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貘类化石(奇蹄目、貘科)一新种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涛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0-209,共20页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柳树组 貘科
下载PDF
犀貘(哺乳纲,奇蹄目,貘超科)化石在垣曲盆地的发现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学诗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8,共8页
记述了在山西省垣曲盆地发现的犀貘一新种———童氏犀貘 (Hyrachyustongisp .nov .)。它的发现揭示了在垣曲盆地有中中始新世地层存在的可能性。
关键词 哺乳纲 奇蹄目 化石 垣曲盆地 山西 中始新世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脊齿貘类(貘超科)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景文 童永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许多早始新世原始类的特征。同时,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脊齿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科和红山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齿 山东五图 早始新世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地区中始新世全脊貘(Teleolophus)(奇蹄目:貘超科)头后骨骼研究(英文)
4
作者 白滨 王元青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3-215,共23页
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是亚洲中始新世地层中常见且特有的貘类,目前包括了5个属。但已知的戴氏貘材料大部分都是破损的上、下颌骨,仅有Deperetella保存有部分头后骨骼。仅依据牙齿的特征,戴氏貘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有很大争议,... 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是亚洲中始新世地层中常见且特有的貘类,目前包括了5个属。但已知的戴氏貘材料大部分都是破损的上、下颌骨,仅有Deperetella保存有部分头后骨骼。仅依据牙齿的特征,戴氏貘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有很大争议,比如沼貘科的Colodon,脊齿貘(lophialetids)或红山貘(rhodopagids)都被认为可能和戴氏貘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最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地点和层位采集到数量丰富的戴氏貘化石,其中包括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本文即是对其中采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胡秀地点全脊貘(Teleolophus)头后骨骼的研究报告,材料包括前足、后肢及后足。通过对全脊貘头后骨骼的形态描述,以及和相关类群(Deperetella,Lophialetes,Heptodon,Helaletes和Colodon)的比较,表明全脊貘属和戴氏貘属具有很多相似特征,支持了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长而纤细的四肢,后足三趾;月骨较长而窄,其近端桡骨关节面内侧缘略凹;巨骨近端的头状隆起位置靠前,外侧具有和Mc IV的关节面;股骨滑车略微不对称;腓骨非常退化,甚至和胫骨愈合;Mt III与骰骨关节;Mt II主要在后方与外楔骨关节。虽然全脊貘头后骨骼也有一些和脊齿貘(Lophialetes)相似的特征,但考虑到两者臼齿上明显的区别,它们在骨骼上的相似特征可能归因于平行演化的结果。和全脊貘相比,Colodon的头后骨骼和Heptodon的更为接近,表明后两者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但戴氏貘科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以及和沼貘科(Helaletidae)的亲缘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形态特征和后肢的"三元图"分析都表明,全脊貘已经具有较为快速的奔跑能力,这和同时期的脊齿貘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中始新世 全脊 头后骨骼 中亚考察团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始施氏貘(哺乳纲,奇蹄目)头骨材料(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萍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特征如下:头骨细长,脑颅部略有扩张,有眶后突,眶后收缩明显,矢状脊轻微发育;鼻切迹浅,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眼眶大,眶前缘位于M1后部上方,眶下孔位于DP3-4之上;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渐加厚,末端隆起;翼蝶骨很大,从腹面看向后向背侧扩展,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覆盖在卵圆孔上;岩骨岬部表面有内颈动脉及其分支留下的3条沟痕;最内侧的为内颈动脉内侧沟,沿着岬部弯曲前行至最前部;镫骨动脉沟短小,横跨在圆窗前腹侧;岬动脉沟最长,起始于卵圆窗前内侧,沿岬部向前延伸;弓形下窝所在位置平滑,无凹陷。S.magister乳颊齿主要特征如下: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前窄后宽,前缘较尖,长明显大于宽;外脊上仅有一个中央主尖前尖,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小棱(可能为雏形的原脊)紧贴在前尖后舌侧壁上;前、后附尖不明显。DP3冠面呈梯形,与DP2相比明显增大,亚臼齿化,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原、后脊明显。前尖大,后尖尚未分离;原尖很弱,几乎无法辨认,原脊低且不发育;次尖大而钝,比原尖更靠舌侧,后脊比原脊略发育,中部具小的后小尖;后脊在次尖处拐向后唇侧,使得磨蚀面呈V形。DP4冠面近方形,完全臼齿化,后尖已从外脊上分化出来,比前尖稍小,向舌侧倾斜,后尖肋明显;舌侧尖、脊发育完好,原尖和次尖大而钝,原脊、后脊近乎平行,比DP3的更高更长;两条脊分别在原尖和后尖处拐向后唇侧方,形成V形的磨蚀面。S.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变化趋势如下:1)吻部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鼻切迹的位置、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前颌骨、上颌骨形态的差异。幼年头骨的鼻切迹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组成;成年头骨的鼻切迹后缩至M1-2之上,由鼻骨和上颌骨组成,并且因鼻切迹后缩造成鼻骨不与前颌骨接触。幼年和成年个体上颌骨的整体形态,眶前窝、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态都差异显著。2)与咀嚼功能相关的结构改变。幼年个体的矢状脊微弱,而成年个体的则高且突起,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对强大的颞肌,以适应咀嚼功能。对比发现,S.magister与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头骨在大小、整体形态和一些具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上(如鼻骨和泪骨、前颌骨的接触方式,眶后突、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的形状,矢状脊的高度等)非常接近。参照童永生、雷奕振(1984)对脊齿貘类头骨的划分方法,将Schlosseria magister的头骨与L.expeditus的划为一组,同时纠正了原有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始新世 脊齿貘科 头骨 乳齿
下载PDF
垣曲盆地中始新世貘类和犀类新材料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学诗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203,T001,T002,共9页
记述了近年来在山西垣曲盆地中始新世河堤组任村段中发现的貘类和犀类化石计4科7属8种动物。它们不仅为原有类群增加了新材料,而且出现了该地区以前不曾有过的种类,因而丰富了垣曲盆地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内涵。
关键词 山西垣曲 中始新世 犀超 化石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脑木根组上部的奇蹄类(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元青 孟津 +6 位作者 金迅 毕丛山 白滨 李萍 倪喜军 李茜 Daniel L.GEB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40,共18页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始新世 奇蹄目 脊齿貘科 蹄齿犀 生物地层学
下载PDF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地区新发现再沉积古近纪化石材料(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鸣 李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22,共9页
报道了发现于宝格达乌拉地区的少量古近纪化石材料(包括零碎的牙齿和头后骨骼)。材料产自不整合覆盖在细粒红层之上的河相沉积物,显示出再沉积特点。经鉴定,它们可归入Breviodon minutus,Rhinocerotidae gen.et sp.indet.,Brontotheriid... 报道了发现于宝格达乌拉地区的少量古近纪化石材料(包括零碎的牙齿和头后骨骼)。材料产自不整合覆盖在细粒红层之上的河相沉积物,显示出再沉积特点。经鉴定,它们可归入Breviodon minutus,Rhinocerotidae gen.et sp.indet.,Brontotheriidae gen.et sp.indet.及其他未定奇蹄类。材料在时代上确属古近纪无疑,但产出层位的时代尚有疑问。宝格达乌拉地区过去只出产新近纪脊椎动物化石,古近纪的地层和化石都未曾报道。根据新化石点与附近地层的接触关系,我们怀疑这些古近纪化石是后期再沉积在新近纪的宝格达乌拉组中的。新材料的发现提示该地区可能还有更多的古近纪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 古近纪 新近纪 奇蹄类 脊齿貘科 雷兽 距骨 趾骨
下载PDF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貘类化石(奇蹄目,哺乳纲) 被引量:1
9
作者 同号文 刘金毅 韩立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1817-1821,T001,共6页
安徽繁昌孙村镇癞痢山人字洞发现的貘化石,是迄今我国所报道的更新世早期此类材料中相对丰富和保存最完整的,不仅有部分头骨和完整上、下齿列,而且有大多数头后骨骼.这批材料对了解我国更新世早期貘类的形态特征及演化水平有着参照样板... 安徽繁昌孙村镇癞痢山人字洞发现的貘化石,是迄今我国所报道的更新世早期此类材料中相对丰富和保存最完整的,不仅有部分头骨和完整上、下齿列,而且有大多数头后骨骼.这批材料对了解我国更新世早期貘类的形态特征及演化水平有着参照样板的作用.在形态特征方面,这批材料与我国早更新世的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最接近,可归入该种.繁昌材料对区分早更新世貘类与现生马来貘(Tapirus indicus)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就目前发现的材料而言,山原貘与中国貘(Tapirus sinensis)仅局限于早更新世,而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生存于中、晚更新世.在起源方面,巨貘与我国早更新世貘类的关系比与马来貘的关系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貘科 奇蹄目 哺乳纲 安徽繁昌 早更新世 化石 形态特征 演化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