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SU(3)算法与简单应用
1
作者 胡宝越 吴宇晴 +2 位作者 滕威 胡静 张宇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8-372,共5页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简称IBM-2)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微观基础,是描述中重质量偶偶核结构的标准模型之一。对比早期建立在弱耦合U(5)基底的NPBOS算法,本文介绍基于弱耦合SU(3)基底求解IBM-2模型哈密顿量的新算法结构,通过举例典型...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简称IBM-2)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微观基础,是描述中重质量偶偶核结构的标准模型之一。对比早期建立在弱耦合U(5)基底的NPBOS算法,本文介绍基于弱耦合SU(3)基底求解IBM-2模型哈密顿量的新算法结构,通过举例典型相互作用项在SU(3)基底下矩阵元说明如何利用SU(3)群代数技术求解IBM-2哈密顿量,并应用该算法求解常Q形式哈密顿量来拟合过渡区核素^(152,154)Sm低激发实验数据,提供了一个展示SU(3)算法可靠性和利用IBM-2描述过渡区核素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SU(3)基底 常Q哈密顿量
原文传递
^(62-76)Zn核的低能谱和电磁跃迁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洪波 刘凤英 +2 位作者 李岩松 周光荣 张进富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6-181,共6页
采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了62—76  Zn核的低能正宇称态的能谱和电磁跃迁.应用一个简单的哈密顿量能够较好地描述它们的能谱和电四极跃迁.研究表明,62—76  Zn同位素核基本上属于U(5)到O(6)的过渡核.
关键词 ^62-76Zn核 原子核 低能谱 电磁跃迁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正宇称集体态 哈密顿量 过渡核 电四极跃迁
下载PDF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与壳模型配对近似
3
作者 傅冠健 赵玉民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1,共4页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和质子-中子配对是原子核结构中有趣的问题。本文指出,经验上由结合能提取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和壳模型计算得到的T=0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很接近;计算中奇奇核和偶偶核的结合能应该附加一个额外项,这个额外项...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和质子-中子配对是原子核结构中有趣的问题。本文指出,经验上由结合能提取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和壳模型计算得到的T=0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很接近;计算中奇奇核和偶偶核的结合能应该附加一个额外项,这个额外项由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给出。自旋平行的质子-中子配对(角动量为9,同位旋为0)在96Cd的01+、21+、41+、61+、121+、141+和161+态以及92Pd原子核的01+和21+态中重要,而传统的SD配对近似对于01+和21+态的描述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T=0质子-中子配对 配对近似
下载PDF
j-j耦合中核子-空穴和空穴-空穴相互作用
4
作者 沈洪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8期50-53,共4页
本文根据j—j耦合壳模型推导出核子—空穴系統及空穴—空穴系統的相互作用能的表示式,求得这些相互作用能可以用核子—核子系統的相互作用能来表示.
关键词 表示式 关系式 相互作用 中子 空穴 核子 耦合 模型 波函数 质子
下载PDF
铂同位素的研究——费米子动力学对称模型和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比较
5
作者 卢道明 平加伦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利用费米子动力学对称性模型 (FDSM )系统研究了偶偶核铂的同位素 ,其跃迁可以很好地由对相互作用 +四极相互作用来描述 ,计算了铂 (190— 196Pt)同位素的能级、电四极矩、旋磁比、同质异能移和同位素移动 ,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 利用费米子动力学对称性模型 (FDSM )系统研究了偶偶核铂的同位素 ,其跃迁可以很好地由对相互作用 +四极相互作用来描述 ,计算了铂 (190— 196Pt)同位素的能级、电四极矩、旋磁比、同质异能移和同位素移动 ,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 .计算结果还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IBM)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FDSM中质子 -中子耦合系统 (SOπ(8)×SPν(6 ) )形式上不包括SO(6 )动力学对称性 ,但 196Pt附近确实存在精确的等效SO(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同位素 动力学对称性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FDSM IBM 质子-中子耦合 费米子 原子物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剩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来描述和预言A≥100的核质量
6
作者 焦宝宝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7,共7页
剩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对原子核质量和核子对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选定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相邻原子核的质量以及最后一个质子与中子剩余相互作用(δV_(1p-1n))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奇核δV_(1p-1n)和偶核δV_(1p-1n)两个经验公... 剩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对原子核质量和核子对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选定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相邻原子核的质量以及最后一个质子与中子剩余相互作用(δV_(1p-1n))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奇核δV_(1p-1n)和偶核δV_(1p-1n)两个经验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得到一个新的经验公式,这个经验公式可以同时描述奇核和偶核两种剩余相互作用.分别运用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的实验值结合新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质量数A≥100的原子核质量分别与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中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值与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中的实验值较吻合(A≥100时,与AME2012比较得到的均方根误差(RMSD)≈138.4 keV;与数据库AME2016比较得到的RMSD≈141 keV).此外,运用本文新的经验公式结合一些已知的核质量(AME2012)预言了一些未知的核质量,对比发现,本文的预言值与AME2012和AME2016的结果也吻合,其中一些预言值与AME2016中的实验值也较接近.由此说明本文计算中质核和重核质量的精确性可与AME2012外推法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核质量 剩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结合能
原文传递
全同费米子与玻色子系统中的SU(3)动力学
7
作者 王金凤 周小琦 张宇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25,共5页
基于群代数理论,描述了如何构建s,d两轨道能级下的全同费米子体系与全同玻色子体系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动力学,据此探讨了全同性原理对核多体系统动力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粒子数情况下全同费米子体系中低自旋态的空间维数的要比... 基于群代数理论,描述了如何构建s,d两轨道能级下的全同费米子体系与全同玻色子体系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动力学,据此探讨了全同性原理对核多体系统动力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粒子数情况下全同费米子体系中低自旋态的空间维数的要比全同玻色子系统中同样自旋态的空间维数大得多,意味着同等条件下前者包含更多更丰富的转动带结构。本工作分析展示了一个基于SU(3)群代数理论分析核结构模型的简单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3)群 四极-四极相互作用 模型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原文传递
Ce偶-偶同位素低激发态性质的IBM2描述
8
作者 张大立 曹华伟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通过考虑同类核子相干对间的四极相互作用 ,在IBM2中对Ce偶 偶同位素1 2 8Ce 1 38Ce的低激发态能谱和E2跃迁几率及分支比进行了理论分析 ,计算结果有效地改善了IBM中这些核的准γ带能谱的Staggering现象描述 。
关键词 Ce偶-偶同位素 低激发态 IBM2描述 原子核结构 Ce同位素 Staggering现象 E2跃迁几率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四极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一个含F旋的IBM-2软件包
9
作者 张进宇 龙桂鲁 +1 位作者 孙洪洲 韩其智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8-610,共3页
介绍一个新的IBM2程序。它以F旋对称的U(5)极限的波函数做为基,并将Hamiltonian写成F旋张量的形式。除了通常的显含质子中子指标的Hamitonian的输入外,还有F旋张量的形式输入。并且能够计算B(E... 介绍一个新的IBM2程序。它以F旋对称的U(5)极限的波函数做为基,并将Hamiltonian写成F旋张量的形式。除了通常的显含质子中子指标的Hamitonian的输入外,还有F旋张量的形式输入。并且能够计算B(E2)和B(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结构 F- 质子 中子 相互作用 玻色子模型
下载PDF
Cd偶同位素质子跨壳激发的微观研究
10
作者 王玉成 桑建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S2期135-138,123,共5页
本文给出了一种从壳模型及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出发研究质子跨壳激发的微观方案。通过对 Cd 偶同位素的具体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符合较好的结果,从而解释了 Cd 质子跨壳激发现象。
关键词 跨壳激发 同位素 有效相互作用 质子 微观方案 模型 价核子 集体运动 相互作用参数 玻色子展开
下载PDF
Effect of Isospin Dependent Momentum Interaction on Isospin Fractionation Ratio as Increase of Neutron-proton Ratio of Colliding System
11
作者 Liu Jianye, Guo Wenjun, Xing Yongzhong and Li Xiguo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4年第1期11-11,共1页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isospin dependent momentum interaction(IDMI) on the isospin fractionation ratio and its dynamical mechanism by using the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isospin dependent momentum interaction(IDMI) on the isospin fractionation ratio and its dynamical mechanism by using the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Fig.1 shows the (N/Z)nucl/(N/Z)frag at freeze-out time as a function of the neutron-proton ratio of colliding system with MDI and IDMI for the reactions 94Kr+94Kr,94Zr+94Zr, 94Mo+94Mo and 94Ru+94Ru at a beam energy of 50 MeV/u and an impact parameter of 2.0 fm. There are the same mass 188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旋分馏 碰撞系统 相互作用 质子 中子 动量 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中能重离子碰撞
下载PDF
Three-body Force Effect on Proton Fraction in Neutron Star Matter
12
作者 ZuoWei A.Lejeune +1 位作者 U.Lombardo J.F.Mathiot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2年第1期4-4,共1页
The three-body force ( TBF ) effect on the proton fraction in the β-stable neutron star matt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iso-spin dependent Brueckner Hartree-Fock ( BHF ) framework, by adopting the microscopic... The three-body force ( TBF ) effect on the proton fraction in the β-stable neutron star matt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iso-spin dependent Brueckner Hartree-Fock ( BHF ) framework, by adopting the microscopic TBF based on a meson-exchange current model of interaction mediated by the excitation of NN couples and low-lying nucleon resonances The calculated proton fraction vs. baryon density is displa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核力 中子星物质 质子 重子密度 原子核物理学 二体核力 BHF计算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
下载PDF
质子数Z分别位于Ru之上和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原子核三轴形变在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13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23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S.Frauendorf 王恩宏 J.K.Hwang 王建国 李红洁 杨韵颐 朱胜江 刘艳鑫 焦长峰 梁午阳 石跃 许甫荣 孙扬 刘少华 N.T.Brewer I.Y.Lee G.M.Ter-Akopian A.V.Daniel Yu.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共23页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中关于三轴形变的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252Cf自发裂变瞬发γ射线γ-γ-γ三重符合、特别是新建立的γ-γ-γ-γ四重符合数据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在Ru,Pd,Cd和Nb丰中子同位素中显著扩展或首次观测到了一系列能带,为这个核区原子核形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验数据。联系此前报道的有关进展,使用PES,TRS,PSM,CCCSM和SCTAC理论模型计算拟合新的实验数据,在该核区沿同中素和同位素链,并随自旋和激发能变化各自由度,跟踪原子核形状渐进变化,获得了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显著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的认知。对于Ru及其上的Rh(Z=45),Pd(Z=46),Ag(Z=47)和Cd(Z=48)丰中子同位素的研究表明:Rh丰中子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8°,并在103–106Rh同位素链上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在三轴形变核112Ru和114Pd(N=68)中发现了三轴原子核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也可能在114Ru(N=70)中存在;观察到了从具有最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中手征破缺到稍小三轴形变的112,114,116Pd中扰动的手征破缺的过渡;在较软的Ag核中观察到了丰富的谱学结构,在104,105Ag中鉴别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破缺,在较重的115,117Ag中提出了趋于三轴形变的γ软度;具有小形变的Cd核的能级结构被解释为准粒子耦合、准转动和软三轴形变;最近的库伦激发的研究提供了Z=50,N=82满壳附近122,124,126Cd核中出现核集体性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上述研究成果展现出从Ru中的最大三轴形变(γ=-30°,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67 Me V),经具有大三轴形变的Rh核(γ=-28°),到Pd核中的稍小、但稳定于中等自旋到高自旋区的三轴形变(γ~-41°,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32 Me V),再经Ag核中的γ软度,最后到具有很小形变、但仍出现集体性质、包括软三轴形变的Cd核的过渡。对于Pd核转动带交叉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第一带交叉(νh11/2)2中子转动顺排的上行γ驱动,和第二带交叉(πg9/2)2质子转动顺排的下行γ驱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114Pd中的三轴摆动运动,并给出了110-118Pd同位素链中理论早已预言、而比早期理论预言更为完整准确的形状渐进变迁和形状共存的图像。根据该核区的系统研究,发现最大三轴形变出现在112Ru,而在相邻的偶Z(Pd)同位素链,三轴形变极小的中心在114Pd,两者均为N=68。上述系统性研究沿相邻的Ru和Pd偶Z同位素链,在N=68同中素中鉴别出最大三轴形变,均比理论预言的108Ru和110Pd多4个中子。在Z值位于Ru(Z=44)之下的Zr(Z=40),Nb(Z=41),Mo(Z=42)and Tc(Z=43)丰中子同位素中,Y和Zr核具有很强的轴对称四极形变,而在较重的Zr同位素中出现了γ自由度;较重的Nb核(A=104~106)基态具有中等程度的软三轴形变和强四极形变,随着自旋和激发能的增加,过渡到接近于轴对称的强四极形变;而较轻的Nb核(A 103)基态均接近轴对称形状;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由球形到强四极形变的形状突变发生在100Nb(N=59),在100–106Nb同位素链中基态的软三轴形变随中子数增加而增加;在Nb核中还观察到关于软三轴形变的形状共存;Mo核具有大的三轴形变,观察到了γ振动和手征对称破缺;Tc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6°,并观察到了手征对称破缺。质子数Z从41到48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特别是Pd和Nb同位素,呈现出关于三轴形变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数从41到48范围的丰中子 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变迁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原子核摆动运动 原子核手征对称破缺 扰动手征态 γ振动能带 高自旋态 带交叉 γ驱动效应 准转动 Z=50和N=82闭壳附近集体性和软三轴形变的出现 能级纲图 原子核能级自旋/宇称/组态指定 位能面(PES) 投影壳模型(PSM) 总Routhian面(TRS) 推转和组态限制壳模型(CCCSM)和壳修正斜轴推转模型(SCTAC)理论计算 自发裂变瞬发γ谱学 γ射线三重和四重符合及角关联测量 -252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原文传递
A~160区奇奇核signature反转的系统性初探
14
作者 文家焱 杨增红 +2 位作者 文学义 程南璞 郑仁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57,共3页
利用粒子转子模型对A~160质量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现象的系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并巨表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逐渐变化对该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点的系统变化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 粒子转子模型 奇奇核 SIGNATURE反转 系统性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反转机制 反转点
下载PDF
α-结团模型对超重核α衰变寿命的研究
15
作者 许昌 任中洲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用α 结团模型计算新合成超重元素的半衰期 ,与已知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理论和实验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 ,验证了α 结团模型对超重核研究的有效性 .同时结合标准的形变Har tree Fock模型核质量表给出半衰期理论计算结果 ,可供... 用α 结团模型计算新合成超重元素的半衰期 ,与已知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理论和实验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 ,验证了α 结团模型对超重核研究的有效性 .同时结合标准的形变Har tree Fock模型核质量表给出半衰期理论计算结果 ,可供以后在理论或实验上研究超重核参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超重核区域的α衰变能、双中子分离能和双质子分离能 ,并讨论Z =114和N =184处是否存在壳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元素 α-结团模型 半衰期 衰变能 壳效应 Α衰变 中子分离能 质子分离能
原文传递
Matrix Elements in Fermion Dynamical Symmetry Model
16
作者 LIUGuang-Zhou LIUWe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X期703-708,共6页
In a neutron-proton system, the matrix elements of the generators for SO(8) × SO(8) symmetry areconstructed explicitly, and with these matrix elements the low-lying excitation spectra obtained by diagonalization ... In a neutron-proton system, the matrix elements of the generators for SO(8) × SO(8) symmetry areconstructed explicitly, and with these matrix elements the low-lying excitation spectra obtained by diagonalization arepresented. The excitation spectra for SO(7) nuclei Pd and Ru isotopes and SO(6) r-soft rotational nuclei Xe, Ba, andCe isotopes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核物理 中子-质子相互作用 聚米子动力对称模型
下载PDF
^(80)Sr核yrast带形状相变的微观sdIBM-2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红 张欢 +4 位作者 石筑一 汪红 雷玉玺 赵行知 倪绍勇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1056,共6页
γ射线能量-自旋曲线分析方法指认:^(80)Sr 核的 yrast 带存在从 U(5)振动基态到 O(6)γ-软转子基态的结构相变;借助微观 sdIBM-2方案和实验单粒子能量值,用了除 K(np)外,完全相同的一组参数成功地再现了它们相应的形状相变.计算结果揭... γ射线能量-自旋曲线分析方法指认:^(80)Sr 核的 yrast 带存在从 U(5)振动基态到 O(6)γ-软转子基态的结构相变;借助微观 sdIBM-2方案和实验单粒子能量值,用了除 K(np)外,完全相同的一组参数成功地再现了它们相应的形状相变.计算结果揭示:^(80)Sr 的 yrast 带从基态起直到24^+态都是集体态,还没有出现回弯.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有相互作用的中子-质子玻色子两流体,在给定的 g(σ),G(σ),K(σ)下,增大 K(np)意味着增强了核子对反抗Coriolis 力拆对-顺排的能力,势必促成"顺排滞后"现象;并从有序性的角度对形状相变给予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 sdIBM-2方案 中子-质子玻色子 形状相变 ~80S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