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疸的防治探究
1
作者 张向玉 段晓龙 +1 位作者 田晶 田永衍 《光明中医》 2023年第24期4758-4760,共3页
通过对谷疸相关文献的梳理探究发现,“头眩、食难用饱”是谷疸独有的临床表现。饮食不节和外感寒热湿邪影响脾胃功能是其主要病因病机。谷疸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内服和针灸疗法为主。探究谷疸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的防治方法,为提高现今大多... 通过对谷疸相关文献的梳理探究发现,“头眩、食难用饱”是谷疸独有的临床表现。饮食不节和外感寒热湿邪影响脾胃功能是其主要病因病机。谷疸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内服和针灸疗法为主。探究谷疸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的防治方法,为提高现今大多数学者对“黄疸”的清楚认识,对“谷疸”因机证治缺乏了解之现象得以改观,也为今后对谷疸展开更深层次研究及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疸 病因病机 防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张仲景从饮食变化认识谷疸病的临证思辨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茹立良 权玉俊 刘贤锋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32-34,共3页
通过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谷疸病理变化进程中饮食变化的认识,分析饮食失调引发脾胃功能变化的机理,认清脾胃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为饮食变化,而饮食变化正揭示了脾胃肝胆所处的功能状态。从分析伴随谷疸病进程而发生... 通过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谷疸病理变化进程中饮食变化的认识,分析饮食失调引发脾胃功能变化的机理,认清脾胃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为饮食变化,而饮食变化正揭示了脾胃肝胆所处的功能状态。从分析伴随谷疸病进程而发生的特异性饮食变化特点,弄清脾胃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的放矢正确辨证论治谷疸病。分析胃热脾湿引发谷疸病的病理机制,明晰谷疸病的病理演化特点,加深认识"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深刻理解肝病患者饮食变化的必然趋势。研习医圣"洞微知玄""但见一证便是"的临证思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疸 饮食变化 临证思辨特点
下载PDF
何谓谷疸?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3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58-58,共1页
答:谷疸为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故名谷疸。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腹满,胃中不适,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可参考《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第二条、第三条、第十三条。
关键词 谷疸 症状 小便不利 大便溏
下载PDF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
4
作者 何乃举 季清华 +5 位作者 谭长涛 邵爱华 张丽萍 李明松 朴武军 蔡文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4期83-86,共4页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终身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取得一些感悟,倡导以六经辨为主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诊治,挖掘整理了《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的谷病理论,并把胃疸汤、茵陈蒿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详细注解,...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终身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取得一些感悟,倡导以六经辨为主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诊治,挖掘整理了《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的谷病理论,并把胃疸汤、茵陈蒿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详细注解,形成一套中医传统诊治思路治疗谷疸病、胰腺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把蔡长福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整理总结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长福 民间老中医 谷疸 胰腺病 学术争鸣
下载PDF
加味谷疸胶囊治疗胆系结石疗效分析
5
作者 黄秀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8年第2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胆结石 加味 谷疸胶囊 治疗
原文传递
清代名医王旭高辨证论治黄疸经验探讨
6
作者 林基伟 韩志毅 +4 位作者 欧金龙 吴海滨 汪栋材 相敏 徐明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23期7-9,共3页
该文通过分析王旭高编著的《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退思集类方歌注》《西溪书屋夜话录》《医门要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医门要诀》等医书,总结书中关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及医案探讨,结果... 该文通过分析王旭高编著的《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退思集类方歌注》《西溪书屋夜话录》《医门要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医门要诀》等医书,总结书中关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及医案探讨,结果显示黄疸因湿热郁蒸而成,有阴、阳、虚、实、邪、正之分,临床上须分“表邪黄疸”“阳黄”“阴黄”“谷疸”“酒疸”“黑疸”等类型进行辨证论治。该文对清代医家王旭高辨证论治黄疸的经验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表邪黄 阴黄 阳黄 谷疸 王旭高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黄疸患者中医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蓓蓓 汪晓军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207-1209,共3页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黄染及尿黄,多为肝胆疾病引起,以肝脏疾病为主。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始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黄染及尿黄,多为肝胆疾病引起,以肝脏疾病为主。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始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28种黄病,以后有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明·张景岳:"黄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虽名目如此,总不出阴阳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色诊 巢元方 平人气象论 女劳 皮肤黄染 肝脏疾病 胆红素浓度 谷疸
下载PDF
疸症治验三则
8
作者 蒋庆生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6年第3期122-122,共1页
关键词 谷疸 治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自拟茵陈蒿苓汤治疗湿热型黄疸82例
9
作者 王旭初 王现英 《医药论坛杂志》 1994年第4期36-37,共2页
自拟茵陈蒿苓汤治疗湿热型黄疸82例王旭初,王现英(河南省内黄县公疗医院456300)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黄疸也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较常见的疾病... 自拟茵陈蒿苓汤治疗湿热型黄疸82例王旭初,王现英(河南省内黄县公疗医院456300)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黄疸也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较常见的疾病,自1982年以来,笔者运用“茵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型黄 女劳 谷疸 小便黄赤 黄瘅 目黄 身黄 金匮要略
下载PDF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经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珊珊 何庆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0期1748-1751,共4页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第一方,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六个关键点:一为阳黄专方,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互结,枢机不利,致使脾胃肝胆功能异常,郁结于肌肤而发黄;二为亦谷疸专方,因饮食水谷不节,肆...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第一方,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六个关键点:一为阳黄专方,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互结,枢机不利,致使脾胃肝胆功能异常,郁结于肌肤而发黄;二为亦谷疸专方,因饮食水谷不节,肆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致脾寒胃热,脾胃运化失权,出现腹满,大便干,小便难,饱食则烦躁且头晕的谷疸表现;三为遵循原方相对剂量,重用茵陈,剂量应高于大黄、栀子用量,至少30 g以上,大黄常用6~28 g,栀子常用12~16 g;四为方证辨证抓主证,茵陈蒿汤的主要方证为但头汗出,身黄,巩膜黄染,大便干;五为经方叠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将茵陈蒿汤与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调胃承气汤等合用;六为病后调护与转归方运用,病后恢复期可辨证选用三仁汤、茵陈四苓汤、归芍六君子汤等方剂。本文通过论治茵陈蒿汤临床运用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经方 方证辨证 病机 谷疸 重剂茵陈 叠用经方 转归
下载PDF
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非表里同治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明炯 王文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347-350,共4页
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历代医家争议较少,很多名家的观点都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具有解表之功效。但是认真研读《伤寒论》就会发现此观点存在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1)262条中张仲景明示"瘀热在里",为何病在里还用解表之法?(2)... 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历代医家争议较少,很多名家的观点都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具有解表之功效。但是认真研读《伤寒论》就会发现此观点存在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1)262条中张仲景明示"瘀热在里",为何病在里还用解表之法?(2)仲景所有发汗之方剂,其方后注都有"温覆微似汗"或"啜粥"等字句,为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说明?鉴于此,本文通过考证"伤寒""发黄"和"瘀热在里"在《伤寒论》中的含义,最终提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实非表里同治方之观点;同时,262条中仲景对于黄疸"瘀热在里"证的治法实乃破瘀利湿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湿热发黄 瘀热在里 谷疸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下载PDF
从经方病传理论探讨《金匮要略》黄疸病机演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哲源 曹灵勇 +1 位作者 许家栋 林树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980-6983,共4页
文章基于《金匮要略》原文,从经方病传理论出发,探讨黄疸的病传规律,结合《伤寒论》相关原文,提出黄疸以太阴中风及水热蕴结为主因,以谷疸为主证,由黄汗病传所致。其病证演变规律:太阴中风在黄汗阶段形成水热熏蒸,属黄疸前期;当其表邪... 文章基于《金匮要略》原文,从经方病传理论出发,探讨黄疸的病传规律,结合《伤寒论》相关原文,提出黄疸以太阴中风及水热蕴结为主因,以谷疸为主证,由黄汗病传所致。其病证演变规律:太阴中风在黄汗阶段形成水热熏蒸,属黄疸前期;当其表邪入里、虚热转实,形成阳明水热蕴结,即为谷疸;在传变过程中会经历太阴阳明合病的过渡阶段,即“欲作谷疸”;当谷疸水热蕴结日久、化燥伤津,即形成虚劳发黄之“黑疸”。此外,谷疸之水热需与女劳疸之血热相鉴别,属于水气篇中水血辨证之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疸 黄汗 太阴中风 病传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