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碳排放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
作者 翁小涵 韩涛 +1 位作者 冯玮 徐冬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9-174,共16页
负碳排放技术是一种符合净零目标且旨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创新途径,是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碳排放方案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体系,其中,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和生物质能耦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是两类与地质... 负碳排放技术是一种符合净零目标且旨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创新途径,是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碳排放方案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体系,其中,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和生物质能耦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是两类与地质封存紧密结合以实现永久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这两类技术都依赖成熟的地质封存技术,将捕集的CO_(2)安全封存于地下防止其再次回到大气中,确保永久性减排。本文对快速发展的DACCS和BECCS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详述。在DACCS方面,主要介绍了直接空气捕集(DAC)中的液体吸收和固体吸附两大类技术相关的关键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DAC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经济性,归纳了国内外主要在运行规划中的DAC示范项目,展望了未来DAC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DAC技术更大规模化应用的可行性。在BECCS方面,介绍了BECCS技术链条的主要构成以及基本工艺流程。着重分析了各BECCS技术路径的发展现状,包括与燃料产品紧密相关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和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以及常用于发电的生物质燃烧技术等。探讨了在不同生物质能利用场景下部署BECCS技术的可行性,汇总了现有BECCS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主要的BECCS示范项目,结合绿色甲醇的生产分析了技术的经济性。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的实际情况,展望了BECCS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技术 直接空气捕集 生物质能耦合捕集与封存 二氧化捕集与封存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负排放策略的综合效应——基于N‑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2
作者 沈维萍 夏克郁 陈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达“气候紧急状态”,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和净零排放承诺。在气候变化减缓和传统的适应措施之外,自然科学领域和气候经济学领域探讨负排放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从可持续发展经济... 全球气候变化已达“气候紧急状态”,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和净零排放承诺。在气候变化减缓和传统的适应措施之外,自然科学领域和气候经济学领域探讨负排放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视角对负排放技术综合效应的评估还比较少。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生态价值理论,将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与宏观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相结合,构建包含自然生态系统部门的N‑DSGE模型,对负排放技术的气候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以及福利效应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①当可用技术条件下传统减排措施达到最大减排潜力后,可以依靠负排放技术实现净零排放乃至净负排放。②低强度、小规模实施负排放技术具有正向的气候、生态和经济效应,然而随着负排放技术实施强度增大,气候效应增强,经济效应削弱,社会综合福利明显降低。③敏感性分析证明了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进一步表明负排放技术的实施效果会受到传统减排水平和自然碳汇能力的影响。基于评估结果,应谨慎扩大负排放技术实施规模和实施强度,加强科学技术研发,降低技术成本;对不同负排放技术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强负排放技术实施的治理,尽可能避免和最小化其负面影响,促进气候、生态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部署负排放技术不应放松传统减排的努力,应降低碳达峰峰值,同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目标 排放技术 N‑DSGE模型 生态价值 福利效应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直接空气捕碳(DAC)的技术发展和经济性评估
3
作者 张柠涛 王茹洁 汪黎东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5期15-25,共11页
[目的]旨在探讨面向碳中和背景下直接空气捕碳(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案例及其经济性评估,以期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综述了DAC技术的工作原理、类型、运用案例,并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 [目的]旨在探讨面向碳中和背景下直接空气捕碳(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案例及其经济性评估,以期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综述了DAC技术的工作原理、类型、运用案例,并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研究中的成本数据,评估了DAC技术的经济性,并讨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措施。[结果]研究发现,DAC技术能有效从空气中捕集CO_(2),具有布置灵活、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等优点。但其商业化应用仍受到高成本、高能耗和大规模部署的技术挑战的限制。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揭示DA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和成本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显示了通过技术改进和政策支持可能实现的优化潜力。[结论]尽管存在挑战,DAC技术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在储备技术,尤其对中国等面临严峻碳减排压力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集中研究力量开发更高效、低成本的吸收/吸附剂,改进系统设计,降低能源消耗,并积极探索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使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是实现DAC技术商业化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DA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助力实现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 中和 捕集和封存 可再生能源 二氧化 排放技术
下载PDF
我国30省份秸秆水热液化技术的碳减排潜力分析
4
作者 刘祚希 魏莹莹 +5 位作者 王建 杨天华 王姗姗 李秉硕 李彦龙 刘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水热液化技术作为一种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质热化学法,目前中国对于水热液化技术碳减排潜力研究仍属于空白状态。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将常规水热液化技术与光伏技术结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水热液化系统运行过程中... 水热液化技术作为一种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质热化学法,目前中国对于水热液化技术碳减排潜力研究仍属于空白状态。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将常规水热液化技术与光伏技术结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水热液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同时生产的生物炭利用土壤固碳技术还田土壤,实现负碳排放。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部署光伏水热液化厂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碳减排潜力,建立中国多地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将投入产出生命周期与IPCC因子方法结合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首先对河南省为示范省的光伏水热液化厂进行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评估。建造过程中,光伏水热液化厂的CO_(2)排放量为128.76 t(CO_(2)-eq),能源消耗总量为48 371.07 kg(标准煤)。使用建立的混合生命周期评价可在投入产出的经济背景下获得每个省份和该省份下经济部门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从空间视角看,河南省影响最显著;此外,化学产品部门是最大的隐含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部门。结合情景分析不同比例生物炭还田土壤的减碳效力,结果表明将河南省一个光伏水热液化厂生产的生物炭全部还田土壤将减少CO_(2)排放量1 686.53 t。分析41~200 km运输距离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结合生物炭固碳技术,结果表明即使在秸秆匮乏地区通过扩大收集半径收集足够的秸秆产量,建造光伏水热液化厂,将生产的全部生物炭还田将减少CO_(2)排放量1 603.91 t。光伏水热液化技术具有大规模部署潜力,假设将各省秸秆最大化使用到光伏水热液化技术中,生产生物油、生物气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将减少CO_(2)排放量213.2 Mt/a,生产的生物炭全部固定土壤中,累计减少CO_(2)排放量114.14 Mt/a。因此,中国30个省份部署光伏水热液化技术对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生命周期 投入产出分析 光伏水热液化技术 排放 生物炭
下载PDF
我国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技术与对策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亚捷 霍守亮 吴丰昌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8,共8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流域承载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荷,排放和消纳了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在流域尺度上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流域尺度上温室气体和污染...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流域承载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荷,排放和消纳了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在流域尺度上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流域尺度上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机制,将流域划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列举了不同生态系统间减污降碳协同的主要路径和重点技术,并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例,分析了在流域尺度上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在负排放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支撑下,本文提出了细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建立监控预警和风险防控系统,构建污染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综合整治体系、健全流域管控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助推我国流域减污降碳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 协同 流域 温室气体 污染物 排放技术
下载PDF
CO_(2)转化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刚 汪晨曦 +5 位作者 罗春林 郭泽宇 刘敏 张洪雷 徐梦侠 吴韬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3-22,共10页
2022年全球CO_(2)排放量约为360.7亿t,仅2.3亿t CO_(2)被捕获并利用,占比仅为0.64%。为了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CO_(2)排放量需降至50亿t,CO_(2)利用总量需达到12亿t,其利用占比将增至24%,提高CO_(2)利用水平迫在眉睫。碳捕集、利用... 2022年全球CO_(2)排放量约为360.7亿t,仅2.3亿t CO_(2)被捕获并利用,占比仅为0.64%。为了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CO_(2)排放量需降至50亿t,CO_(2)利用总量需达到12亿t,其利用占比将增至24%,提高CO_(2)利用水平迫在眉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经成为减少CO_(2)排放、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选择之一,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但不同的转化技术对于CO_(2)减排的潜在贡献仍存在不确定性。对近年来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聚焦于3种具有代表性的CO_(2)转化路径和产品,并结合工业应用案例,对不同技术路径和不同产品的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CO_(2)的碳酸化、利用CO_(2)生产聚合物产品等路径具有较高的碳负排放潜力,对于减少总体CO_(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利用技术 全生命周期评价 排放
下载PDF
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 被引量:7
7
作者 龙菲平 迟庆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第4期126-129,共4页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技术 生物固 减排 排放技术 光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采用单独碳化室压力调节系统减少焦炉排放
8
《国际冶金设备和技术》 2011年第1期6-8,11,共4页
在现代副产品焦炭的生产技术中,最重大的革新之一,是应用PROven 系统来调节焦炉内的压力。这个系统是在一种新型集气总管阀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这个系统,可以使焦炉各个碳化窒的压力维持在可任意选择的低水平。如果集气总管... 在现代副产品焦炭的生产技术中,最重大的革新之一,是应用PROven 系统来调节焦炉内的压力。这个系统是在一种新型集气总管阀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这个系统,可以使焦炉各个碳化窒的压力维持在可任意选择的低水平。如果集气总管是在负压状态下工作,更能取得特殊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系统 化室 焦炉 排放 生产技术 压状态 副产品 应用
下载PDF
大型海藻负排放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展望
9
作者 杨宇峰 邹立功 +2 位作者 贺志理 张永雨 王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7-36,共10页
大型海藻作为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碳捕获和长久封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海洋负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海藻具有广阔的可栽培区域和高效的固碳增汇能力,结合生物碳泵和微生物碳泵的协同作用,有望成为海水养殖负排放的排头兵... 大型海藻作为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碳捕获和长久封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海洋负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海藻具有广阔的可栽培区域和高效的固碳增汇能力,结合生物碳泵和微生物碳泵的协同作用,有望成为海水养殖负排放的排头兵。通过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技术、资源养护技术和生态增养殖技术,可增加大型海藻资源,改善海区环境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碳汇渔业;而通过大型海藻绿色饲料技术,可减少经济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大型海藻的规模化栽培和资源绿色低碳利用,能够为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应重点开展大型海藻生态系统负排放理论研究和碳汇技术研发,编研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大型海藻碳汇核算标准和方法学,探讨大型海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型海藻负排放理论和技术不仅有利于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对于我国实现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水渔业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并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海洋排放 汇理论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滨海湿地碳汇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家洋 宋哲岳 +8 位作者 李自民 李远 王义东 王维奇 付传城 蒲玉琳 胡宇坤 方引 宋照亮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以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备受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减排增汇。滨海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生态功能,其碳汇潜力巨大,因此,滨海湿地碳负排放... 以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备受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减排增汇。滨海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生态功能,其碳汇潜力巨大,因此,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的研发具有意义。综述了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碳汇机理、碳汇潜力评估、碳汇潜力影响因素和维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滨海湿地以碳汇功能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技术 中和 气候变化 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直接空气捕集CO_(2)典型工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鼎 张杰 +1 位作者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5-221,共7页
为促进社会发展与绿色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作为一种负碳排放技术愈发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DAC技术聚焦于大气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CO_(2)的捕集回收,可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目前... 为促进社会发展与绿色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作为一种负碳排放技术愈发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DAC技术聚焦于大气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CO_(2)的捕集回收,可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目前DAC技术发展的挑战主要在于设备及运行成本高。因此,从DAC工艺概况、工艺关键模块及技术经济性分析3个方面开展研究。着重介绍了基于碱性溶液及固体吸附剂的2种DAC技术工艺流程和吸附材料,概述了电力/热能供应、CO_(2)吸收/解吸、CO_(2)压缩存储/输运等关键模块,对比了2种DAC工艺技术能耗与经济成本。基于碱性溶液吸收和固体吸附剂吸收的DAC技术每吨CO_(2)捕获能耗分别在2118~2790 kW·h及1400~2777 kW·h,每吨CO_(2)捕获成本分别为$200~600和$100~400。总体而言,基于固体吸附剂的DAC技术经济效益好、捕获成本低、应用潜力大。未来需进一步从吸附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核心过程强化、系统能量集成优化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可望进一步降低DAC技术成本,从而为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排放技术 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 技术经济性分析 工艺分析
下载PDF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经济社会的一场系统性变革
12
作者 邓隐北 王慧琴 王超 《磁性元件与电源》 2024年第9期142-145,157,共5页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最新减碳技术——CO_(2)分离膜的开发进展。为使CCUS尽早达到商业化规模并保证该技术的持续性...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最新减碳技术——CO_(2)分离膜的开发进展。为使CCUS尽早达到商业化规模并保证该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清洁环保的脱碳社会,我们应加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排放技术(nets) CO_(2)分离膜 社会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分析的海洋碳封存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天玥 唐得昊 +2 位作者 刘丽强 韩冰 朱本铎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47-1359,共13页
海洋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30%由海洋吸收,而海洋储碳周期达数千年,这对缓解并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利用海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定义了海洋碳封存的专... 海洋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30%由海洋吸收,而海洋储碳周期达数千年,这对缓解并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利用海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定义了海洋碳封存的专业技术范围,总结了海洋碳封存相关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当前海洋碳封存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以期为我国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管窥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海洋 封存 专利分析 排放 技术发展
原文传递
不同环境政策对碳排放的差异化影响
14
作者 曹家军 《能源》 2020年第11期68-69,共2页
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环境规制手段。在国外研究中,对环境政策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由弱变强控制环境规制强度,得到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利用面... 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环境规制手段。在国外研究中,对环境政策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由弱变强控制环境规制强度,得到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利用面板数据,考量碳排放效率问题,并结合环境发展和环境规制等变量,对碳排放效率分解因素进行探讨,将碳排放效率分解为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率,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结构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规制 温室气体 排放 技术水平 规模效率 面板数据 外部性
原文传递
影响中国林业自愿碳市场稳健发展的几个问题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天飞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是中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林业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对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中在分析中国碳市场发展所面临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林业碳市场自愿减排机制的发展可能;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属性... 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是中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林业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对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中在分析中国碳市场发展所面临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林业碳市场自愿减排机制的发展可能;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属性、方法学选择、发展趋势3个方面进行技术阐述;针对当前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加强中国林业碳汇项目行业管理的4项措施,以期为后期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配额抵减提供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汇项目 中和 排放权交易 减排技术 中国
原文传递
增强硅酸盐岩风化——“碳中和”之新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伟斌 陈旸 王浩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CO_(2),使得全球地表温度快速上升,为应对全球变暖,人类有必要大规模应用负排放技术。增强硅酸盐岩风化是一种基于地球化学原理的负排放技术,该技术旨在通过向农田或森林中添加硅酸盐岩粉末,...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CO_(2),使得全球地表温度快速上升,为应对全球变暖,人类有必要大规模应用负排放技术。增强硅酸盐岩风化是一种基于地球化学原理的负排放技术,该技术旨在通过向农田或森林中添加硅酸盐岩粉末,加速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过程,以在较短时间内固定更多的大气CO_(2)。中国玄武岩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并有大量未利用的矿山尾矿和碱性硅酸盐废料,因此通过增强硅酸盐岩风化去除大气CO_(2)的潜力很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可通过增强硅酸盐岩风化去除0.13~0.80 Gt CO_(2),有助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增强硅酸盐岩风化仍面临诸多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增强硅酸盐岩风化主要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对我国应用增强硅酸盐岩风化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从技术、经济、安全、社会和政策5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应用增强硅酸盐岩风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研究的热点与不足,对增强硅酸盐岩风化固碳量的计算及其应用的潜在危害性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岩 风化作用 中和 排放技术
原文传递
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制造过程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蔺增琪 郭烨 +3 位作者 李文仲 李兴杰 陈浩铭 贾信朝 《中国汽车》 2022年第7期24-26,52,共4页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整车制造企业纷纷采取相应行动,但目前关于制造过程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的系统性文章鲜见报道。文章详细阐述了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制造过程碳中和的方法和路径,其研究成果可供相关企业参考。结论表明: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整车制造企业纷纷采取相应行动,但目前关于制造过程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的系统性文章鲜见报道。文章详细阐述了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制造过程碳中和的方法和路径,其研究成果可供相关企业参考。结论表明: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需重点围绕低碳工艺设计、能源结构调整、碳排放数据智能管理、负碳技术引进等四大路径实现制造过程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车制造 中和 工艺设计 能源结构调整 排放数据智能管理 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