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审分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
作者 刘立兰 《时代人物》 2023年第3期0111-0113,共3页
调审合一诉讼模式作为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有益司法经验,有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升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权益。近年来,随着“以判压调”等违法调解现象日益显现,有关于调解与审判相分离的探索逐步深入,并形成了调审分离模式。本研究探究... 调审合一诉讼模式作为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有益司法经验,有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升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权益。近年来,随着“以判压调”等违法调解现象日益显现,有关于调解与审判相分离的探索逐步深入,并形成了调审分离模式。本研究探究这一模式的产生实践、模式特点以及内在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调审分离模式 合一
下载PDF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论调审分离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辉 张德峰 《时代法学》 2005年第3期38-44,共7页
法院调解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可以被模型化为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运用博弈理论分别考察在调审分离与调审合一两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的和解情况,可以得出调审分离更有利于提高调解的成功率的结论。此外,要提高和解的成功率... 法院调解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可以被模型化为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运用博弈理论分别考察在调审分离与调审合一两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的和解情况,可以得出调审分离更有利于提高调解的成功率的结论。此外,要提高和解的成功率,不但相关事实的查明是必要的,而且法院也不应该按同一个标准收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法院解制度 博弈分析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讨价还价 合一 博弈理论 当事人 模型化 和解 功率
下载PDF
调审分离: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1,共4页
我国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历经风雨而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相对于判决而言,法院调解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得以存在发展的内在依据。而调审合一的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弊端的症结。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吸... 我国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历经风雨而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相对于判决而言,法院调解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得以存在发展的内在依据。而调审合一的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弊端的症结。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吸收现代西方法治精华,积极、稳妥地推进以调审分离为基础的法院调解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合一 调审分离 改革
下载PDF
调审分离:问题及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亚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5期94-98,共5页
调审分离工作有其必要性,主要是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还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尊重当事人意愿,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 调审分离工作有其必要性,主要是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还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尊重当事人意愿,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离机制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必要性 路径
下载PDF
基于调审分离之上的调解单独会见制度研究
5
作者 杜仪方 夏羽 《现代营销(下)》 2011年第11期188-189,共2页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调解的具体工作方式,但是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却允许法官与当事人单独会见,进行"背靠背"的调解。该种方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但是在调审合一的前提之下,也将对法官审判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调解的具体工作方式,但是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却允许法官与当事人单独会见,进行"背靠背"的调解。该种方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但是在调审合一的前提之下,也将对法官审判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调解自身的特性、单独会见的利弊等问题来探讨以调审分离为基础,构建单独面见制度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诉讼 单独会见 程序公正
下载PDF
调审分离:问题及路径——从南京法院的视角
6
作者 王亚明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2-36,共5页
调审分离工作有其必要性,主要是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还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尊重当事人意愿,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 调审分离工作有其必要性,主要是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还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尊重当事人意愿,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离机制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必要性 路径
下载PDF
论我国民诉调审分离的不合理性
7
作者 吴淑娟 《山东纺织经济》 2009年第2期96-98,共3页
在法院审判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国内一些学者提出我国法院应该建立调审分离制度以替代原来的调审合一制度。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调审分离不能有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效限制主审法官对案件的不当影响力,也不能提高法院解决案件的... 在法院审判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国内一些学者提出我国法院应该建立调审分离制度以替代原来的调审合一制度。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调审分离不能有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效限制主审法官对案件的不当影响力,也不能提高法院解决案件的效率,因此,当前的民诉调解制度改革应该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一 调审分离 司法制度改革
下载PDF
和谐社会语境下诉讼调解的完善——以调审分离、审前调解为构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7-60,共4页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倡和推广。但是,现行立法规定的诉讼调解模式在实践中却产生了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要求,它不仅没有发挥调解的优势,反而在扭曲调解制度本来面目...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倡和推广。但是,现行立法规定的诉讼调解模式在实践中却产生了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要求,它不仅没有发挥调解的优势,反而在扭曲调解制度本来面目的同时破坏了审判的公正性。文章通过阐述和谐社会语境下诉讼调解的本质,剖析了现行调审合一模式的弊端,主张建立以当事人合意为指针、以调审分离、审前调解为基本模式的诉讼调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调审分离 解庭
下载PDF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审分离模式探析
9
作者 沈业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年第4期138-141,共4页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和审判的关系表现得并不融洽,影响了整个诉讼制度的有效运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应当放眼于普通民事诉讼的探索,借鉴调解与审判相分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和审判的关系表现得并不融洽,影响了整个诉讼制度的有效运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应当放眼于普通民事诉讼的探索,借鉴调解与审判相分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理顺调解与审判二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独立、公正的调解机构,实行调解与审判的分离,明确审判法官与调解人员的相互职责,从而促进调解与审判的有机结合与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调审分离
下载PDF
试论调审分离下的民事审前程序之重塑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静 徐峰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7-28,共2页
文章突破现有立法框架,以调审分离为为视角,对审前程序进行重塑,提出建立专职调解官制度,赋予审前程序以专业调解和审前准备两大功能,以更好地服务于调解与审判。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前程序
下载PDF
调审分离的路径探析
11
作者 王亚明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0-62,共3页
调审分离工作有必要性,主因为其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尊重当事人意愿,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并注意有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 调审分离工作有必要性,主因为其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尊重当事人意愿,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并注意有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离机制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必要性 路径
下载PDF
从调审分离到委托调解——法院委托调解定位与分析
12
作者 虞亮亮 《商情》 2014年第6期318-319,共2页
研究法院委托调解制度,我们需要从我国调解制度发展以及在调审分离这一理论发展之上去进行探索,在解决这一基础问题之后,总结委托调解制度经验,针对调解制度进行理论思考,来发现优势与劣势,从而来探求委托制度的建议与完善。
关键词 法院 调审分离 委托
下载PDF
论调审适度分离的尺度把握与模式探索
13
作者 刘子聪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8-22,共5页
调解与审判在思维模式、法理价值、运行程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调审合一模式下,“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诱促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分别在程序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审分离模式探索。但... 调解与审判在思维模式、法理价值、运行程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调审合一模式下,“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诱促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分别在程序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审分离模式探索。但实践中仍存在诉讼效率低下、程序冗长、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弊病,通过确立专职调解员制度,妥善安排诉讼与调解的程序衔接,调整考核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调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判结合” 诉讼效率 考核机制
下载PDF
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 被引量:89
14
作者 李浩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8,共14页
"调判结合"是我国法院长期采用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但调解与审判至少具有12个方面的不同面相,是本质上存在重大区别的两种纠纷解决机制。将调解与审判分离才符合各自的规律,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 "调判结合"是我国法院长期采用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但调解与审判至少具有12个方面的不同面相,是本质上存在重大区别的两种纠纷解决机制。将调解与审判分离才符合各自的规律,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在法院内部,调审分离的共识正在形成。近年来,法院进行的调解改革的尝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为调审分离奠定了实践基础。通过对人员分离、角色分离、程序分离和地点分离,可以在现有民事诉讼制度的框架内完成调审分离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别 调审分离
原文传递
有关“调审分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彦 杨兵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8,共5页
一、一种“调审分离”尝试——法官助理庭前调解的实证调查 自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在法院的调解制度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在一个案件中,法官既是调解者同时也是审判者。学者将这种程序结构称之为“调解型... 一、一种“调审分离”尝试——法官助理庭前调解的实证调查 自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在法院的调解制度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在一个案件中,法官既是调解者同时也是审判者。学者将这种程序结构称之为“调解型”审判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进行调解,既是一种职责,又是一种任务。但是,法官这种“凋审合一”的双重身份,也遭致许多学者诟病。他们认为,这种双重身份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庭前 法官助理 判方式 新中国成立 实证 20世纪 解制度
原文传递
“调审分离”模式探析——基于法官助理为调解主体的分析
16
作者 刘坚 《民主与法制》 2010年第24期69-69,共1页
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程序的活动。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是"调审合一"的诉讼调解机制,案件分配给承办法官后,... 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程序的活动。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是"调审合一"的诉讼调解机制,案件分配给承办法官后,除回避等特殊情由外,主持调解及司法裁判均由承办人负责。然而,这种"调审合一"的调解运行模式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备受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法官助理 调审分离 诉讼程序 合一 实体权利 判组织 人民法院
原文传递
“调审适度分离”模式的构想与研析——兼评《民事诉讼法》修正后的法院调解
17
作者 石玲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9-12,共4页
我国现行的"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模式滋生出了一系列问题,使得法院调解深陷几大窘境。2012年,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引入了两项调解制度——先行调解以及审前调解。这两项制度的引进昭示了我国法院调解程序节点的前移,... 我国现行的"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模式滋生出了一系列问题,使得法院调解深陷几大窘境。2012年,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引入了两项调解制度——先行调解以及审前调解。这两项制度的引进昭示了我国法院调解程序节点的前移,表明了立法者"强化庭前调解,弱化庭审调解"的立法态度,但依旧未能突破"调审结合"模式的范围。"调审适度分离"是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将法院调解的介入节点前移并以当事人起诉至法院为始点,使法院调解脱离出审判程序,取消庭审调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适度分离 先行
下载PDF
调解与审判适当分离问题研究
18
作者 李扬谦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8-11,共4页
近年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调解与判决的长期结合使当前的法院调解与审判工作深陷困境,法官的双重身份及调解偏好严重削弱了调解的自愿性与保密性,折损了司法公正与权威。调解与审判... 近年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调解与判决的长期结合使当前的法院调解与审判工作深陷困境,法官的双重身份及调解偏好严重削弱了调解的自愿性与保密性,折损了司法公正与权威。调解与审判虽同为法院的纠纷解决方式,但二者在基本功能、适用程序、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了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保障调解正当性以及当事人的诉权,维护司法公正,应当将调审适当进行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当分离 合一 强制
下载PDF
调审关系模式之分野与融合
19
作者 李飞 张志坡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3-37,共5页
调审分离是一种理想的以调解、审判来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形式。我国目前实行的调审合一模式,有悖科学的诉讼法理念与世界潮流,理应予以革新。通过赋予当事人选择权,依托于回避制度的运行,可将调审分离嵌入现行的调审合一模式之内,以最... 调审分离是一种理想的以调解、审判来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形式。我国目前实行的调审合一模式,有悖科学的诉讼法理念与世界潮流,理应予以革新。通过赋予当事人选择权,依托于回避制度的运行,可将调审分离嵌入现行的调审合一模式之内,以最大限度的在现行法的框架下推行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审分离 合一 选择权 回避
下载PDF
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调审合一模式的缺陷和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鹿庆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2-113,共2页
由于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诉讼调解制度长期以来在处理民事纠纷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经验"。但调审合一的模式设置给予调解主体强制调解的潜在能力,在我国现行的法官考核体系、案件积压、高调解结... 由于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诉讼调解制度长期以来在处理民事纠纷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经验"。但调审合一的模式设置给予调解主体强制调解的潜在能力,在我国现行的法官考核体系、案件积压、高调解结案率的追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实践中强制调解、合意贫困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调审合一的模式也导致了程序的混同,削弱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要解决这些问题,调审分开是有效途径。将诉讼调解从审判中剥离出来,大力发展立案调解,实现调解和审判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立案 合一 调审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