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以明象 言以设境——古典诗学象境论
1
作者 高勤丽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 ,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 ,炼意成境 ,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 ,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 ,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 ,炼意成境 ,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 ,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 ,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 ,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 ,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 ,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 ,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 ,不断向外拓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学 象境论 诗歌语言 结构方式 语言文字
下载PDF
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
2
作者 史文娟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42-146,共5页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园林 物质存在 三不朽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道不可言”与“境生象外”——庄子语言哲学及其对意境论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1,共7页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不可言 庄子语言哲学 境论
下载PDF
“境生象外”:意境生成的首要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贺天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7-151,共5页
由《易》学"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生发出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滋味论、隐秀论、象外论;由《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思想,生发出"传神"和"气韵... 由《易》学"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生发出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滋味论、隐秀论、象外论;由《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思想,生发出"传神"和"气韵生动"论,加上佛学禅境把物理时空意识向心理时空意识引领,三者合流融汇,终于延异出了唐代以"境生象外"为首要特征的"意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论 《易》学 通变
下载PDF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清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动因。这一点在诗学与画论中基本是一致的。皎然提出"因意成语"与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命题相呼应;"意"与"笔"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呈现出的"形"与"神"的关系。绘画理论中重"意"的观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文学化趋势。王昌龄把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只是没有止步于"象",而是通过"象"抵达"境"。其审美对象出现了由"象"到"境"的游移,理论批评的视角也多有"象"与"境"关系的探讨,如"境生于象外"等。绘画观念中的"景"的范畴,突破了"应物象形"的摹写传统。艺术即在于以有限之象、可观之景表现和传达无限之象、可思可想之景,这种藉以实有表现虚无,乃是意境之根本意义。通过对隋唐五代艺术批评观念的语-图视角的观照,一方面可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与绘画在美学层面上的密切关联,革新对诸如"意境"等重要命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建构文学图像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存笔先 到景 生于 诗画同律
下载PDF
境生象外: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被引量:5
6
作者 宋雄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5-90,共6页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外之意 以形写神 以实出虚 人生感
下载PDF
“明道辅时”与“境生象外”——隋唐美学思想的转折与新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云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13,共7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识 ,并渗透于作为时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在复兴儒学、儒佛相融等哲学、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下 ,唐代中期美学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裂变和转化 :一方面 ,隋唐前期美学中所包含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艺术理论 ,以新的历史形式再度兴起 ,产生了广泛深入的现实影响 ;另一方面 ,受佛学、道家思想 ,特别是盛、中唐之后趋向高潮并在士人中炽热流宕的禅宗思想的浸润 ,沉潜艺术审美独特意蕴、注重艺术自身审美特性以及阐扬艺术本体自性规律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趋于深化。这些方面 ,一并使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想以其多维的内蕴和张力 ,直接影响到宋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潮及其理论既是隋唐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与新变 ,又是宋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滥觞和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道辅时" 唐代中期 儒学 佛禅思想 文学观念 美学思想 隋朝 审美理想 艺术 艺术审美 审美意识 审美趋向
下载PDF
“境生象外”与“直觉体验”——中西方美学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充吕 焦雅娟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57,共2页
当代山水画创作具有明显的"境生象外"特征,其中包含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柏格森直觉体验美学思想,"下意识"的直觉体验对当代山水画的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视角出发,分四个层面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形成的逻辑关... 当代山水画创作具有明显的"境生象外"特征,其中包含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柏格森直觉体验美学思想,"下意识"的直觉体验对当代山水画的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视角出发,分四个层面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形成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并试图结合当代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对其创作的意象表现作出较客观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直觉体验 笔墨精神
下载PDF
再论情景交融与境生象外 被引量:1
9
作者 窦可阳 张锡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意境即是情景交融"这种传统看法,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不小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它对于意境范畴的核心阐释地位依然不容动摇。尽管不可以将"情景交融"看作"意境"内涵的唯一诠释,但是"意境"中的"... "意境即是情景交融"这种传统看法,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不小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它对于意境范畴的核心阐释地位依然不容动摇。尽管不可以将"情景交融"看作"意境"内涵的唯一诠释,但是"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是不可否定的。因为"情景交融"所指向的,是"意境"中的"主客"的关系,它从"主客一体"的角度阐释了"意境"的要素和结构,而"境生象外"则从"意境"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意境"的艺术效果的角度来阐释意境。两种"界说"实际上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因而,两种说法未必就"互相排斥"乃至"互相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交融” 范畴 艺术效果 心理状态 阐释 否定
下载PDF
境生象外——袁晓岑的鞍马人物雕塑创作
10
作者 张仲夏 《美术大观》 2015年第10期60-61,共2页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包括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心物感应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前提。在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伯乐与千里马在相互观照中,物我的生命形式相互契合转换,从"物我冥一"到"物我两忘",...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包括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心物感应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前提。在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伯乐与千里马在相互观照中,物我的生命形式相互契合转换,从"物我冥一"到"物我两忘",在情景交融中构成"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物我两忘 情景交融
下载PDF
从境与象的思考到情与景的探讨
11
作者 李迪江 《科技资讯》 2007年第3期71-72,共2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理论从思考“境”与“象”到探讨“情”与“景”,经历了一个自发的却内在地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意境理论是必需的。
关键词 情与景
下载PDF
化象为境——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赏析
12
作者 刘夙凯 《戏剧之家》 2019年第33期112-112,共1页
“化象为境”“寓情于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最高追求,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够使观者触景生情,流连忘返,产生共鸣,离不开意境的表达。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表现江南古镇,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之... “化象为境”“寓情于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最高追求,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够使观者触景生情,流连忘返,产生共鸣,离不开意境的表达。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表现江南古镇,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之后,重新焕发出的古韵逸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风景
下载PDF
心师造化 境生象外——赵炽光山水画作品解读
13
作者 黄丹麾 《南腔北调》 2023年第9期78-83,共6页
赵炽光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来自户外写生,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对自然山川的悉心观察与透彻领悟,不可能产生山水画精品,所以赵炽光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是“心师造化”的结晶。“心师造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美学命题。
关键词 心师造化 中国绘画美学 户外写生 山水画 自然山川
下载PDF
象罔之境——对修拉素描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武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6-49,共4页
象罔是作为有无的统一,在修拉创作巅峰时期的素描作品中,光线浸润并渗入空间的每一部分,空气感可视化为笔触颗粒,画面之物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芒,表现为呼吸般律动的光影、平面化的黑白世界、不确定的形象边缘等图式特征,以"非... 象罔是作为有无的统一,在修拉创作巅峰时期的素描作品中,光线浸润并渗入空间的每一部分,空气感可视化为笔触颗粒,画面之物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芒,表现为呼吸般律动的光影、平面化的黑白世界、不确定的形象边缘等图式特征,以"非有非无"之象罔实现了形而上的观照。对修拉素描的重新审视,实质上是构筑其作品图式表象与精神内核的考察基础,有助于我们后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具体的形式分析和理论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拉 素描 罔之 光影
下载PDF
“象·形·境”理念下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建设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晓清 王永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第34期158-159,共2页
美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引导和教育意义,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修养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美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引导和教育意义,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修养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当前高校美育课程面临着一些主要困境、短板和不足,如高校美育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内容知识陈旧,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与学生实际需求和期待有差距、与市场真实发展需求不匹配等。本文基于高校美育公共选修课《形象美学与礼仪》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象·形·境”美育理念,从学生“象”外在形象塑造、“形”举手投足训练和“境”心灵境界提升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构建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修养,最终实现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理念 高校美育 课程内容 探索研究
下载PDF
境生象外 楼观之道——楼观道教文化区设计浅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苏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4期71-75,共5页
[引言] 举步千载,古楼观的璀璨过去镌刻下了这方水土的无尽传奇.道源仙都,自古福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文化,自老子在楼观筑台著书、讲经授道开始,就确立了它在道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让这里的传奇更好延承,发扬光大,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言] 举步千载,古楼观的璀璨过去镌刻下了这方水土的无尽传奇.道源仙都,自古福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文化,自老子在楼观筑台著书、讲经授道开始,就确立了它在道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让这里的传奇更好延承,发扬光大,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道教文化区位于周至县楼观镇,北起环山路,南依老子说经台,占地面积3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道教文化展示仿古建筑群.2012年,在五十多个参评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项目中推颖而出,荣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传承典型(示范)项目称号,夜景照明单项在一百多家参评单位中荣获2012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公园、广场)一等奖,(一等奖五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龙凤和玺 大点金 建筑群 文化谱系 玉皇殿 彩绘 《道德经》 《老子》 古建筑 夜景照明 室内艺术品 道文化 三清殿
下载PDF
外观仿竹简设计美感以境生象外---简论“简·墨韵千秋”的设计思想与审美理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志君 《江苏陶瓷》 CAS 2017年第B12期72-73,75,共3页
紫砂陶艺作品“简?墨韵千秋”十二件套中的壶、砚、毛笔、笔架、笔筒及墨均 以象生形态设计与制作.“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集聚、纸以竹筒形式体现,既可作为 文玩在案头摆放陈设,又可在实际生活中品茗使用,还因其将文化元素融入紫砂陶... 紫砂陶艺作品“简?墨韵千秋”十二件套中的壶、砚、毛笔、笔架、笔筒及墨均 以象生形态设计与制作.“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集聚、纸以竹筒形式体现,既可作为 文玩在案头摆放陈设,又可在实际生活中品茗使用,还因其将文化元素融入紫砂陶 艺及具有境生象外的艺术美感,使得整套作品具备了优良的实用功能、浓郁的文化 气息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墨韵千秋 仿竹外观的设计思想 文房四宝的结构组合 外的审美
下载PDF
徐振民管弦乐作品中的造境绘象
18
作者 邱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9期68-71,共4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造境"一词,同样适用于徐振民的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为标题性音乐,直观地表达了作品中所要塑造的情境、意境。将徐振民管弦乐作品中所描绘的经典情景进行作曲技术层面分析,深入研究徐振民如何通...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造境"一词,同样适用于徐振民的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为标题性音乐,直观地表达了作品中所要塑造的情境、意境。将徐振民管弦乐作品中所描绘的经典情景进行作曲技术层面分析,深入研究徐振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造境绘象、情景交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振民 管弦乐
下载PDF
象外之境: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研究
19
作者 白洋洋 《天工》 2022年第18期72-74,共3页
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泥塑是工匠利用传统手工艺,经过起稿、塑造、描绘等方法创作而成的雕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世俗性。北魏时期的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初步展现出属于东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具有“象”与“境”... 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泥塑是工匠利用传统手工艺,经过起稿、塑造、描绘等方法创作而成的雕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世俗性。北魏时期的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初步展现出属于东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具有“象”与“境”两个层次,“象”为“实”,“境”为“虚”,虚实相生,境出象外,形成了基于物象而又超越物象的深层意蕴,即中国人所追求的“象外之境”。从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的形式特征和意蕴美感着手,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分析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在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三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化,进而探讨北魏时期麦积山泥塑所呈现出的“象外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麦积山石窟 泥塑 外之
下载PDF
从“大象无形”到“境生象外”——广播剧艺术的美学特征论
20
作者 王琪森 《上海艺术家》 1998年第5期37-40,共4页
任何艺术,都有其固有的美学特征,尽管有些是“隐型”的,有些是“显型”的,或者有的是“边缘型”的。认识和界定这些美学特征,是为了审美过程的理性运转。那么,广播剧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终于寻找到了两句... 任何艺术,都有其固有的美学特征,尽管有些是“隐型”的,有些是“显型”的,或者有的是“边缘型”的。认识和界定这些美学特征,是为了审美过程的理性运转。那么,广播剧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终于寻找到了两句比较确切的界定用语:即“大象无形”与“境生象外”。颇有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艺术 无形 美学特征 “意” “想 韵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