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子滴线核^(17)F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4 位作者 贾会明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温培威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544-3552,共9页
质子滴线核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反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17)F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了深入探索^(17)F的反应机制,本课题组相继开展了^(17)F+^(12)C,89Y和^(208)Pb的弹性散... 质子滴线核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反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17)F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了深入探索^(17)F的反应机制,本课题组相继开展了^(17)F+^(12)C,89Y和^(208)Pb的弹性散射研究以及^(17)F+^(58)Ni的全反应道研究.目前的弹性散射研究表明,在大范围的靶区内,^(17)F的破裂连续态对弹性散射的耦合效应并不显著.对于破裂反应,在近垒能区只有^(17)F+^(58)Ni体系的细致研究.研究表明,去弹破裂是主要的^(16)O产生机制.而对于熔合反应,目前只有^(17)F+^(58)Ni和^(208)Pb两个体系的实验结果.^(17)F+^(58)Ni体系在垒下表现出明显的总熔合截面增强现象.理论计算表明,这种增强主要是由^(17)F连续态的耦合效应导致.而对于^(17)F+^(208)Pb,其总熔合激发函数与^(19)F+^(208)Pb基本相同.^(17)F+^(58)Ni和^(208)Pb体系熔合激发函数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线^(17)f 近库仑势垒能区 弹性散射 破裂反应 熔合反应
原文传递
稀土区质子滴线核^(142)Ho的β缓发质子衰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树威 李占奎 +8 位作者 谢元祥 王旭东 郭斌 冷长庚 于涌 王春芳 邢建萍 陈红艳 徐甫荣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通过重离子引起的核反应106Cd(40Ca,p3n)合成了新的β缓发质子先驱核142Ho,并且配合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用“p-γ”符合方法对它进行了首次鉴别.观测了142Ho的β缓发质子衰变,测定其半衰期为(0.4±0.1)s.利用统计模型拟合实验估计... 通过重离子引起的核反应106Cd(40Ca,p3n)合成了新的β缓发质子先驱核142Ho,并且配合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用“p-γ”符合方法对它进行了首次鉴别.观测了142Ho的β缓发质子衰变,测定其半衰期为(0.4±0.1)s.利用统计模型拟合实验估计的对质子女儿核141Tb中末态的相对分支比和缓发质子能谱,142Ho的基态自旋被指认为5,6或7.用Woods-Xason Strutinsky方法计算了142Ho的核位能面,其结果支持指认142Ho的基态自旋宇称为7-.作为副产品,还首次观测到了来自先驱核139Gd,140Tb,142Tb和143Dy的β缓发质子衰变产生的质子女儿核中的一些γ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2Ho 原子物理学 稀土元素 Β缓发质子衰变 质子线 质子女儿 基态自旋宇称 统计模型 位能面
原文传递
^(17)F和^(18)Ne与质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卢朝晖 吴和宇 +17 位作者 胡荣江 诸永泰 张保国 李祖玉 魏志勇 段利敏 王宏伟 肖志刚 王素芳 靳根明 郭忠言 肖国青 朱海东 柳永英 陈克良 陈陶 李湘庆 李智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4-599,共6页
采用逆运动学方法对放射性核束17F和18Ne与质子进行弹性散射实验 ,得到了实验测量微分截面 .用较准确描述放射性核素性质的CH89参数化的光学势为初始光学势 ,用扭曲波玻恩近似的理论计算程序DWUCK4和自动参数搜索程序ABOD对实验数据进... 采用逆运动学方法对放射性核束17F和18Ne与质子进行弹性散射实验 ,得到了实验测量微分截面 .用较准确描述放射性核素性质的CH89参数化的光学势为初始光学势 ,用扭曲波玻恩近似的理论计算程序DWUCK4和自动参数搜索程序ABOD对实验数据进行光学势参数理论拟合 ,得到了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光学势参数 .将得到的光学势参数进行分析 ,得到了17F和18Ne实势相互作用均方根半径分别为 3 2 3 9fm和 3 3 1 7f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f ^^18Ne 质子 角分布 放射性 弹性散射 光学势 17 氖18 质子 结构
原文传递
54MeV/u^8B+Si反应总截面的测量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全进 肖国青 +10 位作者 詹文龙 郭忠言 李加兴 王建松 王金川 王猛 宁振江 陈志强 王建峰 王武生 毛瑞士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能量为75MeV/u的^(12)C初级束轰击2mm厚的初级Be靶,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从弹核碎片中分离出54 MeV/u的质子滴线核束~8B,再注入到Si靶上,用透射法测量了~8B与Si的反应总截面σR.对于~8B,如果用正常的核物质密度分布代入Glauber模型中,计算... 能量为75MeV/u的^(12)C初级束轰击2mm厚的初级Be靶,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从弹核碎片中分离出54 MeV/u的质子滴线核束~8B,再注入到Si靶上,用透射法测量了~8B与Si的反应总截面σR.对于~8B,如果用正常的核物质密度分布代入Glauber模型中,计算得到的反应截面值比实验值小得多,而用扩展的质子密度分布代入该模型中进行计算,则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4MeV/u ^^8B SI 反应总截面 GLAUBER模型 质子线 透射法 截面测量 硅靶 放射性束流
下载PDF
四质子非束缚核^(18)Mg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金瑜 倪磊 +3 位作者 华辉 李智焕 牛晨阳 吴鸿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2024年第1期163-171,共9页
对滴线外原子核自发核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探寻滴线外的新核素,揭示非束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和衰变特性,进而探索原子核稳定性的极限、理解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条件下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将介绍我们对质子滴线外的新镁同位素... 对滴线外原子核自发核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探寻滴线外的新核素,揭示非束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和衰变特性,进而探索原子核稳定性的极限、理解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条件下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将介绍我们对质子滴线外的新镁同位素^(18)Mg的四质子衰变现象的实验研究。首先介绍实验使用的放射性束流线和探测器设置,给出了束流粒子与衰变产物的粒子鉴别结果。然后重点介绍了闪烁光纤探测阵列及其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该阵列在本次实验中的探测效率和位置分辨表现,模拟结果证明了该阵列对于提高不变质量谱分辨的必要性。最后利用不变质量法,由^(14)O+4p五体符合测量事件重建得到了^(18)Mg的衰变能谱。Gamow壳模型理论计算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谱耦合效应对于滴线外原子核的结构存在显著影响。实验测得的^(18)Mg的2_(1)^(+)态激发能比传统幻数核^(20)Mg更高,表明在极端丰质子的Mg同位素中可能出现了N=8的壳减弱或某些奇特的核结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质子衰变 ^^(18)Mg 不变质量法 N=8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