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骨海绵Stelletta tenuis Lindgren中的甾类化合物 被引量:4
1
作者 闫素君 苏镜娱 +2 位作者 张广文 王艳红 李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7,共4页
报道从星骨海绵StellettatenuisLindgren中分离及鉴定的甾类化合物 .其中甾酮 3 β 羟基 豆甾 5 烯 7 酮、 3 β 羟基 胆甾 5 烯 7 酮是第 1次从该种海绵中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 ,根据IR、MS、NMR、2 D NMR等波谱数据确定其结构 .其它... 报道从星骨海绵StellettatenuisLindgren中分离及鉴定的甾类化合物 .其中甾酮 3 β 羟基 豆甾 5 烯 7 酮、 3 β 羟基 胆甾 5 烯 7 酮是第 1次从该种海绵中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 ,根据IR、MS、NMR、2 D NMR等波谱数据确定其结构 .其它 1 1个甾类化合物由GC MS结合质谱裂解规律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骨海绵Stelletta tenuis Lindgren GC-MS 高效液相色谱 类化合物 结构 -羟基--5--7-
下载PDF
海绵Polymastia Sobustia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徐石海 曾陇梅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8,共4页
首次报道从中国南海海绵Polymastiasobustia中分离得到 5个纯化合物 ,经过MS ,IR ,1 HNMR ,1 3CNMR(DEPT) ,HMQC和HMBC等波谱技术鉴定为 :豆甾 5 烯 7 羰基 3β 甾醇 (1) ,N (1 羟甲基 2 ,6 二羟基 )十七烷基 5 羟基二十四脂肪酰胺... 首次报道从中国南海海绵Polymastiasobustia中分离得到 5个纯化合物 ,经过MS ,IR ,1 HNMR ,1 3CNMR(DEPT) ,HMQC和HMBC等波谱技术鉴定为 :豆甾 5 烯 7 羰基 3β 甾醇 (1) ,N (1 羟甲基 2 ,6 二羟基 )十七烷基 5 羟基二十四脂肪酰胺(2 ) ,胸腺嘧啶 (3) ,尿嘧啶 (4 ) ,对羟基苯甲酸 (5 ) ;其中化合物 1和化合物 2为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5烯-7羰基-- 化学成分 脂肪酰胺 胸腺嘧啶 尿嘧啶 对羟基苯甲酸
下载PDF
苦蘵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燕军 陈梅果 +1 位作者 胡玲 朱冬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715-1718,共4页
目的研究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苦蘵中分离获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浆苦素A(1)、酸浆苦素B(2)、酸浆苦素E(3)、酸浆苦素P(4)、... 目的研究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苦蘵中分离获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浆苦素A(1)、酸浆苦素B(2)、酸浆苦素E(3)、酸浆苦素P(4)、豆甾-5-烯-3β-醇(5)、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6)、菜籽甾醇(7)、豆甾烷-22-烯-3,6-二酮(8)、孕甾-5-烯-3-醇-20-羧酸(9)、麦角甾-5,24(28)-二烯-3β,23S-二醇(10)、麦角甾-5,25(26)-二烯-3β,24ξ-二醇(11)、正十六酸(12)、正十七酸(13)。结论除化合物2、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12~13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蘵 酸浆苦素 麦角 -5--- 麦角-5 24(28)-二烯-- 菜籽
原文传递
拟红紫珠中1个新的木脂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4
作者 赵兴 刘翰飞 +5 位作者 王欢 林开琴 李金玉 潘卫东 娄华勇 孙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953-6960,共8页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RSL3诱导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铁死亡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7’R,8R,8’S,9S)-芝麻素-9-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7R,7′R,7’’S,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3)、(7R,7′R,7’’R,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4)、泡桐素(5)、4-氧代芝麻素(6)、芝麻素(7)、β-谷甾醇(8)、熊果酸(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和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1)。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7、10和11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37%、31.93%和36.57%(模型组为23.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红紫珠苷A。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且3个化合物显示出潜在的铁死亡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红紫珠 木脂素糖苷 拟红紫珠苷A 芝麻素 熊果酸 -羟基-5-7- 铁死亡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