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相似性的统计分析
1
作者 吴珍汉 崔盛芹 +1 位作者 王连庆 马寅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31-40,共10页
在野外观测与遥感综合解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已积累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从7个方面分别计算分析了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的相似性系数。显著性统计检验表明,两裂谷系在几何形态、三维构造格局、历史与现今活动... 在野外观测与遥感综合解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已积累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从7个方面分别计算分析了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的相似性系数。显著性统计检验表明,两裂谷系在几何形态、三维构造格局、历史与现今活动性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相似性。结合空间测量与两裂谷系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测资料分析,推断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高度相似性产生的动力学机制与东亚大陆这一地带南、北块体间不等速西向运动所造成的大规模S形张裂作用存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裂谷 贝加尔裂谷系 相似性 统计分析
下载PDF
贝加尔裂谷系及邻区断裂现今活动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S.I. Sherman E. A. Gorbunov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活动变化发生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这无法用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沿着穿越贝加尔裂谷系的剖面编制了活动断层图以及地震活动定量指数曲线。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活动定量指数对活动断层进行仔细的分类,从而为解决地震中期预报相关问题开辟了重要途径。这种方法还被用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时尺度上断层活动具有高频发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脆性岩石圈板内和块体内部运动产生的慢变形波的干扰导致的。利用变形波的通过速度可以对活动断层进行分组,各组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对变形波波前的方向以及某一区域内主要断层在实时间隔内(地质上的瞬间)的活动情况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地震活动定量指数 贝加尔裂谷系
下载PDF
《大陆裂谷对比——汾渭裂谷系与贝加尔裂谷系例析》评介
3
作者 张华瑛 《出版科学》 1998年第3期59-60,共2页
科学不分国界,研究地球构造是地球科学家共同的目标。全球性构造分伸展、挤压和压滑三种,大陆裂谷是伸展构造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不仅对研究岩石圈的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汾渭裂谷和贝加尔裂谷是全球... 科学不分国界,研究地球构造是地球科学家共同的目标。全球性构造分伸展、挤压和压滑三种,大陆裂谷是伸展构造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不仅对研究岩石圈的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汾渭裂谷和贝加尔裂谷是全球大陆裂谷系中较典型的两个大陆裂谷。汾渭裂谷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汾渭裂谷 贝加尔裂谷系 伸展构造 地球动力学 例析 构造地质学 低速高导层 构造动力 “开”“合”旋回
下载PDF
贝加尔裂陷新构造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易明初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7-14,共8页
贝加尔裂谷系的断裂发育阶段和沉积作用过程基本一致,除沉积作用前的前裂谷断裂已经活化外,整个裂谷系的发育及演化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新世中晚期—上新世早期(E2-32—N12)的开始阶段和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 贝加尔裂谷系的断裂发育阶段和沉积作用过程基本一致,除沉积作用前的前裂谷断裂已经活化外,整个裂谷系的发育及演化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新世中晚期—上新世早期(E2-32—N12)的开始阶段和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N2-32—Q)的主要阶段。前者属塑性形变,地形反差小,断裂活动弱;后者属脆性形变,地形反差大,断裂活动强。贝加尔裂谷拗陷是贝加尔裂谷系中发育最早、规模最大的水下拗陷,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升降幅度自西南向东北增大。区内及其四周断块山体及盆地多显示了自西向东翘起的特点。夷平面及冲、洪积扇发生大量拱曲和拗曲。各方向断裂力学属性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裂谷系 新构造 拱曲 裂陷 断裂构造
下载PDF
Gravity and GPS Measurements at South-West Part of Baikal Rift
5
作者 Timofeev Vladimir Ducarme Bernard +5 位作者 Ardyukov Dmitriy Stus Yuriy Timofeev Anton Kalish Evgeniy Sizikov Igor Nosov Dmitriy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年第7期400-409,共10页
Measurements of non-tidal variations of gravity (Ag),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1992 to 2012 at the Talaya seismic st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aikal region), are interpreted together with GPS... Measurements of non-tidal variations of gravity (Ag),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1992 to 2012 at the Talaya seismic st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aikal region), are interpreted together with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observation data,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2000 to 2013 at the same station. An absolute gravimeter was used for gravity observation. The strongest precision requirements concern tidal gravity prediction. It is the reason why we investigated tidal effect by LCR (LaCoste & Romberg) gravimeter from 1996 to 1997 at the same station. We use tested tidal model for correction of gravity change. The linear component of gravity variations corresponds to changes in the elevation of the sit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close to the normal value of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gravity. At this site, coseismic gravity variations at the time of the Kultuk earthquake (August 27, 2008, Mw = 6.5) were caus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the site's elev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crust. Our estimations of the coseismic effects are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obtained by modeling based on the available seismic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itoring of gravity variations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meters Baikal Rift GPS-monitoring earthquak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