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节剧与谢晋电影模式的再反思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林侠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3,共9页
从讨论思路与问题意识来说,当下谢晋电影研究仍然受制于1986年的模式缺陷讨论。批评性影评提出的五种缺陷(情感主义、道德神话、反现代的传统立场、家庭乌托邦、陈旧美学),确实存在于其文本中。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些缺陷谢晋电影之所以... 从讨论思路与问题意识来说,当下谢晋电影研究仍然受制于1986年的模式缺陷讨论。批评性影评提出的五种缺陷(情感主义、道德神话、反现代的传统立场、家庭乌托邦、陈旧美学),确实存在于其文本中。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些缺陷谢晋电影之所以被称为“模式”,就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类型电影的要求。从世界范围看,以上五种缺陷,恰恰是中外情节剧共同的美学特征,反映了人类认识社会、理解世界的始初心理(政治道德化、道德情感化)。情节剧将个体、家庭置入民族国家、时代的宏大背景,是在生活题材中叙述一种不可控制的非理性力量如何“残忍地”作用于个体、家庭,从而刺激观众产生苦难、屈辱、牺牲等共情。观众通过怜悯与崇敬的情感体验,唤醒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所削弱的人性善良,重建了理想自我的人格形象。客观地说,当下中外情节剧与谢晋电影的最大差异在于视听语言,反向提示了谢晋电影缺陷(缺乏摄影机意识、以声音主导叙事)的真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电影模式 情节剧 情感体验 视听语言
原文传递
三十年后“谢晋电影模式”再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倪祥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125,共4页
1986年元旦公映的《芙蓉镇》,无疑是谢晋导演的最好作品。由提出"谢晋电影模式"批判,强调"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等观点引发的那场学术争论,也正好发生在这一年。三十年后,从中国电影发展事实上需要同时关注文化供给和... 1986年元旦公映的《芙蓉镇》,无疑是谢晋导演的最好作品。由提出"谢晋电影模式"批判,强调"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等观点引发的那场学术争论,也正好发生在这一年。三十年后,从中国电影发展事实上需要同时关注文化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侧的角度上再来品评电影《芙蓉镇》并回味"谢晋电影模式"的争论,不仅对于全面深入了解谢晋的电影及影响,而且对于当下如何促进中国电影更好发展,都不无现实意义及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电影模式 《芙蓉镇》 反思“文革” 雅俗共赏
原文传递
“死—生”仪式:谢晋电影语言与“现代化”
3
作者 聂欣如 《艺术百家》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彼时“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思潮不无关系,而这一思潮背后更有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立足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仪式化表达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与观念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谢晋在大变革的时代既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也坚持了传统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仪式 谢晋 谢晋电影模式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的“谢晋电影论争”及其历史再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虞吉 尹葰嫣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30,共6页
回看20世纪80年代的“谢晋电影论争”,其历史叙述与评价存在诸多模糊与多种阐释。以“重回历史语境”与“大历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80年代的“谢晋电影”和迁延而生的“谢晋电影论争”,有着厘清学理与纠正历史评价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谢晋电影 谢晋电影论争” 谢晋电影模式 历史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