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3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骚》“象事行”之“赋”为主的文学物象组合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从文学物象考察,《离骚》第1-12章属于以“象事行”之“赋”为主的赋比兴诗歌文本类型,即“象事行”之“赋”占文本整体1/3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类型之一。
关键词 离骚 象事行”
下载PDF
试论象事造字法的构形特点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海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53-58,共6页
作为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象事造字法的历史也是极其悠久的。就其功用来说,象事造字法就是用来为那些概括“动态”事物的词进行造字的一种方法。从构形角度看,象事造字法所描绘出的字形(即象事字)是很有特点的。笔者通过... 作为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象事造字法的历史也是极其悠久的。就其功用来说,象事造字法就是用来为那些概括“动态”事物的词进行造字的一种方法。从构形角度看,象事造字法所描绘出的字形(即象事字)是很有特点的。笔者通过对去古未远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一些有关文字的探讨与分析,将象事造字法的主要构形特点归纳为:一、通过突出描摹人或动物的某一部位,从而体现与该部位的特定动作行为有关的词的词义;二、通过附加一定条件,用条件烘托出词的词义;三、通过描摹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现词义;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字法 动作行为 象事 词义内容 构形特点 甲骨文 征性符号 本义 两个主体 相互关系
下载PDF
论泰州学派儒学叙事“事象”的原创性话语 被引量:1
3
作者 童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说,鼓倡以“身”为本,“身”参与进入“家国天下”连续体,而民间讲学的“道”叙事行为使人们面向这个世界并获得空间归属感,百姓日用也得以在叙事中敞开和呈现。所以“家国天下”乃空间叙事的“事象”,有别于历史叙事的家国同构和编年体时间叙事模式。它们既可指涉特定空间场所,也是具有形而上意味、虚实交融的空间之象。“事象”提供了理解中晚明民间叙事繁荣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叙 泰州学派 家国天下
下载PDF
白居易“昼眠”事象的演变凝定与诗境建构
4
作者 王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扯与平衡,“昼眠”在白居易诗歌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流变与凝定和白居易的一生紧密相连。凭借对“昼眠”诗的时间、空间的考察,可以看到白居易诗歌中的寂寥空旷之意和安贫乐道之思,亦可为“事象”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昼眠 诗境 闲适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里的生命价值意蕴及现代启示——以古代蹴鞠为例
5
作者 谭冬平 陈向利 《体育师友》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法,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及蹴鞠文化事象的生命价值意蕴。主要结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间游戏、游艺、艺乐等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礼祀明德、修身养性、乐而时节等生命价值意蕴。蹴...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法,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及蹴鞠文化事象的生命价值意蕴。主要结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间游戏、游艺、艺乐等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礼祀明德、修身养性、乐而时节等生命价值意蕴。蹴鞠文化是我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以身体与心性、情致、德性和谐、舒畅为乐的生命价值本原。蹴鞠的现代启示在于社会个体应怀着“体验”、“善导”、“精进”生命本原的初衷,在新时代下应提升对体育运动生命精神的体悟与反省,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 生命价值 蹴鞠
下载PDF
陆游诗歌中的“泛舟”事象探析
6
作者 冯兰凤 殷学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7-110,123,共5页
诗歌的叙事传统在抒情传统这一主流话语的遮蔽下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然而“事”在古典诗歌中却从未缺席。“泛舟”是陆游诗歌中常见的事象之一,摇曳着丰富立体、鲜活多姿的形态:舟由于避暑、归家、任职等不同的“事”生发出闲适、兴奋... 诗歌的叙事传统在抒情传统这一主流话语的遮蔽下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然而“事”在古典诗歌中却从未缺席。“泛舟”是陆游诗歌中常见的事象之一,摇曳着丰富立体、鲜活多姿的形态:舟由于避暑、归家、任职等不同的“事”生发出闲适、兴奋、孤独等不同的“情”;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出发,陆游有关“泛舟”事象的诗歌包含注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三种不同的形态;不论是人对自然的观照还是对自我的审视,其建构起的诗学价值依然历久弥新。对陆游“泛舟”的考察和分析,显示出事象研究的可行性,使古典诗歌中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内涵获得微观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泛舟
下载PDF
《云中记》中的民俗事象探究
7
作者 崔翠红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3,共5页
《云中记》一方面展现了颇具地域性、民族性的藏地老百姓古老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以及传统民俗最终没落的悲哀与无奈。文章通过对《云中记》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整理,阐释了深藏其中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云中记 民俗 坚守 消失
下载PDF
陆游诗歌中的“卷帘”事象初探
8
作者 冯兰凤 殷学明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诗歌的言事传统被强大的言志抒情话语体系所遮蔽,事象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陆游的卷帘事象蕴含生机勃勃的立体感和丰富性:一方面,卷帘事象的审美意蕴既包括帘同“月、影、燕”等唯美意象结合呈现出的动静美,又包括...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诗歌的言事传统被强大的言志抒情话语体系所遮蔽,事象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陆游的卷帘事象蕴含生机勃勃的立体感和丰富性:一方面,卷帘事象的审美意蕴既包括帘同“月、影、燕”等唯美意象结合呈现出的动静美,又包括时空同构产生的立体美;另一方面,“卷”之后的思考和“帘”之外的观照是陆游对个人苦闷心绪的宣泄;卷帘事象建构的诗学价值,不论是对诗学理论研究还是当下生存都有一定的助益作用。对陆游“卷帘”的考察和分析,显示出事象研究的可行性,有利于开拓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卷帘
下载PDF
“卧看”事象在诗歌里的建构及其意义
9
作者 林孝青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卧看”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事象之一。作为事象,“卧看”具有叙事性、动态性、立体性、历时性等特殊的诗性言说质素。通过对“卧看”事象之成熟过程以及主体、客体、时间、空间等内容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卧看”事象所建构的诗意世界。... “卧看”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事象之一。作为事象,“卧看”具有叙事性、动态性、立体性、历时性等特殊的诗性言说质素。通过对“卧看”事象之成熟过程以及主体、客体、时间、空间等内容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卧看”事象所建构的诗意世界。同时,从事象角度切入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拓展了古典诗境的立体性与丰富性,也为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看 诗境建构
下载PDF
“杖藜”事象的形成与书写——宋代杜诗接受的一个侧面
10
作者 胡嗣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5,共9页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藜”事象承自杜诗,但又通过持续的书写沉淀下新的诗歌意蕴,构建出更具宋诗风貌的诗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杖藜 研究 杜诗接受 宋诗
下载PDF
《敬业堂诗集》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事象
11
作者 曹诣珍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汉唐以来,边地文人多活跃于玉门关外的西北,而少踏入西南。及至清代,广阔的西南大地依然是一个特异的地理文化空间,有无数新奇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态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书写。康熙十八年(1679)夏,“三藩之乱”尚未平息,浙西诗人查慎行于... 汉唐以来,边地文人多活跃于玉门关外的西北,而少踏入西南。及至清代,广阔的西南大地依然是一个特异的地理文化空间,有无数新奇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态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书写。康熙十八年(1679)夏,“三藩之乱”尚未平息,浙西诗人查慎行于而立之年,入贵州巡抚杨雍建戎幕,至二十一年(1682)五月方才辞幕归乡。其间,他以鲜明自觉的“问俗”意识为指引,以仁民爱物之心为基点,结合特定的时代和时势,对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居住与生产、服饰与饮食、节日与婚庆等民俗事象作了全面细致的观照。以此为基础书写的篇章,不仅在诗歌领域开疆拓土、标新立异,同时也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广阔的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画卷,具有无法漠视的文学意义及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 西南少数民族 民俗
下载PDF
《聊斋志异》翟、宋译本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艳春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8-92,共5页
《聊斋志异》翟理斯(Herbert A.Giles)经典译本与宋贤德(Sidney L. Sondergard)全译本的翻译目的都是通过翻译中国作品传达中国形象,让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及思想言行。本文基于民俗学理论,从语言和思想层面对翟、宋译本中... 《聊斋志异》翟理斯(Herbert A.Giles)经典译本与宋贤德(Sidney L. Sondergard)全译本的翻译目的都是通过翻译中国作品传达中国形象,让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及思想言行。本文基于民俗学理论,从语言和思想层面对翟、宋译本中的民俗事象英译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为达翻译目的,翟、宋译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翟译本以“归化+注释”为主,突出中西文化之共性与融合,对初期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宋译本以“异化+注释”为主,注重中国民俗元素的精准翻译和民俗内涵的言说,是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民俗 翻译策略 民俗内涵
下载PDF
《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
13
作者 蒲艳春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本文基于民俗学和翻译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内容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研究表明,翟译本民俗事象英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对民俗交流的启示如下:第一,译本翻译具有时代性,译本翻译策略的选... 本文基于民俗学和翻译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内容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研究表明,翟译本民俗事象英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对民俗交流的启示如下:第一,译本翻译具有时代性,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具有时代性,译本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第二,译本翻译应注重思想性及对民俗内涵的挖掘与传达。第三,要加强对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研究,了解各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总结成功译本的译介经验,助力民俗文化更有效地交流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民俗 翻译策略 民俗交流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民族叙事的演变及重塑
14
作者 周平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211,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华民族在民族叙事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叙事在多种因素推动下逐步构建起来。如此,一种具有70多年演进历史的民族叙事,既是关于民族事象的阐释体系,也是今天了解和把握民族认知和对应方式的重要对象。今天,在国家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根本变化之际,根据形势的变化思考民族叙事的重塑问题,结合对民族叙事历史经验的反思,塑造一个将中华民族与国内各个民族相结合的复合型叙事,从而对当代中国的民族事象进行全面的阐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就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叙 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 复合型叙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元曲节令纺织事象解析
15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4-82,共9页
在纺织文化研究中,对元曲作品中节令纺织事象加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古典戏曲如何以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并传承节令人文和纺织民俗相关事物等文化现象。该研究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典籍文献引证,运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作品中呈现的节... 在纺织文化研究中,对元曲作品中节令纺织事象加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古典戏曲如何以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并传承节令人文和纺织民俗相关事物等文化现象。该研究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典籍文献引证,运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作品中呈现的节令纺织描写展开了相关事象梳理和人文内涵解读。研究认为,作为纺织民俗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元曲节令纺织事象是农耕时代华夏先民传承勤劳美德和传续纺织技艺的缩影,也是元代文人寄托情感愿景和认同民族文化的写照。其所构成的兼具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系,不仅浸润了元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多种社会文化因素,而且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承载性、系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节令 纺织文化 元曲 人文 曲史互证
下载PDF
“守拙”事象中的诗性存在
16
作者 付青蔓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2-16,共5页
“事象”理论是中国诗学独创的文学理论之一,着力于分析诗人的动态过程来解构诗歌。自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以来,“守拙”事象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事象之一,而后在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诗歌文本中均有出现。它蕴涵着士人对质朴的... “事象”理论是中国诗学独创的文学理论之一,着力于分析诗人的动态过程来解构诗歌。自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以来,“守拙”事象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事象之一,而后在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诗歌文本中均有出现。它蕴涵着士人对质朴的生活方式、从容的心性人格以及自由的生命体验的坚守这三重意蕴,并与之对应地呈现了三种独具文士气质的诗性特征。与“经世”“致用”等功利性事象不同,“守拙”事象是诗人挣脱樊笼、大智若拙、执中守正的象征,因其丰富的诗意哲思和疏散的诗意姿态,而被延伸到弈理、园林、书画等范畴。仅就文学范畴而言,其诗意性书写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而且在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今天,“守拙”事象还具有缓释身心疲苦、回归心灵原点、探赜生命体验等现实意义,值得当代人从中汲取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拙 诗性 生命体验
下载PDF
构建事象:杜甫体物之法与古典诗歌叙事性
17
作者 白松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6-61,共6页
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的重要特性。“事”及叙事性因素的多重组合是杜甫咏物诗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体物之法,这一写法使得“物”超越抒情传统的“意象”范畴而成为“事象”,静态的物成为了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 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的重要特性。“事”及叙事性因素的多重组合是杜甫咏物诗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体物之法,这一写法使得“物”超越抒情传统的“意象”范畴而成为“事象”,静态的物成为了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构建事象”为中心的咏物诗调动多种叙事策略来体物状物,具体体现为虚实事境的构建、时空结构的变换、特定角度的选择、移情于物的视角等,由此实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表现诗人曲折变化的复杂体验。叙事性特色不仅使“物”承载了深厚的情志与内涵,在咏物诗中彰显出可贵的“诗史品质”,还具有革新启后的诗歌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咏物诗 体物
下载PDF
论指事:汉字图象的形上之维 被引量:2
18
作者 骆冬青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5,共11页
汉字“六书”中,包含着对汉字图象构成的描述和渗透在汉字图象中语言活动的勾勒,在文字学中蕴涵图象哲学和语言哲学。“指事”字以视觉语言描述其语言活动关键过程,“指”字凝聚了汉字哲学精神指向,即在汉字图象本身以超越性的“元图象... 汉字“六书”中,包含着对汉字图象构成的描述和渗透在汉字图象中语言活动的勾勒,在文字学中蕴涵图象哲学和语言哲学。“指事”字以视觉语言描述其语言活动关键过程,“指”字凝聚了汉字哲学精神指向,即在汉字图象本身以超越性的“元图象”指示图象意义。指事之根本在于元图象可以自指本身。“指事”—“书”命名具有哲学意涵:“象事”中,预设了“式—象”思维,即图式为构造图象的先验条件;“处事”预设了“位—势”思维,即在汉字图象结构中,某些元素所处位置观其势能,与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解析图象“不动之动”有相似处;至“指事”,将汉字图象关键凝集于先秦哲学即重视的“指物论”之“指”上,使得“事”这一无形可象的对象,能够用“指”这一带有强烈意向性的行为来图画。汉字图象因而能够联结语言哲学和现象学。汉字造字,其图象之形超越事物原形,指事居于第一性,汉字图象因“指事”而具有形而上学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图 象事 式- 位-势 形上之维
下载PDF
“象”:《周易》美学的基本阐释单位
19
作者 付青蔓 孔令辉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0-73,111,共5页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卦有事象,有物象,有图象”。卦爻辞中借“物象”以明人世之事,借“事象”以明抽象之义,借“图象”以明天地之道,形成了一个逐层递进的整体性象征结构。在描述各“象”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品评、对规律的把握,还有意识地追求语言、韵律、修辞等语象方面的文学性。历代学者对于周易之“象”的“仰观俯察”,凝聚了先哲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为今人留下了内容丰厚的文学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下载PDF
封面故事
20
《服装论丛》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也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也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面故 农耕生产 二十四节气 民俗 节律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悠久历史文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