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舜江 李欣然 +5 位作者 李培强 刘杨华 陈辉华 唐外文 罗安 刘光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36-42,共7页
明确指出了负荷动特性的分类与综合在面向实用化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3个层次问题。以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分类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采用重心法原理确定各类负荷特性的聚类中心作为其等效实测响应样本;... 明确指出了负荷动特性的分类与综合在面向实用化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3个层次问题。以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分类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采用重心法原理确定各类负荷特性的聚类中心作为其等效实测响应样本;通过对各个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相应类的综合模型参数;运用判别分析法确定新实测样本的所属负荷特性类别并形成修正后的新的聚类中心等效样本;对加入新样本后的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相应类的修正综合模型参数。以某一变电站采集的负荷特性数据为例,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简便、准确、有效。总结了考虑负荷时变性的总体测辨法建立某一综合负荷点的模型的大体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负荷建模 负荷特性综合 重心法 判别分析法 实测响应空间
下载PDF
分布式风力发电对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捷 肖园园 +1 位作者 李欣然 张元胜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4-30,共7页
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并网运行,改变了所接入配电网的负荷构成和特性.随着风电渗透率的逐渐增加,这种影响将日益明显.以数字仿真实验为基本手段,利用Matlab/Simpowersystem工具平台搭建IEEE-14节点配电网络,分析研究分布式风力发电的不... 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并网运行,改变了所接入配电网的负荷构成和特性.随着风电渗透率的逐渐增加,这种影响将日益明显.以数字仿真实验为基本手段,利用Matlab/Simpowersystem工具平台搭建IEEE-14节点配电网络,分析研究分布式风力发电的不同接入容量和并网位置对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构建"特征差异度"评价指标以定量评估其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综合负荷特性 定量分析 特征差异度
下载PDF
负荷动特性综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舜江 李欣然 +2 位作者 刘杨华 陈辉华 唐外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9-43,共5页
针对如何建立同类负荷动特性的综合模型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重心法确定同一类负荷特性的聚类中心,再通过对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的模型参数作为该类负荷特性的综合模型... 针对如何建立同类负荷动特性的综合模型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重心法确定同一类负荷特性的聚类中心,再通过对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的模型参数作为该类负荷特性的综合模型参数.通过对某一变电站现场采集的负荷特性数据进行综合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而且其实现比综合辨识建模以及参数加权平均综合建模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量测 负荷建模 负荷特性综合 综合方法 参数分散性
下载PDF
基于判别分析的负荷动特性综合方法
4
作者 李欣然 林舜江 +1 位作者 陈辉华 唐外文 《湖南电力》 2006年第B08期1-5,15,共6页
负荷动特性的分类与综合是解决负荷建模中时变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分类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首先求得每类负荷特性中所有样本的重心作为相应类的聚类中心;再通过对各个聚类中... 负荷动特性的分类与综合是解决负荷建模中时变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分类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首先求得每类负荷特性中所有样本的重心作为相应类的聚类中心;再通过对各个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相应类的综合模型参数;然后运用判别分析法确定新实测样本的所属负荷特性类别并形成修正后的新的聚类中心等效样本;最后对加入新样本后的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相应类的修正综合模型参数。通过对某一变电站采集的动态负荷特性数据的综合实践,验证了此方法的简便、准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负荷建模 负荷特性综合 判别分析法
下载PDF
综合负荷特性的数理统计判别
5
作者 王燕 《普洱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9-21,共3页
对于负荷模型实现实用化和有效性而言,对电力系统变电站进行综合用电负荷的判别分析具有着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新增的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用电负荷越来越高,用电负荷的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 对于负荷模型实现实用化和有效性而言,对电力系统变电站进行综合用电负荷的判别分析具有着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新增的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用电负荷越来越高,用电负荷的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性和输电的质量,必须对变电站的综合负荷特性进行数理统计和判别归类分析,从而通过电网的仿真系统实现电网的动态调整。针对不断新增和用户改变的变电站的负荷特征数据,提出了基于数理统计的变电站综合负荷特性的判别方法,采用基于马氏距离的判别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负荷特性 数理统计 判别的方法
下载PDF
论电力负荷特性指数 被引量:8
6
作者 贺文武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8-71,共4页
基于现存指标体系的局限,提出构造负荷特性指数,完善电力负荷特性的统计度量,并具体讨论了负荷特性互补指数与负荷特性综合评价指数构造问题,前者旨在对联网相关地区负荷特性的互补性作一个科学度量,后者旨在以一个综合指数对负荷特性... 基于现存指标体系的局限,提出构造负荷特性指数,完善电力负荷特性的统计度量,并具体讨论了负荷特性互补指数与负荷特性综合评价指数构造问题,前者旨在对联网相关地区负荷特性的互补性作一个科学度量,后者旨在以一个综合指数对负荷特性作一个整体上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特性 负荷特性互补指数 斜率关联度 负荷特性综合评价指数 功效系数
下载PDF
分布式风力发电对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李春宾 《科技风》 2018年第10期146-146,共1页
在国家对能源重视程度日趋提高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了新能源,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形式,开发风能并利用风能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风能不仅能够节约非可再生能源,同时也能够促进低碳环保经济... 在国家对能源重视程度日趋提高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了新能源,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形式,开发风能并利用风能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风能不仅能够节约非可再生能源,同时也能够促进低碳环保经济发展,为此,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新能源。本文就重点分析了分布式风力发电对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 风力发电 综合负荷特性 影响
下载PDF
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负荷模型结构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欣然 张广东 +2 位作者 朱湘有 胡宗耀 胡航帆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1-75,95,共6页
随着电气化铁路在现代铁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牵引负荷在电力负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对电网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当前对牵引变电站综合负荷特性的研究比较薄弱。在系统分析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及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 随着电气化铁路在现代铁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牵引负荷在电力负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对电网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当前对牵引变电站综合负荷特性的研究比较薄弱。在系统分析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及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实际负荷构成特性的"感应电动机并联牵引电机和恒阻抗"的机理负荷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使用方便。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测量数据的总体测辨建模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描述能力,可以作为研究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实用负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牵引负荷 综合负荷特性 总体测辨建模
下载PDF
感应电动机负荷的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40
9
作者 赵兵 汤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7,共7页
正确认识电力系统动态负荷的物理机理特性是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特性进行准确建模的关键。该文首先通过对电力系统负荷中主要动态负荷元件——感应电动机的机理特性的深入分析和仿真计算,指出能描述感应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的性能指标和... 正确认识电力系统动态负荷的物理机理特性是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特性进行准确建模的关键。该文首先通过对电力系统负荷中主要动态负荷元件——感应电动机的机理特性的深入分析和仿真计算,指出能描述感应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的性能指标和参数。然后基于感应电动机的特征值分析,定义电动机机械特征模式的衰减率,提出一种根据转子绕组特征模式阻尼比和机械特征模式衰减率比较不同电动机负荷稳定性能的有效方法。这些结论的提出对准确把握电力系统所有负荷的整体动态特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负荷建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负荷 物理机理 负荷建模 综合负荷特性
下载PDF
差分方程负荷模型参数分散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红斌 汤涌 李柏青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5,共5页
大量现场实测负荷数据和动模数据的辨识结果表明:同一负荷成分在不同扰动情况下的负荷特性数据辨识结果不稳定,有时甚至相差十几倍到百倍,也就是说,模型参数存在较大的分散性。文中对差分方程负荷模型参数的分散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大量现场实测负荷数据和动模数据的辨识结果表明:同一负荷成分在不同扰动情况下的负荷特性数据辨识结果不稳定,有时甚至相差十几倍到百倍,也就是说,模型参数存在较大的分散性。文中对差分方程负荷模型参数的分散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了导致模型参数分散的根本原因是:模型结构选择不正确,不真实以及负荷噪声的存在,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负荷模型参数分散性问题的方法——负荷特性综合方法,并通过动模实验的建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负荷模型 差分方程 负荷特性综合
下载PDF
动静态负荷模型在电网暂态稳定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红斌 李黎 贺仁睦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53,共5页
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负荷动特性综合方法。结合广东电网的实测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负荷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和BPA静特性负荷模型分别应用于茂湛系统送出截面功率极限计算和广州水贝变电站事故仿真两个实际算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实测... 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负荷动特性综合方法。结合广东电网的实测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负荷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和BPA静特性负荷模型分别应用于茂湛系统送出截面功率极限计算和广州水贝变电站事故仿真两个实际算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实测的动特性负荷模型计算所得的短路电流值比采用静态负荷模型更接近实际录波电流值;在计算截面稳定极限时,动态和静态模型得到的机电暂态结果比较吻合,且基于实测的动特性负荷模型计算出的功率极限稍大,极限切除时间略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负荷模型 动态负荷模型 负荷特性综合 动态仿真 暂态稳定极限
下载PDF
电网实测负荷建模在德阳五里堆的应用
12
作者 杨坤 李辛奇 +2 位作者 唐永红 赖小强 蒲维 《四川电力技术》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由于电力负荷具有的时变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负荷模型建模成为电力系统几个最困难的研究领域之一,四川电网在2009年开展了负荷建模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介绍了德阳五里堆站动态负荷建模平台,应用该平台的测量数据对德阳站进行... 由于电力负荷具有的时变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负荷模型建模成为电力系统几个最困难的研究领域之一,四川电网在2009年开展了负荷建模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介绍了德阳五里堆站动态负荷建模平台,应用该平台的测量数据对德阳站进行综合负荷模型辨识,所辨识的实测参数与常规参数进行对比,说明实测负荷模型的精度比典型负荷模型的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建模平台 多曲线拟合 综合负荷特性
下载PDF
考虑多能源综合优化配置的电力系统协调调度安排
13
作者 陈慧 温小慧 +3 位作者 刘济源 刘远超 陈豪威 刘诗涵 《城市周刊》 2019年第25期48-48,共1页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战略目标的提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逐渐改善了全国的电网能源结构,进一步缓解了煤炭资源消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压力。由于大量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侧的接入,使本就庞大的大电网综合性负荷变得更加复杂,而分布式电...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战略目标的提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逐渐改善了全国的电网能源结构,进一步缓解了煤炭资源消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压力。由于大量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侧的接入,使本就庞大的大电网综合性负荷变得更加复杂,而分布式电源本身逐渐成为整个电网负荷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考虑多能源综合优化配置的电力系统协调调度安排,将有效解决抑制其对主网安全运行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国家能源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综合负荷特性 多能源互补
下载PDF
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与电压调整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太旭 韦德友 刘大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01S期25-25,86,共2页
简要介绍了电压不合格的危害以及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阐明了电力系统电压中枢点的调压方式和电压调整措施。
关键词 电压质量 危害 系统综合负荷电压静态特性曲线 电压中枢点 调压方式 调压措施
下载PDF
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与电压调整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庆宝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10S期69-69,共1页
简要介绍了电压不合格的危害以及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阐明了电力系统电压中枢点的调压方式和电压调整措施。
关键词 电压质量 电压不合格的危害 系统综合负荷电压静态特性曲线 电压中枢点的调压方式 调压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