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麦轮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华尊 李友军 +2 位作者 黄明 吴金芝 吕瑞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57,共3页
为了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豆麦轮作模式下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 为了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豆麦轮作模式下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的杂草种类和总密度显著增加,泽漆密度显著降低,猪殃殃为不同耕作处理区的偶见杂草,荠菜和婆婆纳仅在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出现。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播娘蒿的综合优势度比,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泽漆的综合优势度比,旋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夏至草综合优势度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物种多样性最大,保护性耕作的群落优势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群落优势度最低,均匀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冬小 杂草群落 物种多样性 豆麦轮作模式
下载PDF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李婧阳 刘鑫 +6 位作者 王秋菊 姜宇 周鑫 米刚 刘凯 姜辉 常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秸长期还田 暗棕壤 产量 物理性质 孔隙组成 持水特性
下载PDF
安徽省沿淮地区豆麦轮作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晓轻 马友华 +4 位作者 王桂苓 孙丽 汪丽婷 朱小红 胡善宝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11年第5期121-124,共4页
通过淮南市的豆麦轮作试验来观察安徽省沿淮地区豆麦轮作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点。安徽省沿淮地区降水地表径流系数为25%,麦季的氮肥流失率为1.21%,磷肥流失率为0.047%;豆季的氮肥流失率为3.39%,磷肥流失率为0.415%。氮的流失... 通过淮南市的豆麦轮作试验来观察安徽省沿淮地区豆麦轮作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点。安徽省沿淮地区降水地表径流系数为25%,麦季的氮肥流失率为1.21%,磷肥流失率为0.047%;豆季的氮肥流失率为3.39%,磷肥流失率为0.415%。氮的流失以硝态氮为主,磷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麦季的氮、磷肥流失量都低于豆季,氮素70%和磷素90%流失在豆季。2008—2010年豆麦轮作的氮肥平均流失率为2.05%,磷肥平均流失率为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淮地区 豆麦轮作 地表径流 流失系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婧 张仁陟 +1 位作者 张军 蔡立群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9,52,共9页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豌豆-小麦-豌豆(W-P-W)和小麦-豌豆-小麦(P-W-P)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3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两种轮作次序...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豌豆-小麦-豌豆(W-P-W)和小麦-豌豆-小麦(P-W-P)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3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两种轮作次序下土壤SOC、ROC和MBC的含量,其中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处理效果最佳.同时,各处理土层的含碳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降低了深层(30~8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说明与传统耕作相比,3种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轮作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孟雪 张玉先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0-1043,1048,共5页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单株粒数增加158.2%,茎粗增加10.5%。不同施肥水平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同样在轮作制度下,年际间调整化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轮作 连作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麦-豆轮作体系周年施氮量对夏大豆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符小文 张永杰 +5 位作者 杜孝敬 厍润祥 安崇霄 房彦飞 徐文修 张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3-460,共8页
【目的】探明伊犁河谷麦?豆轮作体系下施氮对夏大豆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夏大豆高产的周年施氮组合。【方法】于2016—2018年在新疆伊宁县进行小麦?大豆轮作田间试验。前茬冬小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04、173、242 kg/hm^2,... 【目的】探明伊犁河谷麦?豆轮作体系下施氮对夏大豆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夏大豆高产的周年施氮组合。【方法】于2016—2018年在新疆伊宁县进行小麦?大豆轮作田间试验。前茬冬小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04、173、242 kg/hm^2,即WN0、WN1、WN2、WN3处理;在小麦各处理基础上,再设夏大豆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9、138 kg/hm^2,即SN0、SN1、SN2处理。从大豆出苗后20天起,每10天取一次植株样,测定不同部位的氮素含量和生物量,收获期测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夏大豆的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前茬麦季及大豆当季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夏大豆干物质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在麦季施氮0~173 kg/hm^2范围内,夏大豆当季施氮有利于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且小麦季施氮水平越低,夏大豆当季施氮对干物质积累及植株氮素积累的作用越显著。在麦季施氮量为173 kg/hm^2时,夏大豆季施氮可增加产量,且以SN1处理产量最高;而当小麦季施氮量为104和242 kg/hm^2时,夏大豆季SN1和SN2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前茬小麦季施氮的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均随当季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在伊犁河谷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下,前茬麦季施氮173 kg/hm^2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施氮69 kg/hm^2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夏大豆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周年施氮量 夏大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豆麦和稻/麦轮作系统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蕊 耿石英 王小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1-448,共8页
研究江汉平原豆麦(大豆/小麦)和稻麦(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生长规律对氮肥运筹模式的响应,可为缩小两种轮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差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传统施肥(70%底肥,30%越冬期追肥)和优化施肥(1/3底肥,1/3越冬期追肥,1/3拔... 研究江汉平原豆麦(大豆/小麦)和稻麦(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生长规律对氮肥运筹模式的响应,可为缩小两种轮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差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传统施肥(70%底肥,30%越冬期追肥)和优化施肥(1/3底肥,1/3越冬期追肥,1/3拔节期追肥)2个处理,并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分析了豆麦和稻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的生长规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益等。结果表明:施氮和轮作模式均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优化施肥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施肥,两者产量差异在豆麦轮作系统下为920 kg·hm-2,在稻麦轮作系统下为2195 kg·hm-2。相同轮作模式下,传统施肥冬季、春季群体茎蘖数高于优化施肥,而优化施肥在整个生育期干物质总积累量较传统施肥高5%~31%(豆麦)和14%~28%(稻麦)。传统施肥下豆茬小麦产量较高的原因是穗数、成穗率、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等均高于稻茬小麦;优化施肥下稻茬小麦产量较豆茬小麦增加幅度更大,表明优化氮肥模式可缩小豆麦与稻麦轮作中小麦的产量差异。两种轮作模式中小麦花后粒重分别呈现"慢-快-中"(豆麦)和"中-快-慢"(稻麦)的增加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小麦季纯收益等指标均以稻麦轮作优化施肥处理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地区,稻麦轮作优化施肥处理下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施肥效益增加显著,是江汉平原地区兼顾产量与施肥效益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轮作 氮肥运筹 产量差
原文传递
Emergy assessment of three home courtyar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ystem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被引量:6
8
作者 Fa-chun GUAN Zhi-peng SHA +2 位作者 Yu-yang ZHANG Jun-feng WANG Chao W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28-639,共12页
Home courtyard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e- cause of the sensitive and fragile plateau environment, it needs to have opti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inc... Home courtyard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e- cause of the sensitive and fragile plateau environment, it needs to have optim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high sustainability, low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 Emergy analysis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se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is study, emergy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ree courtyar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ls: Raising Geese in Corn Fields (RGICF), Con- ventional Corn Planting (CCP), and Pea-Wheat Rotation (PW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GICF model produced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nd had higher sustainability, low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higher product safety than the CCP and PWR models. The emergy yield ratio (EYR) and emergy self-support ratio (ESR) of RGICF were 0.66 and 0.11, respective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CP production model, and 0.99 and 0.08, respective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WR production model. The impact of RGICF (1.45) on the environ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CP (2.26) and PWR (2.46). The emergy sustainable indices (ESIs) of RGICF were 1.07 and 1.02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CCP and PWR, respectively. With regard to the emergy index of product safety (EIPS), RGICF had a higher safety index than those of CCP and PWR.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GICF model is advantageous and provides higher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an the CCP and PW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 courtyard agriculture Raising Geese in Corn Field Conventional Corn Planting Pea-WheatRotation EMERGY Sustain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