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梭负蝗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研究
1
作者 李文博 HAIDER BASHIR NAWAZ +4 位作者 王自杰 唐佳威 杨爽 陈欢欢 田睿林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目的】明确纺梭负蝗(Atractomorpha burri)种群的耐寒能力。【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云南省曲靖市纺梭负蝗各虫态过冷却能力和低温条件下低龄和老龄若虫的存活率。【结果】不同虫态纺梭负蝗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显著(P&l... 【目的】明确纺梭负蝗(Atractomorpha burri)种群的耐寒能力。【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云南省曲靖市纺梭负蝗各虫态过冷却能力和低温条件下低龄和老龄若虫的存活率。【结果】不同虫态纺梭负蝗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显著(P<0.05),卵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16、-8.13℃;3龄若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8.35、-5.20℃。雄性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0.26、-7.18℃,低于雌性成虫的-9.00、-7.00℃。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在同一虫态不同个体中的变异符合正态分布。3龄若虫和5龄若虫在低温条件下达到50%以上死亡率的温度分别为-7.00、-9.00℃。【结论】纺梭负蝗卵期的耐寒性最强,5龄若虫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雄性成虫抗寒能力强于雌性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梭负蝗 过冷却能力 低温 存活率
下载PDF
温度对短额负蝗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博 陈欢欢 +4 位作者 夏烨 吴雪 田鑫月 李新畅 史树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3-620,共8页
为探究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大豆叶片为食物,在恒温16,20,24,28和32℃,相对湿度70%,光周期16L∶8D条件下,系统饲养观测短额负蝗(广东广州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等,根... 为探究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大豆叶片为食物,在恒温16,20,24,28和32℃,相对湿度70%,光周期16L∶8D条件下,系统饲养观测短额负蝗(广东广州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等,根据逻辑斯蒂模型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推算其种群生长发育适宜温区和最适温度,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其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广州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4℃下若虫期存活率最高,为64.01%,其种群生长发育较适宜温区为16.14~35.02℃,最适温度为25.58℃。在试验温度下,短额负蝗种群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8℃时最高,为62.00粒·雌虫^(-1);20℃时最低,为40.00粒·雌虫-1,16℃时不能完成个体发育。24℃最接近其种群世代最适环境温度,其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及种群趋势指数(I)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环境温度 发育历期 繁殖力 生命表
下载PDF
温度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3
作者 李维宇 唐佳威 +2 位作者 田径 张萌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5-392,共8页
为预测及综合防治豆科植物的害虫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人工气候箱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大豆豆叶为寄主进行饲养,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的各... 为预测及综合防治豆科植物的害虫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人工气候箱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大豆豆叶为寄主进行饲养,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长额负蝗无法完成世代发育。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卵、若虫和全世代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成虫寿命为先升高再降低,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采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长额负蝗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和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1、14.50、18.98、15.17℃,有效积温分别为464.91、453.43、148.41和1078.41 d·℃。长额负蝗成虫产卵量在24℃时最高,为80.37粒/雌,20℃最低,为26.47粒/雌,在20~32℃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1,24℃时I值最大,为11.31。温度对长额负蝗存活率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长额负蝗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负蝗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长额负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文博 田鑫月 +4 位作者 唐佳威 李悦铭 陈欢欢 李正田 李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8-32,共5页
为探讨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云南曲靖种群卵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在恒温16℃、19℃、22℃、25℃和28℃,相对湿度75%,光周期16L:8D试验条件下,观测长额负蝗成虫交尾取食油菜叶后所产卵块的孵化率、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计算... 为探讨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云南曲靖种群卵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在恒温16℃、19℃、22℃、25℃和28℃,相对湿度75%,光周期16L:8D试验条件下,观测长额负蝗成虫交尾取食油菜叶后所产卵块的孵化率、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计算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卵的发育历期随着试验温度升高而缩短.25℃时孵化率最高,为95.47%.根据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分别为11.69℃、406.91 d·℃和11.44℃、391.16 d·℃,并建立长额负蝗卵的有效积温预测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负蝗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山西省六个负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卢芙萍 李翠兰 +2 位作者 段毅豪 郭亚平 马恩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74-2581,共8页
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奇异负蝗(Atractomorpha peregrtna)各3个自然种群10种酶(AAT,CK,G3PD,HEX,IDH,LDH,MDH,ME,PG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负蝗在某些基因座上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如Aat-1-b... 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奇异负蝗(Atractomorpha peregrtna)各3个自然种群10种酶(AAT,CK,G3PD,HEX,IDH,LDH,MDH,ME,PG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负蝗在某些基因座上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如Aat-1-b、Aat-2-b、G3pd-a、Ck-1-b和Ldh-b;除个别基因座在部分种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两种负蝗的大多数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此外,奇异负蝗Me-c(0.318~0.740)、短额负蝗Hex-1-a(0.800~1.000)及Ldh-b(0.487~0.750)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表明Me和Hex、Ldh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短额负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9~2.3、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56.3%~68.8%、平均观察杂合度(H.)为0.072~0.096;而奇异负蝗的相应值依次为A=1.7~2.2,P=43.8~56.3%,H.=0.070~0.107.从A、P和H.3个参数可知,短额负蝗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奇异负蝗.6个负蝗种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均明显低于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值,表明6个负蝗种群均出现了杂合体缺乏现象.短额负蝗3种群I值为0.971~0.996,奇异负蝗3种群I值为0.982~0.995,短额负蝗与奇异负蝗I值为0.379~0.451,表明种内遗传相似度明显高于种间,从种间I值可知奇异负蝗和短额负蝗属于近缘种.根据Roger's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两种负蝗可分为两支,且两种负蝗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均存在明显的相关趋势.两种负蝗的平均FST值都不显著偏离0值(奇异负蝗FST=0.087,p>0.05,短额负蝗FST=0.045,p>0.05),表明该两种负蝗种群间的分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负蝗 短额负蝗 种群 遗传多样性 等位酶
下载PDF
贵州2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谢爱林 徐萍莉 +1 位作者 潘智遥 姚世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9-41,共3页
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 .Bol.和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BietXia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 :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8+XO =19,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19t ,NF =19,都属“4... 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 .Bol.和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BietXia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 :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8+XO =19,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19t ,NF =19,都属“4B”核型 ,按相对长度 ,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 ,M 2组 ,都具有着丝粒C带。云南负蝗后期Ⅰ染色体组绝对长度总和 (4 9 91± 0 37μm)比短额负蝗的 (4 2 5 0± 0 34 μm)长 ;但结构异染色质总量 (2 8 38± 0 2 2 % )却比短额负蝗的 (38 96± 0 16 % )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云南负蝗 核型 C-带 染色体
下载PDF
2种负蝗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徐萍莉 谢爱林 谷晓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6-38,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 (PAGE)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短额负蝗与柳枝负蝗的酯酶 (EST)同工酶 ,结果表明 ,短额负蝗EST酶谱可分为 6个区带 ,推测受 6个基因位点控制 ;柳枝负蝗EST酶谱可分为 5个区带 ,推测受 5个基因位点控制 ,除了控制...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 (PAGE)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短额负蝗与柳枝负蝗的酯酶 (EST)同工酶 ,结果表明 ,短额负蝗EST酶谱可分为 6个区带 ,推测受 6个基因位点控制 ;柳枝负蝗EST酶谱可分为 5个区带 ,推测受 5个基因位点控制 ,除了控制ESTⅠ同工酶的基因位点在柳枝负蝗中不存在以外 ,其它控制此 2种负蝗EST同工酶的基因位点相同。因此可推断两者的亲缘关系较接近 ,极有可能为近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柳枝负蝗 酯酶同工酶 PAGE
下载PDF
短额负蝗的营养成分与利用评价 被引量:26
8
作者 韩凤英 阎海芳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59,共3页
本文分析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的营养成分 ,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总糖、粗脂肪、脂肪酸及维生素B1,B2 ,C和E。此种昆虫粗蛋白含量为 2 2 4 5 %~ 32 5 9% ,粗脂肪含量为 2 87%~4 91 % ,总糖为 0 0 95 %。... 本文分析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的营养成分 ,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总糖、粗脂肪、脂肪酸及维生素B1,B2 ,C和E。此种昆虫粗蛋白含量为 2 2 4 5 %~ 32 5 9% ,粗脂肪含量为 2 87%~4 91 % ,总糖为 0 0 95 %。在分析其营养价值的基础上 ,进行了开发利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营养成分 昆虫食品 开发利用 评价
下载PDF
短额负蝗线粒体基因组及其lrRNA和srRNA二级结构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丁方美 师红雯 黄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0-588,共9页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短额负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短额负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558bp,A+T含量为74.3%,37个基因位置与飞蝗的一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1处64bp,间隔长度从1~16bp不等;有15对基因间存...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短额负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短额负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558bp,A+T含量为74.3%,37个基因位置与飞蝗的一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1处64bp,间隔长度从1~16bp不等;有15对基因间存在51bp重叠,重叠碱基数在1~8bp之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找到6种可能的起始密码子,有12个基因在基因3'端能找到完全的TAA或TAG终止密码子,只有ND5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A。除tRNASer(AGN)外,其余21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ASer(AGN)的DHU臂缺失,在相应的位置上只形成一个环。预测的lrRNA二级结构总共有6个结构域(结构域Ⅲ缺失),49个茎环结构。预测的srRNA的二级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33个茎环结构。A+T丰富区中存在一个被认为与复制及转录起始有关的Ploy(T)(T-stretch)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rRNA二级结构 短额负蝗 锥头 直翅目
下载PDF
短额负蝗为害烟草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锋 花保祯 +3 位作者 孙建军 杨从军 雷耀先 赵淑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5-17,共3页
采用大田笼罩接虫法研究短额负蝗为害烟草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烟株上虫量越大,中上等烟叶下降比率和经济损失越大。单株虫量1、2、4头造成的中上等烟叶下降比例分别是6.07%、26.29%、39.72%,经济损失率分别为14... 采用大田笼罩接虫法研究短额负蝗为害烟草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烟株上虫量越大,中上等烟叶下降比率和经济损失越大。单株虫量1、2、4头造成的中上等烟叶下降比例分别是6.07%、26.29%、39.72%,经济损失率分别为14.17%、31.85%、48.01%;底叶、下二棚叶、腰叶、上二棚叶、顶叶受害指数分别是1.39、13.54、18.06、25.00、14.82。计算出了经济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烟草 经济阈值 防治指标
下载PDF
黄脸油葫芦与短额负蝗马氏管组织结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静 何慧 奚耕思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4-716,F0002,共4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直翅目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的两个物种——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的马氏管进行了观察,发现两者在着生位置、方式和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着生位置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直翅目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的两个物种——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的马氏管进行了观察,发现两者在着生位置、方式和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着生位置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着生在后肠前端与后肠后端的交界处,短额负蝗的马氏管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着生方式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是通过一根无色透明的公共管与肠道相通的,而短额负蝗的马氏管分为12丛,每一丛直接与肠道相连。细胞结构上,黄脸油葫芦的管壁由8个细胞构成,且集中在管的中央,与管壁有空隙;而短额负蝗的管壁由3~4个细胞组成,分散在管壁外围,有马氏管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脸油葫芦 短额负蝗 马氏管 石蜡切片 马氏管凸
下载PDF
短额负蝗与中华蚱蜢精子比较(直翅目:蝗总科) 被引量:5
12
作者 奚耕思 郑哲民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5年第2期94-98,共5页
短额负蝗与中华蚱蜢精子比较(直翅目:蝗总科)奚耕思,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71006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与中华蚱蜢Acridacinerea为中国两种常见的蝗虫。... 短额负蝗与中华蚱蜢精子比较(直翅目:蝗总科)奚耕思,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71006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与中华蚱蜢Acridacinerea为中国两种常见的蝗虫。由于头顶细纵沟,后足股节外侧花纹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总科 短额负蝗 中华蚱蜢 精子
下载PDF
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及卵母细胞凋亡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淑敏 唐超智 奚耕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86,共4页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特征.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质内分裂增殖,卵母细胞的胞质不均匀,出现许多空泡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卵子发生 卵母细胞 滤泡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贵州7种负蝗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世鸿 谢爱林 吴昌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4-7,共4页
该研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 orpha sinens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纺梭负蝗(A.burri)和云南负蝗(A.yun-nanensis)等7种负蝗... 该研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 orpha sinens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纺梭负蝗(A.burri)和云南负蝗(A.yun-nanensis)等7种负蝗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云南负蝗同纺梭负蝗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788 8),亲缘关系最近;柳枝负蝗同短额负蝗的核型近似近系数最小(0.423 3),亲缘关系最远。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蝗 核型似近系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涝渍菜田短额负蝗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福莲 侯茂林 +1 位作者 王香萍 李传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3-575,共3页
研究了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涝渍菜田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和种内干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可拟合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为Sm=0.033 6/(1+0.005 4N),星豹蛛为Sp=0.287 6/(1+0.025 3N);三... 研究了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涝渍菜田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和种内干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可拟合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为Sm=0.033 6/(1+0.005 4N),星豹蛛为Sp=0.287 6/(1+0.025 3N);三突花蛛和星豹蛛种内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m=0.026 2·P-0.2791,Ep=0.407 2·P-1.1527;分摊竞争强度I分别为Im=0.504 7logP+0.018 8,Ip=0.884 8logP+0.03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作用 三突花蛛 星豹蛛 短额负蝗 涝渍菜田
下载PDF
短额负蝗配子发生过程中蓖麻凝集素受体的分布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淑敏 奚耕思 唐超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7-303,共7页
利用凝集素细胞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配子发生过程中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tininⅠ,RCA-Ⅰ)受体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旨在认识昆虫配子发生过程中β-半乳糖复合物的分布规律及意义。结果表明:... 利用凝集素细胞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配子发生过程中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tininⅠ,RCA-Ⅰ)受体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旨在认识昆虫配子发生过程中β-半乳糖复合物的分布规律及意义。结果表明:在短额负蝗精子发生过程中,RCA-Ⅰ在各期生精细胞膜上均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变形期及成熟期精子头部为中强度阳性反应。卵子发生中,各阶段卵母细胞均为阳性反应,在卵母细胞生长期阳性反应达峰值,随着卵黄颗粒的逐渐形成,阳性反应逐渐减弱,成熟卵子中卵黄膜上重新出现中强度阳性反应。结果提示短额负蝗配子发生过程中β-半乳糖复合物的高度表达和修饰变化与其配子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精子发生 卵子发生 糖复合物 蓖麻凝集素
下载PDF
短额负蝗与中华蚱蜢胃盲囊形态结构的比较(直翅目:蝗总科)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晓明 何慧 奚耕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1-194,203,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与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的胃盲囊形态结构,为深入探讨这2个科昆虫的亲缘关系及验证其进化地位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对2种蝗虫进行解剖,测量其消化道及胃盲囊各部位长度,用石... 【目的】观察并比较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与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的胃盲囊形态结构,为深入探讨这2个科昆虫的亲缘关系及验证其进化地位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对2种蝗虫进行解剖,测量其消化道及胃盲囊各部位长度,用石蜡切片法制作胃盲囊组织切片,比较2种蝗虫胃盲囊的组织结构。【结果】短额负蝗和中华蚱蜢均有6个胃盲囊,但短额负蝗的胃盲囊内壁上突出的纵形嵴较发达,上皮层的消化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紧密,胃盲囊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为36.84%;而中华蚱蜢的纵形嵴突出程度相对较轻,消化细胞排列较为疏松,胃盲囊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为24.82%。【结论】短额负蝗的胃盲囊比中华蚱蜢的发达,说明短额负蝗比中华蚱蜢的进化地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中华蚱蜢 胃盲囊 形态结构
下载PDF
7种负蝗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爱林 徐萍莉 姚世鸿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6期527-530,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PAGE)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 orpha sinens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和纺梭负蝗A.burri的酯酶(EST)同...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PAGE)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 orpha sinens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和纺梭负蝗A.burri的酯酶(EST)同工酶。结果表明,7种负蝗共显出24条酶带,依各酶带迁移距离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6个泳动区。7种负蝗各有其酶谱特征,种间的酶谱差异明显,彼此易于区分。同时,7种负蝗都同时在ESTⅤ和ESTⅥ区各自出现了1条活性很强的酶带,推测可能是负蝗属的特征带。聚类结果显示,云南负蝗与纺梭负蝗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令箭负蝗的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蝗 酯酶同工酶 分类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贵州7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世鸿 谢爱林 徐萍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7-21,共5页
报道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奇异负蝗(A.peregr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和长额负蝗(A.lata)等7种负蝗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7种负蝗的染色体... 报道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奇异负蝗(A.peregr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和长额负蝗(A.lata)等7种负蝗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7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xo=19,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19t,NF=19,最长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两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一定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短额负蝗的(42 12%)最多,长额负蝗的(18 23%)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核型 C带 染色体 负蝗
下载PDF
短额负蝗的性选择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月侠 吕艳 赛道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128-130,共3页
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性比、触角、附肢和雌雄相聚时的距离对短额负蝗的性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而生境类型则对集群求偶活动有影响.
关键词 短额负蝗 性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