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君特·格拉斯文本的象征寓言
1
作者 马娅 《学术探索》 200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君特·格拉斯(G櫣nterGrass)在"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中,用超现实的象征寓意手法,构建与阐释了二战德国的黑色历史寓言,使文本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关键词 格拉斯 文本 象征寓言
下载PDF
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 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红楼梦》创作美学系列论文“红楼艺鉴”之二十
2
作者 刘荣林 《云梦学刊》 2011年第5期94-100,共7页
《红楼梦》是一个象征艺术系统,由个体象征、群体象征而至于整体象征;又具有强烈的本体象征和寓言象征的艺术特点。在强烈的象征艺术应用中体现了"万艳同悲"、"千红一窟"浓厚的悲剧意识和人生体验。并且在象征艺术... 《红楼梦》是一个象征艺术系统,由个体象征、群体象征而至于整体象征;又具有强烈的本体象征和寓言象征的艺术特点。在强烈的象征艺术应用中体现了"万艳同悲"、"千红一窟"浓厚的悲剧意识和人生体验。并且在象征艺术的运用中具有突出的现代品格及其艺术本存。一是在现实与神秘中,寻找象征艺术的恰当表达;二是诗情化了的哲理表达;三是时代背景的淡化和人生负重感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象征 本体象征 寓言象征 现代品格
下载PDF
《沃特希普荒原》中的寓言象征意象
3
作者 裴延萍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1-62,共2页
寓言象征意象手法已逐渐被作家用于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或某种思想观念。分析探讨《沃特希普荒原》(Watership Down)一书,会发现通过一群兔子找寻新家园的冒险经历,及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纷繁复杂的动物界的文化世界,从而影射... 寓言象征意象手法已逐渐被作家用于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或某种思想观念。分析探讨《沃特希普荒原》(Watership Down)一书,会发现通过一群兔子找寻新家园的冒险经历,及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纷繁复杂的动物界的文化世界,从而影射到人类社会文明,表达出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哲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特希普荒原 寓言象征意象 兔子 文化 人类
下载PDF
敬畏生命 拯救人类家园——从寓言象征看《怀念狼》
4
作者 党彩娣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4年第8期78-78,57,共2页
《怀念狼》是作家贾平凹先生一部具有浓厚象征意蕴的小说,它通过寓言象征,暗示着深层次的象征意蕴:敬畏生命、拯救人类家园。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同时,探求整个人类的精神归宿,从而于有限中展现象征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 《怀念狼》 寓言象征
下载PDF
象征何盛,悲喜何情,心棒何重?——孙悟空形象再续议(《〈西游记〉美学问议录》之七)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30-138,共9页
《西游记》百回本突出象征方法兼融其他立象方法构成寓言的特征。其审美功效在孙悟空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悟空形象为象征这一基本立象方法的生命力做了证明,也对中国审美立象学说对诸种基本立象方法关系理解的合理性做了证明。由... 《西游记》百回本突出象征方法兼融其他立象方法构成寓言的特征。其审美功效在孙悟空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悟空形象为象征这一基本立象方法的生命力做了证明,也对中国审美立象学说对诸种基本立象方法关系理解的合理性做了证明。由寓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对人情思具有多重感染力和审美效应。百回本寓言题旨是围绕人才问题写人的修持提升的必要性和准备经历的艰难进程。孙悟空象征人心,作为主角,要由原本题旨意向去解读。心与棒结合的象征作用提供了孙悟空形象的主要艺术格局,观察这方面变化可以了解其心行程度,并且可以帮助激发对历史韵味的领略和对寓言相关哲理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方法与寓言特征 寓言题旨与文本解读 形象格局与时成呈现
下载PDF
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
6
作者 李明 金燕 王芹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94-97,共4页
电影象征问题,或著述,或论文,可谓比比皆是,故文章题目用一"也"字,象征在当今文艺领域,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媒介。在电影艺术中,也存在丰富的象征话语流变。在电影创作中,应力求准确地选取象征意象,正确运用符号象征、寓言... 电影象征问题,或著述,或论文,可谓比比皆是,故文章题目用一"也"字,象征在当今文艺领域,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媒介。在电影艺术中,也存在丰富的象征话语流变。在电影创作中,应力求准确地选取象征意象,正确运用符号象征、寓言象征、本体象征、形式象征等方法,使电影彰显其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象征意象 符号象征 寓言象征 本体象征 形式象征
下载PDF
余华早期短篇小说的象征手法探究
7
作者 侯圆圆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第8期169-170,共2页
余华短篇小说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外之味,使用寓言式象征的表现方式将小说的意义无限延伸,这种整体的象征类似象征主义中超验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此探究余华小说超验的世界和他创造象征世界的方法。
关键词 余华 早期短篇小说 寓言象征 探究
下载PDF
主体的黄昏——文艺个人主体性的消解与主体间性转向
8
作者 金永兵 《长江学术》 2017年第2期75-93,共19页
从文艺复兴恢复了大写的"人"开始,个体自我意识就成为西方文学及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一关注最终走上了两条道路,其一是消极的关注,它是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为代表的,对文本中... 从文艺复兴恢复了大写的"人"开始,个体自我意识就成为西方文学及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一关注最终走上了两条道路,其一是消极的关注,它是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为代表的,对文本中作为写作主体的"自我"的分析剖离;其二是积极的关注,它是以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和心理主义等为代表的对"自我"的书写。前者的问题在于将"自我"逐步消解在语言和阅读快感之中;后者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没有看到"自我"永远不可能只是个体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有杰姆逊和荣格等人极力强调的公共层面,另一方面,在新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中,文学表达的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幻象,这是"自我"的另一种消亡形式。因而,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文学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上来讲,都亟待我们在其中重构一种"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有可能解决日益严重的文艺个人主体性的消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自我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语言革命 象征寓言 意识形态幻象
下载PDF
机心灭处诸魔伏 自证菩提大觉林——禅学的心界神话《续西游记》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增斌 《运城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24-27,共4页
本文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性的文章。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前《西游记》所谓金丹大道要义于一边,主要表现禅家修炼的要诀,核心内容是宣扬禅宗... 本文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性的文章。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前《西游记》所谓金丹大道要义于一边,主要表现禅家修炼的要诀,核心内容是宣扬禅宗佛学的精要“明心见性”思想。唐僧四众人物形象各有意蕴,基本上是以人的心路历程的演绎象征来塑造,在结构上,《续》书更紧密化和网络化,总特点是利用明暗两条线索往复照应,以成整体,可称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特色独具的心界神话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学 明心见性 形象意蕴 象征寓言
下载PDF
《红楼梦》梦描写审美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蔚宁 《闽江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通过对《红楼梦》系列梦的分析,揭示了梦在结构全篇、映衬现实、寓言象征、心理仿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肯定了梦描 写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红楼梦》 梦描写 审美 结构 现实 寓言象征 心理仿真 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沉没了的英雄主义的现代呼唤——对王观胜《放马天山》的一种解读
11
作者 仵埂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2-46,共5页
一王观胜的小说象是现代寓言。因之,他小说的表现形式不象新写实主义那样,对现代生活作精雕细刻。他不屑于精雕细刻。而是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浑厚,是那种“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式的粗犷豪... 一王观胜的小说象是现代寓言。因之,他小说的表现形式不象新写实主义那样,对现代生活作精雕细刻。他不屑于精雕细刻。而是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浑厚,是那种“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式的粗犷豪迈。他要叫读者接受并喜爱他的现代寓言,于是,这寓言里就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然而,这一切却“真”得不象生活。因为这种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主义 现代寓言 现代文明 新写实主义 现代生活 读者接受 小说 象征寓言 本真性 戈壁
下载PDF
比兴思维与《红楼梦》叙事的诗化
12
作者 张岳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8-72,共5页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红楼梦》通过"以象运事"、"预叙"控制和比兴思维多种表现手法的交融,呈现出叙事诗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思维 "象征-隐喻"/"寓言-转喻" 转换机制 叙事诗化
下载PDF
E. A. Poe's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Symbol vs. Allegory?
13
作者 Tamari Cheishvi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9期706-716,共11页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E. A. Poe's unique symbolic method as manifested in his tale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It offers a picture of the general state of critical treatment of the supposed opposition between ...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E. A. Poe's unique symbolic method as manifested in his tale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It offers a picture of the general state of critical treatment of the supposed opposition between allegory and symbol. I present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h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terms arose, tracing the roots of the issue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showing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next two centurie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asque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provided in the opening section. The Masqu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oe's modulation of"closed" and "open" symbolism by focusing on aspects of the story that relate to the use of numbers, colors, and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bolic method ALLEGORY allegory-symbol opposition closed symbol open symbol
下载PDF
Giovanni Antonio Bazzi, Allegories of Love: Emblematic Ardor
14
作者 Liana De Girolami Chene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5期277-313,共37页
Giovanni Antonio Bazzi (1477-1549), also known as I1 Sodoma, was a Milanese painter who developed his mature style in Siena during the early Cinquecento. Between 1505 and 1510, under the tutelage of the Chigi and Pe... Giovanni Antonio Bazzi (1477-1549), also known as I1 Sodoma, was a Milanese painter who developed his mature style in Siena during the early Cinquecento. Between 1505 and 1510, under the tutelage of the Chigi and Petrucci families, Bazzi depicted mythological paintings focusing on the personifications of love both terrestrial and celestial. This paper looks at two such works. In one, there hangs on a sycamore tree a classical cartello with the Latin inscription Celestes, meaning celestial or heavenly, providing the title for the painting Amore Celeste (Celestial Love, Figure 3). A woman, as the personification of love, stands in front of two altars. She ignites one urn with fire and at the same time pours water over another burning fire. In the second work, a tondo with the theme of Terrestrial Love and Celestial Love, Bazzi considered the mischievousness of Venus' children Eros and Anteros (Figure 12). These paintings are mythological and poetical delights with complex symbolism, h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ir iconography in relation to classical influences and Renaissance Neoplatonic love or furor divinus. The paradoxical quest of Renaissance Neoplatonic love was to fuse pagan love with Christian love. For the humanists of the time (Bembo, Colonna, Poliziano, Ficino and Pico) this moral dilemma w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but for artists (Botticelli, Nicoletto da Modena, Pinturicchio and Bazzi) the theme was a pictorial challe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egories LOVE ICONOGRAPHY POETRY NEOPLATONISM Sienese patronage Sodoma
下载PDF
“新状态”与当下生活状态
15
作者 钟丽茜 《南方文坛》 1996年第2期34-38,共5页
从1994年夏天到1995年,《文艺争鸣》和《钟山》杂志倡导了一场关于文学“新状态”的争鸣,投石击浪,引起了不少理论工作者各抒己见。
关键词 新状态 意识形态话语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象征寓言 生活状态 寓言式作品 作家 “民族寓言 写作方式 丰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