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沉淀法负载亚铜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除煤油中硫醇的研究
1
作者 明媚 陈煦 刘洁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44-48,共5页
使用超声波技术,以葡萄糖和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助剂,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将铜盐和铝盐混合溶液经水合肼还原后,制备出负载亚铜吸附剂20种,分别探讨了其对煤油中硫醇的吸附脱除性能,优选出制备负载亚铜吸附剂的理想实验条件.... 使用超声波技术,以葡萄糖和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助剂,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将铜盐和铝盐混合溶液经水合肼还原后,制备出负载亚铜吸附剂20种,分别探讨了其对煤油中硫醇的吸附脱除性能,优选出制备负载亚铜吸附剂的理想实验条件.并对负载亚铜吸附剂进行了SEM、XPS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煤油中硫醇的脱除率可达99.3800/,吸附动力学研究证明此吸附剂对硫醇的脱除可用二级吸附速率方程来描述,表观活化能Ea=-43.99 kJ/mol,吸附速度快,且以物理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负载亚铜吸附剂 硫醇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As(Ⅴ)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冰冰 李嫚 +2 位作者 徐红波 王舰 何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6-662,共7页
研究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As(Ⅴ)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凹凸棒土热改性温度、粒度、铁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As(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改性温度为600℃的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吸附As(Ⅴ)效果比200℃和400℃都好,其对As... 研究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As(Ⅴ)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凹凸棒土热改性温度、粒度、铁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As(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改性温度为600℃的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吸附As(Ⅴ)效果比200℃和400℃都好,其对As(Ⅴ)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当pH值6.0时,600℃热改性200—400目的凹凸棒土负载0.5 mol·L-1Fe(NO3)3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为1.1669 mg·g-1,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具有处理含As(Ⅴ)废水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 凹凸棒土 负载铁盐吸附剂 吸附性能
下载PDF
负载型吸附剂用于柴油吸附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小军 张晓昕 宗保宁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2-55,共4页
考察了改变吸附压力、温度、空速、剂油比、氢气流量等条件对吸附脱硫效果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负载型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和载体种类、负载活性组分的种类、含量及分散均匀度相关,载体对硫化物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关键词 柴油 硫化物 吸附脱硫 负载吸附剂
下载PDF
负载型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守桂 朱庆书 +2 位作者 陈玲 纪小婷 韩瑞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9年第11期144-144,182,共2页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控制CO2排放最有效的技术,其中CO2捕集是关键步骤,吸附分离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取代传统胺吸收法捕集CO2的分离方法。综述了CO2捕集方法,重点讨论了近年来负载型CO2化学吸附剂的种类和特点,提出了...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控制CO2排放最有效的技术,其中CO2捕集是关键步骤,吸附分离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取代传统胺吸收法捕集CO2的分离方法。综述了CO2捕集方法,重点讨论了近年来负载型CO2化学吸附剂的种类和特点,提出了CO2固体吸附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集 吸附分离 负载吸附剂
下载PDF
HQS螯合负载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分离富集痕量金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中兰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47-249,共3页
8 羟基喹啉 5磺酸 (HQS)螯合负载泡沫塑料制备容易 ,可用于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 .与相应的离子交换树脂相比 ,该负载泡塑具有交换速率快 ,易洗脱等特点 .本文提出采用HQS螯合负载泡塑富集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天然水中痕量Pb ,Cd ,Cu ,Ni... 8 羟基喹啉 5磺酸 (HQS)螯合负载泡沫塑料制备容易 ,可用于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 .与相应的离子交换树脂相比 ,该负载泡塑具有交换速率快 ,易洗脱等特点 .本文提出采用HQS螯合负载泡塑富集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天然水中痕量Pb ,Cd ,Cu ,Ni等元素的分析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 富集分离 8-羟基喹啉-5磺酸 聚氨酯泡沫塑料 痕量金属离子 螯合剂负载吸附剂 HQS
下载PDF
负载型纳米铁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As(Ⅲ)的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慧杰 贾永锋 +1 位作者 吴星 王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44-1648,共5页
以活性炭为载体,利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一种负载型纳米铁吸附剂,载入量(Fe/炭)为82.0 mg/g.纳米铁在活性炭孔内呈针状,其直径为30-500 nm,长度为1 000-3 000 nm.该吸附剂在pH 6.5,(25±2)℃,As(Ⅲ)初始浓度为2 mg/L,吸附剂... 以活性炭为载体,利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一种负载型纳米铁吸附剂,载入量(Fe/炭)为82.0 mg/g.纳米铁在活性炭孔内呈针状,其直径为30-500 nm,长度为1 000-3 000 nm.该吸附剂在pH 6.5,(25±2)℃,As(Ⅲ)初始浓度为2 mg/L,吸附剂用量为1.0 g/L时,As(Ⅲ)的去除率为99.86%,吸附剂的砷吸附容量为1.997 mg/g;吸附速率在前12 h较快,可达94.3%,72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中As(Ⅲ)部分被吸附剂氧化.PO43-、SiO32-对As(Ⅲ)的去除抑制较大,而SO42-、CO32-、C2O42-等离子对砷的去除影响较小.吸附平衡后的吸附剂可以用0.1 mol/L NaOH溶液洗脱再生,再生效率较高.室内实验数据表明,该吸附剂在饮用水除砷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负载吸附剂 As(Ⅲ) 吸附 饮用水
原文传递
分子筛负载型吸附剂对典型VOCs的吸附行为特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梁欣欣 卜龙利 +2 位作者 刘嘉栋 虎雪姣 孟海龙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2-3160,共9页
以浸渍法制备的分子筛负载铜锰铈(Cu-Mn-Ce/ZSM)为吸附剂,以甲苯、乙酸乙酯和丙酮作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典型代表,考察了单组分和混合组分VOCs在吸附剂固定床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Cu-Mn-Ce/ZSM吸附单组分VOCs时,甲苯的吸附穿透时... 以浸渍法制备的分子筛负载铜锰铈(Cu-Mn-Ce/ZSM)为吸附剂,以甲苯、乙酸乙酯和丙酮作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典型代表,考察了单组分和混合组分VOCs在吸附剂固定床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Cu-Mn-Ce/ZSM吸附单组分VOCs时,甲苯的吸附穿透时间与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10 min和32.47 mg/g,乙酸乙酯为150 min和52.29 mg/g,丙酮为210 min和86.40 mg/g,可见Cu-Mn-Ce/ZSM对单组分VOCs的吸附能力大小为:丙酮>乙酸乙酯>甲苯。Cu-Mn-Ce/ZSM吸附混合组分VOCs时,在甲苯与乙酸乙酯的穿透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驼峰",吸附穿透过程中存在共吸附和竞争吸附行为,甲苯的吸附穿透时间与饱和吸附量降至50 min、10.42 mg/g,乙酸乙酯为95 min、15.12 mg/g,丙酮为105 min、44.37 mg/g。通过Yoon-Nelson模型对单组分VOCs吸附穿透曲线的拟合,表明吸附模型参数可以准确地预测吸附质在固定床上的穿透行为。速率参数k'值计算表明,不同VOCs在固定床上的吸附速率大小为丙酮<乙酸乙酯<甲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负载吸附剂 VOCS 穿透曲线 Yoon-Nelson模型
原文传递
金属氧化物在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
8
作者 高鹏 马新灵 +2 位作者 毛金波 陈伟 石金明 《华中电力》 2005年第5期1-4,38,共5页
着重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在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应用及其脱硫机理,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分析,比较了各种金属氧化物脱硫的优缺点,阐述了金属氧化物脱硫从单一到复合,从简单负载到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且联合脱硫脱硝的发展趋势,表... 着重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在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应用及其脱硫机理,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分析,比较了各种金属氧化物脱硫的优缺点,阐述了金属氧化物脱硫从单一到复合,从简单负载到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且联合脱硫脱硝的发展趋势,表明了该方法发展前景无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烟气脱硫 负载吸附剂 催化氧化 纳米技术
下载PDF
Ru surface density effect on ammonia synthesis activity and hydrogen poisoning of ceria-supported Ru catalysts 被引量:1
9
作者 Bingyu Lin Yuyuan Wu +5 位作者 Biyun Fang Chunyan Li Jun Ni Xiuyun Wang Jianxin Lin Lilong 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712-1723,共12页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metal surface density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is critical for designing high-activity metal-based catalysts.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ceria(CeCO_(2))-supported Ru catalysts(Ru/CeCO_(2))were p...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metal surface density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is critical for designing high-activity metal-based catalysts.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ceria(CeCO_(2))-supported Ru catalysts(Ru/CeCO_(2))were prepar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u surface density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Ru/CeCO_(2) for ammonia synthesis.For the Ru/CeCO_(2) catalysts with Ru surface densities lower than 0.68 Ru nm^(-2),the Ru layers we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CeCO_(2),and electrons were transferred directly from the CeCO_(2) defect sites to the Ru species.In such cases,the adsorption of hydrogen species on the Ru sites in the vicinity of 0 atoms was high,leading to a high ammonia synthesis activity and strong hydrogen poisoning.In contrast,the preferential aggregation of Ru species into large particles on top of the Ru overlayer resulted in the coexistence of Ru clusters and particles,for catalysts with a Ru surface density higher than 1.4 Ru nm^(-2),for which Ru particl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irect electronic influence of CeCO_(2).Consequently,the Ru-Ceth interactions were weak,and hydrogen poisoning can be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Overall,electron transfer and hydrogen adsorption synergistically affected the synthesis of ammonia over Ru/CeCO_(2) catalysts,and catalyst samples with a Ru surface density lower than 0.31 Ru nm^(-2) or exactly 2.1 Ru nm^(-2) exhibited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for ammonia 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synthesis Ceria-supported Ru catalyst Ru surface density Hydrogen adsorption Hydrogen poiso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