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6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象征主义的创生:兰波在何种意义上不是一个象征主义者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长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98,共5页
国内知识界在对兰波的研究中,一般都将兰波视为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将象征主义看作是一个本质主义式的概念,而甚少注意到兰波与象征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美国诗论家玛乔里·佩洛芙认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实际上包含着两条线索,... 国内知识界在对兰波的研究中,一般都将兰波视为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将象征主义看作是一个本质主义式的概念,而甚少注意到兰波与象征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美国诗论家玛乔里·佩洛芙认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实际上包含着两条线索,其一便是由兰波开创的反象征主义的模式。本文循此思路,通过对兰波与象征主义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差异,指出兰波在何种意义上不是一个象征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
下载PDF
鲁迅不是象征主义者
2
作者 钦文 《文艺研究》 1982年第1期57-58,共2页
听说,有位同志说鲁迅先生是象征主义者,有些同志在附和,算是研究散文诗《野草》的结论。《野草》在《鲁迅三十年集》的三十种书中是最薄的一册,即使这真是象征主义的作品,也不应该单凭《鲁迅全集》
关键词 《鲁迅全集》 象征主义者 《野草》 散文诗 文艺作品 表现手法 象征 厨川白村 思想内容 精神虐杀
下载PDF
谬误与生成:“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和中国新文学
3
作者 韩亮 张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人被中国新文学接受下来的历史事实既是需要辨析与澄清的学理错误,同时也是接受史研究的典型案例。波德莱尔的接受误差中蕴含了新文学进程的参与者对正在发生中的文学现实所怀有的构想与预期,即在本... 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人被中国新文学接受下来的历史事实既是需要辨析与澄清的学理错误,同时也是接受史研究的典型案例。波德莱尔的接受误差中蕴含了新文学进程的参与者对正在发生中的文学现实所怀有的构想与预期,即在本土语境中重构波德莱尔的形象,赋予他与法国原型所不同的"标签",从而完成自身的文学成长和身份构建。这一"吸收/改写——成长"的模型是中国新文学进化史的重要表征与接受史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 中国新文学 接受误差
下载PDF
《〈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评介
4
作者 赵元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1引言近年来,李国辉教授持续关注自由诗的理论问题,并不断深入研究,寻根探源,继2016年出版《自由诗的形式与理念》和2018年出版《英美自由诗初期理论的谱系》之后,又于2023年3月出版了47万字的专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将... 1引言近年来,李国辉教授持续关注自由诗的理论问题,并不断深入研究,寻根探源,继2016年出版《自由诗的形式与理念》和2018年出版《英美自由诗初期理论的谱系》之后,又于2023年3月出版了47万字的专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将自由诗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诗 诗的形式 李国辉 象征主义 寻根 风行 杂志 出版
下载PDF
综合诗学与象征主义乌托邦的建造
5
作者 李国辉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受到瓦格纳美学的影响,以威泽瓦、莫里斯、迪雅尔丹等人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者提出综合诗学的理论,他们主张综合多种文体,以表达整体的生活。综合诗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强调纯粹人性内容是艺术的本源,另一方面探索艺术门类或者文体的居间... 受到瓦格纳美学的影响,以威泽瓦、莫里斯、迪雅尔丹等人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者提出综合诗学的理论,他们主张综合多种文体,以表达整体的生活。综合诗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强调纯粹人性内容是艺术的本源,另一方面探索艺术门类或者文体的居间状态。这种诗学对情感和文体的特性存在误解,是一种虚构的诗学。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综合诗学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象征主义者希望利用综合诗学在多种文体内部建造有一定封闭性的文本结构,达到远离理性和现实内容的目的。综合诗学是象征主义乌托邦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诗学 象征主义 乌托邦 纯粹人性内容
下载PDF
族群象征主义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与身份认同构建
6
作者 郭宇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0,共10页
作为建构主义与原生主义之间的折中视角,族群象征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加强调民族形成的历史性,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民族身份认同,因而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香港地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案例,反映出... 作为建构主义与原生主义之间的折中视角,族群象征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加强调民族形成的历史性,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民族身份认同,因而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香港地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案例,反映出语言参与当地民众集体身份认同建构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充满复杂性、异质性与流动性的特质。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视野中,应以族群象征主义为理论框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将大湾区内丰富的语言资源转化为对内建构身份认同、对外提高国际竞争力、讲好“湾区故事”的文化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语言 民族 粤港澳大湾区 族群象征主义
下载PDF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诗歌《西风颂》的意象建构及美学精神
7
作者 高常秋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4-96,100,共4页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经典代表诗歌作品《西风颂》有深刻的研读价值。《西风颂》从颜色、空间以及形态等视角完成了象征主义维度下的意象建构,实现了化实为虚的诗歌创作突破。而象征主义维度下进一步的寓实于虚更是促成了《西风颂》的创...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经典代表诗歌作品《西风颂》有深刻的研读价值。《西风颂》从颜色、空间以及形态等视角完成了象征主义维度下的意象建构,实现了化实为虚的诗歌创作突破。而象征主义维度下进一步的寓实于虚更是促成了《西风颂》的创作闭环,使人物精神、人文信念、浪漫情怀等美学精神得到充分展现。立足于象征主义维度解读《西风颂》,其意象建构与美学精神于当代仍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西风颂》 雪莱 意象建构 空间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媒介传播——族群—象征主义视角下影响民族建构的两个维度
8
作者 曾一涵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4期35-38,共4页
族群—象征主义可视为对现代主义民族建构的补充与修正。以此为视角,选择历史记忆与媒介传播两个因素,呈现该理论对民族以及民族建构的整体性把握。历史记忆是指以历史形态呈现和流传的一种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脑海里留存的... 族群—象征主义可视为对现代主义民族建构的补充与修正。以此为视角,选择历史记忆与媒介传播两个因素,呈现该理论对民族以及民族建构的整体性把握。历史记忆是指以历史形态呈现和流传的一种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脑海里留存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性再现,其实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寻觅。在共同体的建构上,建构者要寻求一种最广泛的影响因素,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广泛性,媒介传播便是一种共同联结的探寻,以形成横纵一体的民族建构的联结形态。在网络时代,解构性要素弥漫成为对民族建构的一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族群—象征主义 历史记忆 媒介传播
下载PDF
海城小孤山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与欧亚史前象征主义
9
作者 А.П.扎比亚科 王俊铮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50-62,共13页
辽宁海城小孤山史前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兽牙穿孔垂饰与骨制小圆盘,其年代约为距今3万年前。这批装饰品与骨制标枪、骨针等人工制品、勒瓦娄哇石核等石器工业,反映了该地区由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历史过程。小孤... 辽宁海城小孤山史前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兽牙穿孔垂饰与骨制小圆盘,其年代约为距今3万年前。这批装饰品与骨制标枪、骨针等人工制品、勒瓦娄哇石核等石器工业,反映了该地区由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历史过程。小孤山遗址出土装饰品在风格特征与工艺技术上与欧亚地区及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装饰品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小孤山遗址在时间与空间上确立了现代行为类型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时期的边界,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传统由西伯利亚起源中心向周边扩散最重要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小孤山遗址装饰品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境内史前装饰艺术研究的空白,同时反映了欧亚地区东部早期象征主义活动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孤山遗址 装饰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 象征主义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象征主义视角下伍尔夫《幕间》研究
10
作者 李楠 白留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幕间》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象征主义手法和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文学世界。这部小说以英国乡村社区为背景,通过聚焦一群人物在戏剧演出前后的生活与内心变化,揭示了... 《幕间》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象征主义手法和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文学世界。这部小说以英国乡村社区为背景,通过聚焦一群人物在戏剧演出前后的生活与内心变化,揭示了人性、身份认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深刻关系。文章尝试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对《幕间》进行深度解读,通过细致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主题和叙事技巧,发现伍尔夫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将各种物品、场景和人物关系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这些象征元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复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象征主义 《幕间》
下载PDF
象征主义在《美国时钟》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焰林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1期43-45,共3页
《美国时钟》是阿瑟·米勒创作的反映大萧条年代的重要戏剧作品,重点讲述了鲍姆一家在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变迁和精神困境。本剧中,作者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地点、事物和人物以特殊的意义,使戏剧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完... 《美国时钟》是阿瑟·米勒创作的反映大萧条年代的重要戏剧作品,重点讲述了鲍姆一家在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变迁和精神困境。本剧中,作者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地点、事物和人物以特殊的意义,使戏剧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完美,也为受众解读《美国时钟》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地点象征、事物象征、人物象征入手,分析象征手法在《美国时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时钟》 阿瑟·米勒 象征主义 大萧条
下载PDF
基于《老人与海》探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语言特色
12
作者 赵庶栋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3期14-16,共3页
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注重通过象征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情感。《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与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斗争的经历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类与命运、挑战、坚韧的抗争。作者通过描绘这一象征性的斗争,传达了关于生... 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注重通过象征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情感。《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与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斗争的经历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类与命运、挑战、坚韧的抗争。作者通过描绘这一象征性的斗争,传达了关于生命意义、人类尊严和命运的思考。象征主义文学通常倾向于使用具有感染力的、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主题。海明威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老人与大海之间的对抗,以及老人内心的挣扎。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经历故事情节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象征意义的渗透。故此,将围绕《老人与海》的语言使用特点,探究西方象征主义的语言特色,为学界对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理解提供良好的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象征主义 语言特色
下载PDF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夏季歌剧节《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象征主义解读
13
作者 封戈童 《歌剧》 2024年第9期58-65,共8页
2024年7月9日,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全新制作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Prinzregententheater)首演。摄政王剧院得名于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特波德。该剧院于1901年投入使用。剧院曾在二战的战火中被毁,于1988年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更加... 2024年7月9日,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全新制作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Prinzregententheater)首演。摄政王剧院得名于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特波德。该剧院于1901年投入使用。剧院曾在二战的战火中被毁,于1988年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更加全面的修工作更是一直持续到1996年。如今,该剧院已经成为慕尼黑东部的文化中心。剧院有1083个座位,其内部新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新艺术风格 歌剧节 剧院 象征主义
下载PDF
形式反叛、自由精神与诗性功能——理解李国辉《〈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的三个关键词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琦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0-83,共4页
李国辉的新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详细还原了《风行》杂志的创刊过程,以及兰波自由诗对后来诗人的影响,围绕《风行》《瓦隆》《法兰西信使》《新左岸》等杂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展历程。形式反叛、自由精... 李国辉的新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详细还原了《风行》杂志的创刊过程,以及兰波自由诗对后来诗人的影响,围绕《风行》《瓦隆》《法兰西信使》《新左岸》等杂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展历程。形式反叛、自由精神和诗性功能,是该著作提供的探索象征主义自由诗的三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借以理解这本国内第一部象征主义期刊研究专著的三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 象征主义自由诗 《风行》 形式反叛 李国辉
下载PDF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分析
15
作者 樊尚婧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5期196-198,共3页
自从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范围内迎来象征主义新思潮,其影响力延续至今。在后续发展中,象征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相互勾连,通过译介传播促进后期多个文体创作、文学批评与理论层面的中西诗学结合与贯通,为中外文化融合发展贡献诸多力量。
关键词 象征主义 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瓦隆》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运动的重塑
16
作者 李国辉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15,45,共8页
《风行》是一个短命的杂志,在它终刊后,象征主义自由诗运动有陷入低潮的风险。比利时的《瓦隆》杂志恰好在1887—1892年的空白期,给自由诗诗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园地。它聚集了莫克尔、格里凡、穆雷、莫雷亚斯、雷泰等诗人,是象征主义... 《风行》是一个短命的杂志,在它终刊后,象征主义自由诗运动有陷入低潮的风险。比利时的《瓦隆》杂志恰好在1887—1892年的空白期,给自由诗诗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园地。它聚集了莫克尔、格里凡、穆雷、莫雷亚斯、雷泰等诗人,是象征主义和颓废主义的汇合之地。《瓦隆》不仅发表了当时数量最多的自由诗,而且让自由诗运动离开纯诗的路线,强化了旋律主义路线的重要性,推动了象征主义自由诗理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隆》 象征主义 自由诗
下载PDF
电磁电报与象征主义——论19世纪美国象征主义小说的媒介技术诗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4-204,共11页
电磁电报作为19世纪初的“新媒介”为美国象征主义文学文化开创了独特的历史时空语境,然而象征主义与电磁电报在诗学意义上的同构性却始终游离于相关研究视野之外。象征主义诗歌和侦探小说在麦克卢汉那里意味着电磁电报时代精神召唤之... 电磁电报作为19世纪初的“新媒介”为美国象征主义文学文化开创了独特的历史时空语境,然而象征主义与电磁电报在诗学意义上的同构性却始终游离于相关研究视野之外。象征主义诗歌和侦探小说在麦克卢汉那里意味着电磁电报时代精神召唤之下的文类新产品,但电磁电报赖以发生的技术文化条件恰恰源自象征主义那一古老的认识论本身,尤其是它与19世纪上半叶电磁现象的揭示、埃及象形文字考古新发现以及美国清教主义思维范式之间发生的某种机缘巧合的碰撞。19世纪美国的三位象征主义小说巨擘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恰恰以其独特的叙述策略成了上述同构性的最具代表性的见证者:他们不仅从电磁电报的信息加密技术中汲取灵感,更在元语言意义上围绕电磁电报的象征主义运作逻辑,演绎出一种从模型化到失真化再到自反化的逐步推进的媒介技术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电磁电报 媒介技术 诗学
下载PDF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潼瑶 《海外英语》 2023年第5期195-197,共3页
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这种文学常创作方式,从此便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时期。象征主义理论的出现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英语文学的发展直接到达了巅峰。在特定文化的发展背景下,现实责任与浪漫之间相互碰撞,产生了... 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这种文学常创作方式,从此便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时期。象征主义理论的出现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英语文学的发展直接到达了巅峰。在特定文化的发展背景下,现实责任与浪漫之间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火花,展开了“美”与“丑”对立的世界,通过象征主义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建造能够有效地对其中蕴含的核心精神进行完美诠释,进而使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得以提高,实现英语文学的发展,推动欧洲文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英语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从象征主义视角解读《春播》里的象征意象
19
作者 赵苹 李西 曾帅 《海外英语》 2023年第3期217-219,共3页
作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里阿姆·欧弗莱赫狄(Liam O’Flaherty)的著名短篇小说《春播》(Spring Sowing)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文章从天空、土地、小鸟等自然意象以及“马丁的爷爷”为代表的人物意象入手,剖析该小说的深层内涵... 作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里阿姆·欧弗莱赫狄(Liam O’Flaherty)的著名短篇小说《春播》(Spring Sowing)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文章从天空、土地、小鸟等自然意象以及“马丁的爷爷”为代表的人物意象入手,剖析该小说的深层内涵,以揭示场景象征和人物象征在深化作品主旨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 象征主义 里阿姆·欧弗莱赫狄(Liam O’Flaherty)
下载PDF
论《人鼠之间》中动物象征主义
20
作者 孙莉莉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6-88,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转型,对于美国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形成了一定影响。《人鼠之间》正是在美国工业化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针对美国底层贫苦工人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者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描述,以反衬...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转型,对于美国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形成了一定影响。《人鼠之间》正是在美国工业化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针对美国底层贫苦工人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者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描述,以反衬、暗喻及比较的形式,加深读者对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了解,并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形成文化冲击。基于此,小说着重从动物象征入手,对各类动物形象在阐述和深化美国梦和人性孤独主旨方面的贡献进行深度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象征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