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工作中10-12周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1例,依据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分组,其中调节正常组23例(46只眼)、超前组36例(72只眼)、滞后组62例(124只眼),通过1年的追踪观...目的:观察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工作中10-12周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1例,依据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分组,其中调节正常组23例(46只眼)、超前组36例(72只眼)、滞后组62例(124只眼),通过1年的追踪观察,对比分析每1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变化数据。结果调节滞后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组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滞后与调节超前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超前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两组有差别,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进展具有相关性,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的差异。方法:对57例114眼10~15岁初诊的中、低度近视眼,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目的: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的差异。方法:对57例114眼10~15岁初诊的中、低度近视眼,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家长意愿其中27例患者选择配戴RGPCL,30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的基础上,采用低度中和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滞后量。配戴期间每3mo复查1次,1a后用同样方法再次测定调节滞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调节滞后量,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1,P=0.121)。1a后,RGPCL组坚持配戴者25例50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27例54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8,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134,P<0.01)。结论:配戴RGPCL眼调节滞后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对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可有一定作用,应大力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工作中10-12周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1例,依据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分组,其中调节正常组23例(46只眼)、超前组36例(72只眼)、滞后组62例(124只眼),通过1年的追踪观察,对比分析每1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变化数据。结果调节滞后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组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滞后与调节超前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超前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两组有差别,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进展具有相关性,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
文摘目的: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的差异。方法:对57例114眼10~15岁初诊的中、低度近视眼,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家长意愿其中27例患者选择配戴RGPCL,30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的基础上,采用低度中和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滞后量。配戴期间每3mo复查1次,1a后用同样方法再次测定调节滞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调节滞后量,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1,P=0.121)。1a后,RGPCL组坚持配戴者25例50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27例54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8,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134,P<0.01)。结论:配戴RGPCL眼调节滞后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对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可有一定作用,应大力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