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象山港蓝色海湾综合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1
作者 龚虹波 龚钱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从治理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梅山湾蓝色海湾综合治理中的三个项目:湿地保护与修复治理、岸滩整治修复治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能力建设,可知这三个治理网络具有行动者类型相对单一的特点。这导致参与主体在... 从治理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梅山湾蓝色海湾综合治理中的三个项目:湿地保护与修复治理、岸滩整治修复治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能力建设,可知这三个治理网络具有行动者类型相对单一的特点。这导致参与主体在面临较为复杂的项目时,难以调动基层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要应对这种在综合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升治理效能,需要优化治理网络,构建出多元主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网络、明确海湾环境治理中各级政府的目标内容,并完善跨域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蓝色海湾 治理网络 网络结构特征
下载PDF
宁波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主墩钢围堰成功下放
2
作者 谭春锋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1,共1页
2024年3月2日,宁波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68号主墩钢围堰下放到位(见图1),标志着大桥基础施工取得重大进展,为大桥主墩实现由水下桩基施工向水上施工的重大工序转换提供了坚实保障。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全长约61.45 km,其中象山港跨海... 2024年3月2日,宁波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68号主墩钢围堰下放到位(见图1),标志着大桥基础施工取得重大进展,为大桥主墩实现由水下桩基施工向水上施工的重大工序转换提供了坚实保障。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全长约61.45 km,其中象山港跨海大桥全长8.26 km,跨海段桥梁长6.24 km,是国内首座市域(郊)铁路跨海大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跨海大桥 钢围堰 大桥主墩 水下桩基 象山港 水上施工 基础施工
下载PDF
象山港三种不同群体牡蛎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3
作者 王雪磊 王海航 +3 位作者 黄琳 黄呈炜 蒋宏雷 朱民军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7期84-86,共3页
为筛选适宜宁波象山港海区的高品质牡蛎品种,本研究比较了象山港海区筏架吊绳养殖的长牡蛎、熊本牡蛎和野生牡蛎生长性状,并对长牡蛎在陆基多模式养殖池塘和海区筏架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本研究结果旨在为宁波象... 为筛选适宜宁波象山港海区的高品质牡蛎品种,本研究比较了象山港海区筏架吊绳养殖的长牡蛎、熊本牡蛎和野生牡蛎生长性状,并对长牡蛎在陆基多模式养殖池塘和海区筏架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本研究结果旨在为宁波象山港海区及周边区域养殖牡蛎品种选择及推广应用等提供参考依据。牡蛎(Ostreidae),又称“海蛎子”“生蚝”,我国自北向南沿海潮间带均有分布,也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其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优势,此外牡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药价值,有“海中牛奶”之称,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牡蛎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牡蛎养殖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丰富 生蚝 象山港 食药价值 生长参数 养殖贝类 牡蛎 生长性能
下载PDF
高空间分辨率海表CO_(2)分压的卫星遥感反演算法:机器学习在秋季象山港的应用
4
作者 刘婷宇 白雁 +2 位作者 朱伯仲 李腾 龚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5,共14页
近海海湾受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影响大,海水碳源汇格局变化影响机制极其复杂。由于海湾空间尺度小,需要使用宽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对海-气CO_(2)通量进行监测评估。相对于传统公里级的水色卫星资料,海-气CO_(2)通量定量估算的关... 近海海湾受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影响大,海水碳源汇格局变化影响机制极其复杂。由于海湾空间尺度小,需要使用宽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对海-气CO_(2)通量进行监测评估。相对于传统公里级的水色卫星资料,海-气CO_(2)通量定量估算的关键参数——海表CO_(2)分压(sea surface partial pressure of CO_(2),p CO_(2))遥感反演在小尺度海湾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该文以秋季象山港为例,利用走航观测p CO_(2)数据及近5年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Sentinel-2遥感反射率及其比值,建立了海表p CO_(2)的遥感反演算法。算法验证结果显示决定系数为0.92,均方根误差为23.23μatm,遥感反演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较高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制作了2017—2021年秋季(9—11月)象山港海表p CO_(2)遥感产品,结果表明,象山港海表p CO_(2)整体上呈现从湾顶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均值为514.56μatm,其中,湾内p CO_(2)均值为551.94μatm,湾外p CO_(2)均值为477.19μatm,整体呈现为大气CO_(2)的源,且5年间秋季p CO_(2)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结合多参数走航实测数据分析发现,2021年象山港秋季海表p CO_(2)受物理混合作用及生物活动的共同调控。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与p CO_(2)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且SST对p CO_(2)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碳酸盐热力学平衡作用上。此外,平均温度归一化的p CO_(2)(N p CO_(2))与海水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均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N p CO_(2)与海水盐度的关系是潮汐作用下湾内和外海水体交换的结果;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分析也证实湾内、湾外p CO_(2)与平均潮高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且这种趋势在湾外强于湾内。该研究构建了一套海湾小尺度p CO_(2)遥感反演方法,为后续海-气CO_(2)通量大范围、长时序遥感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海湾 海表p CO_(2) 支持向量机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岸区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5
作者 焦小梅 李苯帅 《北京测绘》 2023年第8期1128-1134,共7页
提取1996—2021年象山港岸6期遥感影像的海岸线信息,计算对应的海岸线变迁强度、海岸线分形维数、陆域面积变化以及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探索象山港区海岸线的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象山港岸海岸线长度变化明显,岸线长度在2... 提取1996—2021年象山港岸6期遥感影像的海岸线信息,计算对应的海岸线变迁强度、海岸线分形维数、陆域面积变化以及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探索象山港区海岸线的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象山港岸海岸线长度变化明显,岸线长度在2001年之后不断缩减且缩减趋势明显;②在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象山港海岸线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1年前海岸线曲折复杂,2001年后,海岸线分形维数不断减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逐渐变大,岸线不断趋于平滑;③研究时段内,该区域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④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不断变大,到2021年,人工岸线达总岸线长度的80%以上,人工岸线比重预计在未来还会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岸线长度 岸线变迁强度 分形维数 陆域面积变化 岸线人工化指数
下载PDF
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高爱根 杨俊毅 +4 位作者 陈全震 王自磐 张健 董永庭 宁修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网箱养殖区周围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高达433.53g·m-2和155ind·m-2、91.92g·m-2和114.96ind·m-2;海带养殖区仅为1.55g·m-2和27.5ind·m-2,也明显低于非养殖区5.24g·m-2和53.04ind·m-2;鱼类网箱养殖区中心未见生物分布。本文同时对底栖生物与养殖生物、沉积物及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生态学 养殖区 非养殖区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1
7
作者 江志兵 陈全震 +5 位作者 寿鹿 廖一波 朱旭宇 高瑜 曾江宁 张月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813-5824,共12页
根据2010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1月(秋)对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4属220种,主要由硅藻(168种)和甲藻(38种)组成。春、秋、冬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67.85、65.88和56.77×... 根据2010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1月(秋)对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4属220种,主要由硅藻(168种)和甲藻(38种)组成。春、秋、冬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67.85、65.88和56.77×104个/m3)显著高于夏季(7.19×104个/m3),优势种主要有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罗氏角毛藻(C.lauderi)等,其中琼氏圆筛藻为全年的优势种,且在春、冬季为该海域的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丰度、chl a浓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透明度、pH值、DO、悬浮物、DIN、PO4-P和SiO3-Si浓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变化(P<0.001),但区域(鱼礁区与对照区)间基本无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01),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可见,人工鱼礁投放对网采浮游植物群落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1)可能是该海域人工鱼礁投放数量不多,仅有230个水泥鱼礁体(共5000空立方),建礁时间也较短,导致其生态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显著体现;(2)对照区与人工鱼礁区的距离较近,且采样站位均靠近岛屿,潮流和岛屿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能超过了人工鱼礁投放对其的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温度、营养盐、盐度和悬浮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人工鱼礁 环境因子 CCA分析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生态分布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晶晶 曾江宁 +7 位作者 陈全震 江志兵 赵永强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黄逸君 杜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7-388,共12页
2006年1月和10月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周边非养殖海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水体和沉积物细菌数量均呈现10月份>1月份、网箱养殖区>网箱外侧对照区>近湾顶对照区>近湾口对照区的分布特点,... 2006年1月和10月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周边非养殖海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水体和沉积物细菌数量均呈现10月份>1月份、网箱养殖区>网箱外侧对照区>近湾顶对照区>近湾口对照区的分布特点,其中网箱养殖区水体异养细菌、弧菌数量分别在1.0×106—7.2×107CFU/L和1.6×105—1.3×106CFU/L之间,沉积物异养细菌、弧菌数量分别在5.9×102—6.1×105CFU/g和8.0×101—7.4×104CFU/g之间。网箱养殖区水体分离细菌89株,归属于12个属,其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等为优势菌属;沉积物分离细菌136株,归属于10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为优势菌属。由于长期受到高营养盐、高有机质等外界条件的选择作用,网箱区及网箱外侧对照区海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较低,某些特定的细菌类群富集。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细菌分布和菌属组成特征与养殖自身污染密切相关,并且养殖过程对细菌群落产生的影响已扩展至网箱外侧的邻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水体 沉积物 网箱养殖区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5 位作者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7-1204,共8页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象山港 鱼卵 仔稚鱼
下载PDF
象山港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江志兵 朱旭宇 +4 位作者 高瑜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黄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40-3350,共11页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142.35×104个/m3),高值区位于横山至白石山水域及乌沙山电厂邻近水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港口和港口外高于港中部和港底。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绝对优势种,其丰度(284.97×103个/m3)占总丰度的80.8%。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透明度、悬浮物、温度、水深和氮磷比。光照充足、电厂温排水适度温升、营养盐丰富和氮磷比合适(接近Redfield比值16)导致了港内微藻旺发。受径流、水交换和海洋开发等影响,象山港的理化参数表现了明显的斑块和梯度分布,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境,客观上造成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港中部、港口至港口外区域间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浮游植物丰度的升高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电厂运行、水产养殖、临港工业发展和滩涂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浮游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海洋开发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象山港海洋牧场区食物网基础与营养级的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魏虎进 朱小明 +3 位作者 纪雅宁 姜亚洲 林楠 王云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50-257,共8页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5.40‰~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食物网 食物贡献率 营养级 δ13C δ15N海洋牧场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不同养殖类型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廖一波 寿鹿 +2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江志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6-653,共8页
于2009年2月在象山港顶部海域分别对海带、牡蛎和鱼类网箱3种不同养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种,隶属8门12纲53科,以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海带养殖区优势种有5种;牡蛎养殖区有4种;网箱养殖区有9种。海... 于2009年2月在象山港顶部海域分别对海带、牡蛎和鱼类网箱3种不同养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种,隶属8门12纲53科,以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海带养殖区优势种有5种;牡蛎养殖区有4种;网箱养殖区有9种。海带、牡蛎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2±71)个/m2、(94±91)个/m2和(210±132)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6.51±11.06)g/m2、(53.03±61.94)g/m2和(108.80±73.56)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养殖区和不同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Tukey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栖息密度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和网箱养殖区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牡蛎与鱼类网箱养殖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养殖区间无显著差异,海带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与网箱养殖区间均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总氮和总磷等,排序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情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较明显扰动,而海带和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网箱养鱼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高爱根 陈全震 +5 位作者 胡锡钢 杨俊毅 董永庭 曾江宁 宁修仁 张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3,共6页
通过2000年象山港网箱养鱼区和邻近对照区的4季采样,对该区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41种,网箱养鱼区周边种类39种,对照区9种,约占象山港总种数的58%,网箱养鱼区周边生物量和密度(91.92g/m2和114.96个/m2)明显... 通过2000年象山港网箱养鱼区和邻近对照区的4季采样,对该区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41种,网箱养鱼区周边种类39种,对照区9种,约占象山港总种数的58%,网箱养鱼区周边生物量和密度(91.92g/m2和114.96个/m2)明显高于对照区(10.61g/m2和48个/m2).在网箱养鱼区周边沉积物中主要因子均高于对照区,其中硫化物高出4倍多,在网箱养鱼区周边硫化物较低的站位生物量较高,而在网箱养鱼区中央沉积物年均累积速率约25cm,已成黑色并有浓烈异味,未见大型底栖生物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生态特征 网箱养鱼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春、夏季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杜萍 徐晓群 +3 位作者 刘晶晶 江志兵 陈全震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08-2321,共14页
为探明象山港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0年4月、7月大、小潮期对浮游动物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四个航次共检出浮游动物成体14大类64种、浮游幼体10大类14种,春、夏季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1),物... 为探明象山港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0年4月、7月大、小潮期对浮游动物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四个航次共检出浮游动物成体14大类64种、浮游幼体10大类14种,春、夏季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1),物种更替率为66.7%,优势种差异明显,共同优势种仅有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和仔鱼(Fish larvae)两类幼体;同一季节大、小潮物种相似度约为60%,群落结构差异较小(P=0.031);春季生物量和丰度高于夏季,但物种多样性低于夏季。温度是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异质性分布方式受潮流影响,群落结构在大潮期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小潮期通常呈斑块性分布;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等参数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群落的分布特征,并受影响于该参数在狭湾口内外的差异。典范对应分析及环境参数统计分析表明:梯度分布主要由盐度、悬浮物的梯度性特征决定;主导斑块性分布的因素多样,不同情况下可能为水深、叶绿素a、营养盐和内外水团相互作用;梯度性和斑块性分布均受到潮流影响。总体来看,象山港浮游动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文因素控制,受化学和生物因素影响较弱,其中叶绿素a浓度仅在春季与浮游动物丰度有一定相关性,溶解氧、酸碱度和营养盐等水质参数对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几乎无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空间异质性 象山港 潮流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林楠 姜亚洲 +4 位作者 袁兴伟 郭靖 凌建忠 杨林林 李圣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4-1292,共9页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似lpheus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口lpheus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体长大于190mm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220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而体长大于220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X2=4.192,P〈0.05)、刺螯鼓虾(选择性指数为0.141,Z2=3.957,P〈0.05)是其偏好食物,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选择性指数为-0.174,Z2=6.030,P〈0.05)则属不易获得食物。结论认为,黄姑鱼在象山港水域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摄食种类多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有所变化,具有独特的食物选择性和摄食习性。建议在今后的黄姑鱼增殖养护工作中,实时监测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的种群变化动态,结合港内黄姑鱼饵料生物的分布状况,确定黄姑鱼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地点,以争取最优的生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食物选择 象山港 东海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3 位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47,共7页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黄姑鱼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法 高效利用
下载PDF
象山港海洋牧场建设与生物资源的增殖养护技术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云龙 李圣法 +4 位作者 姜亚洲 章守宇 胡庆松 申屠基康 焦海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72-1980,共9页
通过生物资源生境营造、适宜性增殖物种筛选与应用、牧化物种增殖与采捕、效果评估和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建立有效恢复生物资源、实现天然水域渔业生物资源产出功能最大化的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至今已建成由15个圆角六边形和1 00... 通过生物资源生境营造、适宜性增殖物种筛选与应用、牧化物种增殖与采捕、效果评估和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建立有效恢复生物资源、实现天然水域渔业生物资源产出功能最大化的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至今已建成由15个圆角六边形和1 000个台面框架型诱导礁组合而成的7个鱼礁群,面积25 hm^2,形成空方规模53 810 m^3;移植海带、坛紫菜和龙须菜等大型海藻,建成以浮式平面藻床为主的人工藻场80 hm^2。底播毛蚶、栉江珧等贝类2 000万粒;年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褐鲳鲉等鱼类苗种160万尾;中国明对虾、日本对虾等虾类1亿尾。调查结果显示,牧场示范区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初级与次级生产力明显提升,其中海藻年生物量约为18 000 kg/hm^2;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良好,人工鱼礁投放19个月后,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总生物量和总丰度分别为对照区的1.32倍、2.04倍和1.4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生境营造 生物资源养护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人工鱼礁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廖一波 曾江宁 +4 位作者 寿鹿 高爱根 江志兵 陈全震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7,487,共9页
为探明人工鱼礁生境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的生态修复效果,根据2006—2007年4季象山港全港区以及2010年4季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 为探明人工鱼礁生境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的生态修复效果,根据2006—2007年4季象山港全港区以及2010年4季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6种,其中多毛类46种,软体动物35种,甲壳类18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11种,各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均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邻近区>鱼礁区>全港区,生物量为鱼礁区>邻近区>全港区。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显示,鱼礁区和邻近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而与全港区的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百分比进一步揭示,鱼礁区和邻近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为77.19%,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为造成群落间差异的重要贡献物种;鱼礁区和全港区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高达91.34%,不倒翁虫、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和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为重要贡献物种;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也高达91.47%,不倒翁虫、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和薄云母蛤为重要贡献物种。双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区域两两间检验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和全港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以及邻近区和全港区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白石山群岛海域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但影响范围局限于人工鱼礁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人工鱼礁 邻近区 象山港 群落结构 生物量 相似性 多样性指数 显著性差异 重要贡献
下载PDF
象山港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春生 刘镇盛 何德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5-599,共5页
浮游动物是水域主要的次级生产者,也是养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其数量分布和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变动.象山港是多种海洋生物繁殖、索饵和肥育的优良场所,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自1980年全国海岸带海洋... 浮游动物是水域主要的次级生产者,也是养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其数量分布和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变动.象山港是多种海洋生物繁殖、索饵和肥育的优良场所,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自1980年全国海岸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以来,陆续有一些象山港浮游动物的报导[1-4],①,但缺少针对整个港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的专门调查和研究.为此,在2000年春、夏、秋、冬季分别进行了4个航次的全港区浮游动物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浮游动物 生物量 丰度 季节变动 平面分布
下载PDF
象山港海域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季芳 王海丽 +3 位作者 陈福生 屠霄霞 陈吉刚 冯辉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4007-4018,共12页
于2007年的7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08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用高保真、无扰动重力柱状取样器替代常规抓斗式采样,首次系统研究了象山港海域的水样(表层海水和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 于2007年的7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08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用高保真、无扰动重力柱状取样器替代常规抓斗式采样,首次系统研究了象山港海域的水样(表层海水和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细菌丰度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的细菌的丰度较高,象山港海域的富营养化较严重。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细菌丰度实测值的变化范围为1.50×105?9.78×1010个/mL(个/g),总均值为2.76×109个/mL(个/g);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7月)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赤潮的暴发导致春季(4月)的调查结果最低。浮游细菌丰度表现为底层均大于表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平面分布特征均为从港顶到港口递减、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电厂附近海域出现较高值的趋势,近岸人类的工农业活动造成的陆源污染及海水增养殖活动造成的养殖污染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多元统计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营养盐(N、P)、pH以及有机质污染等是影响该海域细菌丰度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海洋细菌 丰度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