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两汉的“贤人失志之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生龙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3期98-104,57,共8页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春秋之后,周道(?)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他所说的“贤人失志之赋”,主要指战国时文人贤士如屈原、荀卿等在政治上失意后抒情言志的辞赋作品。实际上,就“贤...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春秋之后,周道(?)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他所说的“贤人失志之赋”,主要指战国时文人贤士如屈原、荀卿等在政治上失意后抒情言志的辞赋作品。实际上,就“贤人失志”而论,它是长期封建社会中代代有之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汉代自然也不例外;就以辞赋这一体裁来抒情言志而论,汉代承战国遗风,也作者云蒸霞蔚。不过汉代的贤人失志之赋已不同于战国,战国时天下纷争,诸侯力政,文人贤士们各为其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人失志之赋 屈原 扬雄 齐物 贤士 张衡 《答客难》 武帝 答宾戏 贾谊
下载PDF
设论体与儒家思想:汉代贤人失志之赋的另一种体式
2
作者 苏瑞隆 刘奕阳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66-80,168,共16页
从汉代设论作品的内容,结合两汉社会变迁的史学背景,可以了解士人作出政治选择的原因,以及其自我志向与儒家思想的关联。两汉之际的设论作品,在内容上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士人对于当下政治环境的评论,第二部分则是个人志向的表... 从汉代设论作品的内容,结合两汉社会变迁的史学背景,可以了解士人作出政治选择的原因,以及其自我志向与儒家思想的关联。两汉之际的设论作品,在内容上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士人对于当下政治环境的评论,第二部分则是个人志向的表达。设论文的内容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笔下显现出了多样化,但是在"显隐观""俟命观""通变观"三个方面,则不约而同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展现出两汉士人修身立德、灵活处世的人生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问 设论 贤人失志 《文选》 儒家 汉赋 修身
原文传递
屈赋非扬雄所说“诗人之赋”辩
3
作者 曹大中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4期15-17,共3页
“默而好深沉之思”的西汉大辞赋家扬雄,未出仕时就作过《反离骚》、《广骚》、《畔牢愁》等不甚以屈赋为然的作品。汉成帝时,待诏承明之庭,曾接连上《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但作品的讽谏目的都没有实现。... “默而好深沉之思”的西汉大辞赋家扬雄,未出仕时就作过《反离骚》、《广骚》、《畔牢愁》等不甚以屈赋为然的作品。汉成帝时,待诏承明之庭,曾接连上《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但作品的讽谏目的都没有实现。至哀帝时,他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汉书·扬雄传》说:“雄以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宏侈巨衍,竟於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於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之赋 屈原赋 扬雄 屈赋 辞人之赋 杨雄 唐勒 刘歆 贤人失志之赋 辞赋家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赋源论新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小兰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79-93,共15页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关于赋之起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探析。指出:《诗赋略序》关注的重点是赋产生的文化动因,而不是赋的文体生成过程,《序》文所谈赋《诗》,有关于春秋战国之际赋...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关于赋之起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探析。指出:《诗赋略序》关注的重点是赋产生的文化动因,而不是赋的文体生成过程,《序》文所谈赋《诗》,有关于春秋战国之际赋《诗》制度,无关于《诗》之文体。《序》文认为,赋《诗》制度的消歇导致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贤人失志",这是赋产生的基本背景和原因。理解《诗赋略序》的观点,对于深化赋之起源问题的研究以及确立赋在"诗可以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 赋体 学《诗》之士 贤人失志
原文传递
《诗经·小弁》题旨新辩:兼正《三家诗遗说考》误说一则
5
作者 李金茗 《郑州师范教育》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分别从政治、家庭维度对《小弁》展开论说,毛诗学派的解读利用太子宜臼(咎)被周幽王废逐一事,综合了政治和家庭、君臣和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北宋至清代学者的普遍认可。《小弁》中超越家庭关系的政治性话语意蕴贯... 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分别从政治、家庭维度对《小弁》展开论说,毛诗学派的解读利用太子宜臼(咎)被周幽王废逐一事,综合了政治和家庭、君臣和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北宋至清代学者的普遍认可。《小弁》中超越家庭关系的政治性话语意蕴贯穿始终,传统的宜臼被父放逐说和闻一多的弃妇说等均忽略了这一现象。《毛诗序》将其视为刺诗自有道理,但其附诗于史的倾向使后世产生诸多争端。《小弁》抒发了君臣关系破裂后的贤人失志之悲,其内容当与父子无关,亦与宜臼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弁》 刺诗 贤人失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