的时代,个体间情感疏离,社会向心力离散,她在作品中试图唤起人类本能的互助共生意识,将疏离的个体维系成团结的共同体。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个体精神...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英国社会一个剧变的时代,个体间情感疏离,社会向心力离散,她在作品中试图唤起人类本能的互助共生意识,将疏离的个体维系成团结的共同体。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书写,却忽视了她对群体的关注和对共同体的向往。事实上,伍尔夫在她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对群体和共同体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伍尔夫在作品中构想的理想共同体有以下三方面体现:构成性共同体、一体主义共同体和流动的合奏式共同体。伍尔夫强调个体无法脱离共同体而孤立存在,关注融合的群体意识,向往共同体团结。此外,她批判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拥有广阔的世界主义视野,提出一种承认差异的、流动的合奏式共同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构成性共同体 一体主义共同体 流动的合奏式共同体
下载PDF
记忆的伦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衰老隐喻
10
作者 李晶 《华中学术》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2)通过描写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衰老引起的记忆混乱和空白,隐射了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和政治状态,尤其是冷战以及政治保守主义对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心信念、传统价值观念... 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2)通过描写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衰老引起的记忆混乱和空白,隐射了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和政治状态,尤其是冷战以及政治保守主义对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心信念、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藉此,阿尔比对其时美国的悲观历史主义以及虚无主义进行了批驳,着力于拨开虚妄的迷雾,直面残酷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记忆伦理 衰老 历史 政治
原文传递
诱惑与惶惑:《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戏剧张力构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雅丽 梁超群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153,共9页
阿尔比的著名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实阿尔比创作此剧的一个重要隐匿动机就是对于美国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任何政治共同体中都存在生命政治运作,它本身也无所谓善恶。回头来看,纳粹主义生命政... 阿尔比的著名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实阿尔比创作此剧的一个重要隐匿动机就是对于美国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任何政治共同体中都存在生命政治运作,它本身也无所谓善恶。回头来看,纳粹主义生命政治是恶的极致,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许多个体生命因其隐蔽的蛊惑性而受到诱惑,而在感受到诱惑的同时,个体又会因为它的反人类性而感到惶惑。该剧作为一个巨大的艺术魅力之源,呈现了由人物的诱惑与惶惑这两种情感反应所构成的有效戏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生命政治 戏剧张力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剧作下的后现代主义探究——《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荒诞元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媛媛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161,共3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引发热议。阿尔比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结合马丁·艾斯林等学者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可知,该剧沿袭了...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引发热议。阿尔比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结合马丁·艾斯林等学者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可知,该剧沿袭了阿尔比一贯的荒诞手法,在技法、情节与主题上均表现出强烈的荒诞性。与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同,阿尔比表现荒诞又超越荒诞,并将对美国社会的现实主义批判寓于后现代的荒诞手法中,进而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爱德华·阿尔比 荒诞性 物质主义
原文传递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舞台效果对荒诞性戏剧风格的诠释
13
作者 刘乃千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79,共6页
引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剧作的故事发生在深夜新迦太基大学村的乔治、玛莎夫妇家中,他们像平常一样又在激烈的争吵,此后前来拜访的尼克、哈尼夫妇也无意中加入了"争吵游戏"。剧作是一场关于语言的游戏,这个语言... 引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剧作的故事发生在深夜新迦太基大学村的乔治、玛莎夫妇家中,他们像平常一样又在激烈的争吵,此后前来拜访的尼克、哈尼夫妇也无意中加入了"争吵游戏"。剧作是一场关于语言的游戏,这个语言游戏就是对每个人的缺陷的暴露。该剧当时在上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剧作在真实的情节中掺入虚构的环节,观众对于这种真假难辨的情节开始展开了大范围的讨论。这部作品并不是荒诞派戏剧,但剧作的舞台效果却对荒诞性的戏剧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舞台效果 戏剧风格 语言游戏 荒诞性 真假难辨 迦太基
原文传递
“论不懂中文”:再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
14
作者 谢雅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1,共9页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了新奇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表征难以言喻的异化经验。“不懂”的状态使主体退至客体位置,使固化的认知产生松动,从而形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视距离、审美参照和对话张力。通过异位的跨文化认同策略,伍尔夫以“中国眼睛”为参照,反思并批判西方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小组 中国文化 翻译
下载PDF
深刻洞察女性的心灵创伤——读朱艳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
15
作者 雷定京 倪正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8-53,共6页
朱艳阳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伤书写研究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也深深受到了心灵创伤学的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一书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灵创伤学的角度整体深入地洞察了弗吉尼亚·... 朱艳阳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伤书写研究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也深深受到了心灵创伤学的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一书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灵创伤学的角度整体深入地洞察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二是立足于伍尔夫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创伤文本投射、纷繁复杂的创伤意象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三是从形上层面揭示了伍尔夫小说的艺术超越,探究了其中深刻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心灵创伤 创伤书写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语象叙事
16
作者 张鹏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7-73,共7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反映出语象叙事的两大特征——视觉性和艺术性,其最终目标是表达生命情志。对自然风光色彩、光影的渲染,人物形象与肖像画形成的类比,展现出文字的视觉性,是“再现的形式”。对电影蒙太奇、绘...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反映出语象叙事的两大特征——视觉性和艺术性,其最终目标是表达生命情志。对自然风光色彩、光影的渲染,人物形象与肖像画形成的类比,展现出文字的视觉性,是“再现的形式”。对电影蒙太奇、绘画多点透视技巧的借鉴,呈现出艺术之间的杂糅,建构了一种空间幻觉,可概括为“有造型的形式”。语对象的情感投射、语与象的心物交游,则揭示语象叙事的最终目的——展露生命情感,体现“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以中国诗学视域下王弼的“语象意”观作为参照,有助于深入理解《达洛维夫人》中语象叙事的表征途径,即“出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 语象叙事
下载PDF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被引量:41
17
作者 高奋 鲁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2,共7页
本文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近 2 0年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已经翻译出版了伍尔夫几乎全部的作品 ;从小说理论、创作实践、女性主义、主题、形式等多个方面对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研究和... 本文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近 2 0年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已经翻译出版了伍尔夫几乎全部的作品 ;从小说理论、创作实践、女性主义、主题、形式等多个方面对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批评中的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 ,关注研究视野和观点的创新 ,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理论 译介 创作实践 本土意识 作品研究 女性主义 应该 近20年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存在与艺术:弗吉尼亚·伍尔夫《幕间》的矛盾哲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凌建娥 张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天鹅之歌,体现出作者在生命晚期和战争的特殊年代关于存在与艺术的矛盾的哲学思考。存在是矛盾的,两性冲突与战争的威胁并存,波宅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艺术是矛盾的,露天历史剧的作...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天鹅之歌,体现出作者在生命晚期和战争的特殊年代关于存在与艺术的矛盾的哲学思考。存在是矛盾的,两性冲突与战争的威胁并存,波宅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艺术是矛盾的,露天历史剧的作者兼导演拉特鲁布女士诅咒自己成为观众的奴隶而要去创作没有观众的戏剧。而存在与艺术之间更是互相矛盾,露天历史剧既以戏仿等艺术特权颠覆着父权历史,以狂欢化舞台自嘲人类"饭渣、油渣和碎片"般的现实存在,但同时又成为存在的动力和希望,促使人们从离散走向团结。纵使战争必须发生,存在必然遭受毁灭,艺术仍将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幕间》 存在 艺术 矛盾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22
19
作者 潘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96-102,共7页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雌雄同体” 小说创作 文学意象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岁月》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晗 吕洪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岁月》中透过帕吉特一家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一幅女性成长的画卷。该小说于传统叙事中表露新意,不仅具有传统成长小说的自传性,而且,在人物的设置、顿悟的运用及婚姻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成长小说及女性成长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岁月》中透过帕吉特一家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一幅女性成长的画卷。该小说于传统叙事中表露新意,不仅具有传统成长小说的自传性,而且,在人物的设置、顿悟的运用及婚姻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成长小说及女性成长小说既有继承,也有突破,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群体成长及社会生活的持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岁月》 成长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