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4篇文章
< 1 2 2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科Leguminosae植物部分属种花粉形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姚雅琴 蒋选利 郁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78-83,109-112,共10页
采用新鲜花粉直接粘台法,用扫描电镜对31属52种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所观察的花粉形态可分为五大类型:16合花粉型、球形角孔型、球形三沟型、长球三孔沟型和长球三沟型。外壁纹饰有穴状、网状、波纹状、瘤状和光滑之分。同一... 采用新鲜花粉直接粘台法,用扫描电镜对31属52种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所观察的花粉形态可分为五大类型:16合花粉型、球形角孔型、球形三沟型、长球三孔沟型和长球三沟型。外壁纹饰有穴状、网状、波纹状、瘤状和光滑之分。同一亚科各属之间,花粉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还从花粉形态方面提出把扁蓿豆属(Melissitusmedic)从胡卢巴属(Trigonella L.)或苜蓿属(Medicago L)中分出、列为一新属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花粉 形态特征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区野生豆科牧草资源调查与评价
2
作者 熊军波 张鹤山 +3 位作者 田宏 陆姣云 吴新江 刘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为开发利用野生豆科牧草资源,2017-2021年对分布于鄂东大别山区的野生豆科牧草资源现状、属种、植物区系、生活型及饲用价值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鄂东大别山区豆科牧草资源分属于34属77种,以少种属和单种属为主体,占资源总数... 为开发利用野生豆科牧草资源,2017-2021年对分布于鄂东大别山区的野生豆科牧草资源现状、属种、植物区系、生活型及饲用价值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鄂东大别山区豆科牧草资源分属于34属77种,以少种属和单种属为主体,占资源总数的91%。资源中包括6个中国特有种,2个中国珍稀濒危种,23个栽培牧草野生种及野生近缘种。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和热带为主要分布型,分别占总属种的47%和38%。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占资源总数的70%。资源中饲用品质优良的占79%,其余均在中等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大别山区 豆科牧草 植物区系 资源
下载PDF
内蒙古五种豆科(Leguminosae)植物花粉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莫日根 马毓泉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4期551-553,共3页
作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内蒙古五种豆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该五种分别属于黄耆、棘豆和雀儿豆等三个属。黄耆与棘豆属花粉形态比较一致;花粉粒一般长球形,具3-孔沟;外壁具小穿孔状雕纹。花粉粒大小与穿孔直径的大小因种而异。雀儿... 作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内蒙古五种豆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该五种分别属于黄耆、棘豆和雀儿豆等三个属。黄耆与棘豆属花粉形态比较一致;花粉粒一般长球形,具3-孔沟;外壁具小穿孔状雕纹。花粉粒大小与穿孔直径的大小因种而异。雀儿豆属的花粉形态比较特殊,明显区别于前两个属;花粉粒扁圆球形。极面观近三角形;具3-孔沟,外壁在沟间区具近脑纹状纹饰,在沟界极区具小疣和小穿孔。具近脑纹状纹饰的花粉前人在山羊豆族里尚未发现。此外,作者根据本文结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探讨了花粉形态对该三属的分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花粉形态 黄耆属 棘豆属
下载PDF
2种豆科牧草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4
作者 欧阳青 袁福锦 +8 位作者 钟声 吴文荣 王馨 李乔仙 徐驰 李世平 高月娥 余梅 吴梦霞 《草学》 2024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丰富云南草田轮作中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试验对黄花鸡足豆(Ornithopus compressus L.)开展了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研究。结果得出,黄花鸡足豆在云南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鲜草产量为15 525kg/hm^(2),干草产量为7 091.53kg/hm^... 为丰富云南草田轮作中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试验对黄花鸡足豆(Ornithopus compressus L.)开展了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研究。结果得出,黄花鸡足豆在云南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鲜草产量为15 525kg/hm^(2),干草产量为7 091.53kg/hm^(2),两者均高于光叶紫花苕,尤其是干鲜比较后者提高了27.8%。营养成分方面,光叶紫花苕的粗蛋白含量为17.43%,比黄花鸡足豆高出了3.09%(P<0.05),而黄花鸡足豆的P含量为0.25%,显著高于光叶紫花苕(P<0.05)。黄花鸡足豆的粗纤维含量为38.39%,高于光叶紫花苕,但是差异性不显著。综合营养成分分析,黄花鸡足豆与目前大面积利用的光叶紫花苕相比,营养价值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豆科牧草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下载PDF
Leguminosae plants play a key role in affecting soil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during grassland succession after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SUN Lin YU Zhouchang +5 位作者 TIAN Xingfang ZHANG Ying SHI Jiayi FU Rong LIANG Yujie ZHANG We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1107-1128,共22页
Leguminosae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soil nutrient cycling and improving soil properties.However,plant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change rapidly during th... Leguminosae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soil nutrient cycling and improving soil properties.However,plant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change rapid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the effect of leguminosae on soil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s still unclear.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y,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and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n five former farmlands in China,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for 0,5,10,18,and 30 a.Results showed that,with successional time,plant community developed from annual plants to perennial plants,the importance of Leguminosae and Asteracea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respectively,and the importance of grass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having a maximum value after 5 a of abandonment.Plant diversity indices increased with successional time,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uccessional time after 5 a of abandonment.Compared with farmland,30 a of abandon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nutrient content,but total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decreased with successional time.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change soil properties and improve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but also regulate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thus affecting soil nutrient cycling.Among these,Leguminosae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soil properties,and their importance value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roperties.Therefore,this research provides mor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selecting plant species to stabilize soil ecosystem of farmland to grassland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succession leguminosae plant diversity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三江源区青甜1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吕亮雨 施建军 +5 位作者 刘青青 蔡宗程 张海蓉 韩玟 王琛 雷莎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5-130,共6页
试验探究了青甜1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将禾本科饲草青甜1号与3种豆科饲草分别混播,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单播处理4个(A1、A2、A3、A4),混播处理6个(B1、B2、B3、B4、B5、B6),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显... 试验探究了青甜1号与豆科饲草混播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将禾本科饲草青甜1号与3种豆科饲草分别混播,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单播处理4个(A1、A2、A3、A4),混播处理6个(B1、B2、B3、B4、B5、B6),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显示:B3处理(青甜1号∶蚕豆=4.5∶1)株高、叶面积较其他处理明显更优;B5处理(青甜1号∶蚕豆=7∶1)鲜草产量最高,为41400 kg/hm^(2),较单播青甜1号(A1)显著增加了72.5%(P<0.05),B6处理(青甜1号∶饲用豌豆=7∶1)次之,鲜草产量为38500 kg/hm^(2)。禾豆混播各处理饲草的营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单播青甜1号(A1)(P<0.05),显著低于单播饲用豌豆(A2)(P<0.05)。B6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P<0.05),分别为16.10%、7.18%、8.80%和12.42%,饲用豌豆(A2)在3种豆科饲草中营养物质含量最高。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6处理的隶属函数值为0.817,属优,为Ⅰ级。研究表明,混播处理中的青甜1号∶饲用豌豆=7∶1时混播各项指标优于其他品种,适宜在三江源区的果洛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禾草与豆科饲草混播 生产性能 营养价值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青贮玉米豆科饲草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桑会哲 王超 +5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48-2859,共12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青贮玉米氮肥投入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减氮条件下,探讨间作豆科饲草对青贮玉米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为青贮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青贮玉米氮肥投入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减氮条件下,探讨间作豆科饲草对青贮玉米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为青贮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设置3个种植模式(M:青贮玉米单作;MH: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ML: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和4个施氮水平(N3:360 kg hm^(-2);N2:306 kg hm^(-2);N1:252 kg hm^(-2);N0:0 kg hm^(-2))。结果表明,2种混播模式下N1处理的青贮玉米和豆科饲草干物质积累量较N3显著提高,MH模式下分别提高10.0%和20.5%,ML模式下分别提高16.5%和28.8%。MH模式下N1处理饲草产量与N3差异不显著,但ML模式下较之提高22.4%,且ML模式饲草产量在N1水平下较MH模式提高12.3%。引入豆科饲草可降低间作系统棵间蒸发量,MH、ML模式的棵间蒸发量在N1水平下比M模式相同施氮水平分别降低23.5%、30.0%,但2种模式不同施氮处理间棵间蒸发量差异不显著。青贮玉米间作拉巴豆结合氮肥减施30%可降低蒸散比,较M模式相同施氮水平降低23.0%。间作豆科饲草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MH、ML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在N1、N2、N3水平下较M模式分别提高43.3%、29.5%、17.9%和51.9%、30.2%、21.2%。其中,以MLN1处理提升幅度最大,较MN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2.4%。因此,青贮玉米间作豆科饲草结合施氮量252 kg hm^(-2)可降低棵间蒸发量、提高饲草产量和水分生产力,是绿洲灌区青贮玉米生产适宜采用的种植模式和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氮 水分利用效率 青贮玉米 豆科饲草
下载PDF
豆科绿肥作物害虫苜蓿叶象甲的鉴定与预警
8
作者 孙佳琦 张蕾 +3 位作者 侯阳阳 谢殿杰 刘悦秋 江幸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9,共9页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是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上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畜牧业主产区。作者2023年4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调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虫害时,在当地紫云英留种田中发现疑似苜蓿叶象甲严重...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是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上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畜牧业主产区。作者2023年4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调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虫害时,在当地紫云英留种田中发现疑似苜蓿叶象甲严重为害紫云英茎叶,对紫云英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为明确该种害虫的分类地位,在田间收集了幼虫并带回室内饲养,在对幼虫和成虫形态学初步鉴定的基础上,采用DNA条形码进行了分子鉴定,最终确定为苜蓿叶象甲,且发现该地区苜蓿叶象甲种群存在明显的种内分化。结合苜蓿叶象甲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对其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对绿肥作物的危害做出了预警,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叶象甲 豆科绿肥 形态学鉴定 分子鉴定 预警与防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豆科植物群落凋落物对城市土壤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窦金萍 武小钢 +3 位作者 杨秀云 陈冠光 靳雅君 吴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198-204,共7页
为了解不同豆科植物群落类型的凋落物特征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太原市森林公园内3种不同群落类型(豆科落叶阔叶林、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通过对不同类型豆科植物群落凋落物性质和土壤质量进行... 为了解不同豆科植物群落类型的凋落物特征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太原市森林公园内3种不同群落类型(豆科落叶阔叶林、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通过对不同类型豆科植物群落凋落物性质和土壤质量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探讨凋落物性质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豆科植物群落类型间凋落物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豆科落叶阔叶林群落凋落物全氮含量(17.68 g/kg)、N/P比值(4.15)显著高于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群落凋落物的全磷含量(5.96 g/kg)显著高于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3.68 g/kg);不同豆科植物群落类型间土壤性质存在差异。豆科落叶阔叶林土壤全碳(127.28 g/kg)、碱性磷酸酶活性(0.6 g/kg)显著优于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脲酶活性(0.87 g/kg)显著优于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23.51 g/kg)、硝态氮(11.21 mg/kg)、全钾(20.88 g/kg)含量显著低于豆科落叶阔叶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凋落物全碳、全氮、全磷、N/P与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全碳、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以及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总量、全碳及全磷含量与土壤容重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C/N与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豆科植物群落类型凋落物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且豆科落叶阔叶林、豆科与常绿针叶树种混交林土壤质量要优于豆科与非豆科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群落 凋落物 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 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太原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10
作者 孙岩 乔月彤 +5 位作者 赵强 胡延峰 朱英华 赵培国 宋立成 夏海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8,共8页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增长幅度分别在6.0%~57.5%、2.6%~52.6%和14.0%~64.2%之间,而与玉米全生育期共生间作的大豆、花生和豌豆等作物则受到抑制,蚕豆等套作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中的部分时间与玉米共生,通常与玉米错期播种/收获)则受到促进。关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种间竞争作用,由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大于豆科作物,促进玉米对氮素的优势吸收;二是作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存在,促进养分循环和作物之间的氮素转移,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可以被玉米吸收利用;三是豆科作物结瘤增加,固氮基因表达增强,提高了自身固氮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加强在田间多场景(作物品种类型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不同等)条件下的原位研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根系-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以及种间地上相互作用-地下相互作用互馈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阐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关键调控技术的研发,让传统间套作在现代农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赓续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豆科作物 间套作 氮素利用效率 根际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豆科药用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11
作者 谭雪艳 李成义 +4 位作者 刘书斌 贾妙婷 魏小成 张广袤 梁婷婷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7-773,共7页
豆科药用植物如甘草、黄芪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豆科药用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依存,形成共生体系,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获得氮素。目前,我国氮肥施用量严重超标、土壤污染问题严峻、绿色发展需求日益明确,共生固氮既... 豆科药用植物如甘草、黄芪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豆科药用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依存,形成共生体系,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获得氮素。目前,我国氮肥施用量严重超标、土壤污染问题严峻、绿色发展需求日益明确,共生固氮既可减施氮肥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是高效且具研发潜力的体系。研究根瘤菌与豆科药用植物的共生关系,对提升中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根瘤菌及其与豆科药用植物共生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为根瘤菌相关特性,根瘤菌在豆科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即影响豆科药用植物种子的萌发,促进豆科药用植物生长及增加其产量,提高豆科药用植物对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的适应能力,增加豆科药用植物指标性成分的积累。指出根瘤菌与豆科药用植物共生关系的混杂性、优良接种菌剂的筛选、根瘤菌地区性差异与豆科药用植物道地性的相关性等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豆科药用植物 共生固氮体系 植株生长 有效成分 种子萌发率 抗逆性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变异位点的葛属(豆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12
作者 刘美辰 汪星辰 +5 位作者 李冬芳 严志宏 左云娟 靳晓白 杨志荣 索志立 《分析化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64-175,共12页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葛属3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62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了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葛属3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62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了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食用葛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576)最多,粉葛(38)和葛藤(10)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明显较少。食用葛的特有变异位点中,4类核苷酸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T (26.91%)、A (26.04%)、C (24.13%)和G (22.92%),差异不大。粉葛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 (39.47%)的比例最高,随后依次为C (26.32%)、A (18.42%)和G (15.79%),T的比例是G的比例的约2.5倍。葛藤的特有变异位点数量相对稀少,其中,T的比例(50.00%)最高,是A或G的比例(20.00%)的2.5倍,是C的比例(10.00%)的5倍。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葛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本文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来葛属植物标本的收集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对于葛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the basis for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paper, 624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3 species from the genus Pueraria DC. were used as molecular traits to identify successfully the genetic resources of this plant genus and compile a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key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amount and base composition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among the species. The amount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edulis Pamp. (576) is the highest, those in 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 (Benth.) M.R. Almeida (38) and 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10) are significantly fewer. The proportion of T (26.91%), A (26.04%), C (24.13%) and G (22.92%) is decreasing respectively but with small differences among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edulis Pamp. The proportion of T (39.47%)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 (26.32%), A (18.42%) and G (15.79%) in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 the proportion of T is 2.5 times that of G. Relatively, the amount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s fewer in Pueraria montana,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T (50.00%) is the highest, being 2.5 times that (20.00%) of A or G, and 5 times that (10.00%) of C.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from the chloroplast genomes could be used for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genus Pueraria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Pueraria plant specimens collected in the past 120 years in China is investigated and problems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This study is valuable for taxonomic revis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ueraria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葛属 植物遗传多样性 叶绿体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雌性淡色库蚊的趋避效果
13
作者 肖会员 沈博瑞 范国荣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9-73,105,共6页
为开发新型的植物源蚊虫驱避剂,于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昆虫趋避实验装置测试国槐、紫荆、黄花决明、肥皂荚、紫藤、龙爪槐、鄂羊蹄甲、合欢、美丽胡枝子、小槐花等10种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成虫的... 为开发新型的植物源蚊虫驱避剂,于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昆虫趋避实验装置测试国槐、紫荆、黄花决明、肥皂荚、紫藤、龙爪槐、鄂羊蹄甲、合欢、美丽胡枝子、小槐花等10种豆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成虫的趋避活性。结果表明:10种豆科植物中紫藤、紫荆、黄花决明、肥皂荚4种植物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具有较好驱避作用,其中紫藤对淡色库蚊成虫的驱避效果最好(趋避率为78.66%),其次是紫荆(趋避率为70.95%);而合欢、小槐花、美丽胡枝子这3种豆科植物提取物对淡色库蚊雌蚊成虫具有引诱作用,以美丽胡枝子的引诱效果最强(趋避率为-55.67%)。综合结果表明,紫藤、紫荆提取物对淡色库蚊具有较好驱避作用,具有开发成为驱蚊剂的潜力;而美丽胡枝子提取物对淡色库蚊具有较好引诱效果,具有开发成为蚊虫引诱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乙醇提取物 淡色库蚊 趋避活性
下载PDF
豆科(Leguminosae)七种植物淀粉的细胞学研究及其可能的进化趋势
14
作者 周亚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9,共4页
本实验对豆科的蚕豆属(Vicia)豌豆属(Pisum)、香豌豆属(Lathyrus、)豇豆属(Vigna)、大豆属(Glycine)、田菁属(Sesbenian)和苜蓿属(Medicago)等七个属各一种植物的淀粉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科不同属的淀粉形态具有一定差异,... 本实验对豆科的蚕豆属(Vicia)豌豆属(Pisum)、香豌豆属(Lathyrus、)豇豆属(Vigna)、大豆属(Glycine)、田菁属(Sesbenian)和苜蓿属(Medicago)等七个属各一种植物的淀粉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科不同属的淀粉形态具有一定差异,多数淀粉指标在该七属植物中表现出一定规律性,这一规律性符合根据植物进化一般规律和某些经典分类学及细胞分类学对该七属进化趋势所作出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淀粉 细胞学 进化趋势
下载PDF
阴山北麓4种豆科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及其环境解释
15
作者 赵宏胜 冯霜 +4 位作者 徐金娥 代素敏 杨泽宇 李燕南 兰登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95-102,共8页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 以阴山北麓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4种豆科荒漠植被群系及其环境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群落特征及土壤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灌木群系中,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受群落内植物种种间竞争以及土壤钙积层和湿土层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伴生种长势越好,建群种生物量越低,并且随着湿土层厚度的增加,钙积层厚度的减少,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增加。同时利用拟合函数求得柠条锦鸡儿和刺叶柄棘豆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幂函数模型,垫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群系建群种地上生物量最佳预测模型为多项式函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豆科 荒漠灌木群系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傈僳族豆科药用植物整理研究
16
作者 段娜梅 唐丽艳 +1 位作者 赵飞亚 陶爱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5期25-35,共11页
通过对现有的傈僳族医药文献进行考证,分析了傈僳族医药豆科的品种、依据和标准。结果显示,相关文献记载的豆科药用植物有45属54种(含变种),涉及52个药用物种。在先行标准文献中,有25份被纳入其中,达到了总数的48.08%。通过梳理发现,现... 通过对现有的傈僳族医药文献进行考证,分析了傈僳族医药豆科的品种、依据和标准。结果显示,相关文献记载的豆科药用植物有45属54种(含变种),涉及52个药用物种。在先行标准文献中,有25份被纳入其中,达到了总数的48.08%。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标准和文献中记载的傈僳族豆科药材的基原、名称、功效或药用部位记载存在较大差异,记录的品种多而无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药材质量标准的缺失成为阻碍傈僳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整理,规范基原药材,加快现代研究,推进傈僳族药物标准制定,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豆科 品种整理 质量标准
下载PDF
4种豆科绿肥养分含量及其对土壤培肥效应分析
17
作者 张雯琦 金思成 +2 位作者 刘智文 钱菁菁 朱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897,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豆科绿肥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翻压还田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紫云英、毛叶苕子、蚕豆、箭筈豌豆4种豆科绿肥的生长发育和氮、磷、钾养分含量...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豆科绿肥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翻压还田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紫云英、毛叶苕子、蚕豆、箭筈豌豆4种豆科绿肥的生长发育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分析绿肥翻压还田后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绿肥在苗期与生育后期全氮、全磷和全钾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生育后期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苗期,干物质量达1 800 kg·hm^(-2)以上,适宜翻压。在生育后期,毛叶苕子的全氮含量(3.34%)和全磷含量(0.29%)显著高于其他3种绿肥,紫云英的全钾含量(3.58%)最高,且差异显著。紫云英和毛叶苕子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蚕豆和箭筈豌豆相对较低。4种豆科绿肥还田,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提高了2.71%~29.50%。其中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休耕相比分别增加了4.04%、3.40%、29.50%和8.22%。[结论]在不额外施用化肥时,种植紫云英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养分含量 土壤肥力 养分替代
下载PDF
豆科牧草嫩枝扦插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陆婕 王俊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豆科牧草在畜牧生产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境内分布范围极广。在豆科牧草的栽培中,扦插繁殖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段,主要包括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繁殖方法。但豆科牧草种类繁多,扦插繁殖技术各有不同。目前,豆科牧草嫩枝扦插领... 豆科牧草在畜牧生产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境内分布范围极广。在豆科牧草的栽培中,扦插繁殖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段,主要包括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繁殖方法。但豆科牧草种类繁多,扦插繁殖技术各有不同。目前,豆科牧草嫩枝扦插领域的繁殖技术研究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限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规格插条的选择、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筛选以及植物对生长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总结了目前关于豆科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嫩枝扦插 繁殖技术
下载PDF
豆科牧草在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段代祥 高春明 赵凤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6-149,共4页
豆科牧草被称为“蛋白质饲料”,是我国草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将其调制成干草和草粉可代替精饲料。文章介绍了几种豆科主要牧草的营养价值,并对豆科牧草对兔的生长性能、生产成本、消化系统、... 豆科牧草被称为“蛋白质饲料”,是我国草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将其调制成干草和草粉可代替精饲料。文章介绍了几种豆科主要牧草的营养价值,并对豆科牧草对兔的生长性能、生产成本、消化系统、养分消化、血液指标、免疫能力、屠宰性能、肌肉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豆科牧草在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下载PDF
豆科作物轮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春燕 张利影 +4 位作者 周杰 许依 杨亚东 曾昭海 臧华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5-1895,共11页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其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豆科作物到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地力保育、作物丰产稳产和资源优化利用等多目标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豆科作物轮...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其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豆科作物到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地力保育、作物丰产稳产和资源优化利用等多目标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豆科作物轮作对作物生产和土壤功能的主要影响:1)豆科作物通过生物固氮、高质量的根际分泌物输入、秸秆还田等过程改善了土壤氮素水平,产生正向的残留效应,有利于后茬作物增产,且增产效应在低产区更显著;2)豆科作物轮作可以通过氮肥减施降低系统N_(2)O排放,但豆科的生物固氮过程有增加CO_(2)排放的风险;3)低C/N、高氮含量的豆科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残体积累,提高土壤固碳效率,但其固碳效应也受到较低的秸秆生物量投入限制;4)豆科作物可以提高后茬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前后茬作物根系深浅合理搭配,实现轮作周年水肥高效利用。因此,将豆科作物引入到轮作系统可实现氮肥减施和增产,但其产生的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受到作物种类、肥料投入、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更好地发挥豆科作物轮作优势,应深入探究豆科促进后茬作物增产和驱动地下部生态功能提升的耦合机制,开发豆科作物轮作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并定向设计适合我国典型生态区的新型生态高效种植体系,对推动豆科作物轮作模式构建与应用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豆科 豆禾轮作 作物生产力 土壤功能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