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谦虚的狂人——访北影著名编剧谢逢松
- 1
-
-
作者
冬风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20-21,共2页
-
文摘
第一次结识谢逢松老师,是在二年前。那时,电影《红楼梦》第一部(上集:宝玉神游,下集:元妃省亲)完成拍摄,导演谢铁骊和编剧谢逢松请红学界及电影界有关人士审看样片,我有幸被邀。记得当时的样片,还未配上音乐,影片从太虚幻境开始。那虚无飘渺的仙境、堂皇富丽的皇宫、壮观气派的大观园、元妃省亲的浩大场面,很有韵味;人物、环境也拍得极美。影片将我深深吸引,我不禁为导演的高水平、编剧的大手笔所感叹。当时,我猜想能编写出如此高水准剧本的,一定是位与众不同的“狂人”。然而,当谢铁骊导演向大家介绍坐在我旁边的一位清瘦、朴实的男同志就是本片编剧谢逢松时,我暗暗吃惊,连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光阴荏苒,转眼两年过去了。两年来,大型系列片《红楼梦》(六部八集)已全部奉献于观众的面前,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
-
关键词
谢逢松
谢铁骊
太虚幻境
红学界
元妃
八集
男同志
古典小说
中国电影家协会
千家诗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评系列电影《红楼梦》
- 2
-
-
作者
范钦濂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22-22,共1页
-
文摘
系列电影《红楼梦》几经沦桑,数载拼搏,于1989年完成了。将我国古典文学名巨著整部地改编为电影,《红楼梦》是一个创举。它的社会价值、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红楼梦》的摄制,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必须具备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个条件,在建国初期的十七年没有具备,在十年动乱期间更不可能具备,而在八十年代终于具备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经过拨乱返正的文艺方针政策,有谢铁骊、谢逢松、赵元、汪洋、胡健等一批具有执著艺术追求的人才,有一大批热情呼唤翘首以待的观众,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可贵决策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大力资助,有报刊舆论的广泛支持。具备了这些政策、人才、观众、经费、舆论条件,系列电影《红楼梦》完成于八十年代末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
关键词
系列电影
谢铁骊
八十年代
谢逢松
电影发行放映
北京电影制片厂
黛玉
艺术成就
文艺方针
宝钗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电视不是艺术》引起热烈争鸣
- 3
-
-
作者
李波
-
出处
《当代电视》
1988年第1期10-11,共2页
-
文摘
本刊87年10月第4期在“问题与思考”栏里发表了钱海毅同志《电视不是艺术》一文后,引起了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注目和浓厚的理论兴趣。许多同志给我们写信和投寄稿件,希望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几乎与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同时,《北京日报》87年10月24日也发表了一篇访问电影《红楼梦》编剧谢逢松同志的文章,当记者问到《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已经播出,现在又拍电影,为何要把一个相同的内容重复拍呢?谢逢松同志回答记者说:“在国外,只承认电影为艺术,而称电视片为家庭娱乐品。”这实际上也是指电视不是艺术。可见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只是一位。因而许多同志要求讨论这个问题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本刊87年第5期发表的王维超同志的文章《电视与电视艺术辨析》,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论辩,接着本刊编辑部又约请了几位长期从事电视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志举行座谈,就这个问题开展初步的讨论,他们是:许欢子、王岚、王石、黄式宪、路海波,以及本刊编辑部的朱汉生、夏汉碧、李波等同志。下面发表的就是根据这些同志的发言整理成的材料,我们希望这个问题的讨论继续深入下去。
-
关键词
钱海毅
谢逢松
许欢子
《北京日报》
家庭娱乐
今夜有暴风雪
审美价值
专题节目
王石
《黄土地》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