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贫僧”“贫道”名称的变化看中国佛道关系的演变
- 1
-
-
作者
栗艳
-
机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
-
出处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2期97-102,共6页
-
基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qnsyrc201710)
-
文摘
本文利用文献学和历史学方法考查"贫道""贫僧"作为佛教、道教出家人谦称的由来与演变。佛教初入中国,依附道家与道教取得初步发展,自称"佛道",佛教出家人自认为道士、道人。"贫道"的产生是僧人礼敬君王的需要,是佛教适应中国礼仪文化而创造的谦称。至宋代之前,"贫道"是佛、道二教共用的谦称。元代佛、道二教斗争激烈,僧人以"贫僧"自称以区别于道士,试图消除初传时依附老子的痕迹和不利影响。元代之后,道、佛二教在称谓上分别保留下来,"贫道"与"贫僧"谦称的演变反映了佛、道二教关系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
关键词
贫僧
贫道
道教
佛教
佛道关系
-
Keywords
Pinseng
Pindao
Taoism
Buddh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
分类号
K20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贫僧”源流考
- 2
-
-
作者
马丽
-
机构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2,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古汉语称谓词的交际功能研究”(14YJC740066)。
-
文摘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土,从一开始依附于道教,借用其术语,以"贫道""道人"自称,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壮大独立,在唐代产生了专用自称"贫僧"。到了元代,"贫僧"最终取代"贫道",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佛教徒专用自称。"贫僧"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佛教徒身份自我认同的完成。外来宗教词汇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土壤。两者的结合,促成了汉语语言体系的丰富。现有的佛教词汇研究较多关注汉译佛经对汉语的扩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对佛教词汇的"反哺"。
-
关键词
贫僧
佛教词汇
汉译佛经
-
Keywords
Pin Seng(贫僧)
Buddhist vocabulary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谁来接贫僧的班
- 3
-
-
作者
黄特特
-
机构
浙江乐清白象中学
-
出处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
文摘
本人玄奘,乃一名出家人,现已成佛,座下三个弟子。大徒弟乃连玉皇大帝也惧怕三分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虽然生性顽皮,但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二徒弟猪悟能,本是天宫掌管十万天兵天将的天篷元帅,只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虽偶犯色戒,有点私心,但本质善良。三徒弟沙悟净最朴实。
-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谁来接贫僧的班》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历史时期僧人谦称变化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婷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14ZD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
关键词
贫道
贫僧
臣
禅宗
谦称
-
Keywords
pin dao(贫道)
pin seng(贫僧)
chan ( 臣 )
Zen( 禅宗 )
self - deprecatory appellation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为学》试析
- 5
-
-
作者
韩林
-
出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4期13-14,共2页
-
文摘
《为学》,选自《白鹤堂诗文集》,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陵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广东肇罗道等职。后辞官家居,于四川锦江书院讲学,卒年八十一岁。 《为学》是作者写给他的子侄,指示他们如何对待学习的一篇文章。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首”,诗文的量词,通常称诗、词,也有用以称其它文体的,如《昭明文选》,对各种体裁的文章都称“首”。“示子侄”,告示子侄,给子侄们看。其中“子侄”,泛指家族中的晚辈;“示”,“给……看”。课文是节选的。
-
关键词
贫僧
试析
子侄
南海
江书院
雍正十一年
四川
各种体裁
辞官
吏部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区区百许字 几多辩证法
- 6
-
-
作者
朱家林
-
机构
洪湖市新堰教育组
-
出处
《湖北教育》
1998年第Z2期58-58,共1页
-
文摘
《为学》是一篇历来被人们传诵的佳作,但要真正完整地理解它的主旨,却又殊非易事。近期重读,发现这仅163字的短论充满辩证法的真谛。
-
关键词
“为”与“不为”
辩证法
南海
“做”
贫僧
不承认主义
容易的事
条件限制
初中生
和谐美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追求艺术感染力——看话剧《圣旅》
- 7
-
-
作者
钟艺兵
-
出处
《大舞台》
1998年第5期26-27,共2页
-
文摘
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7月至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7月,西藏政教领袖、学识操行声名远播的六世班禅贝丹意希,率僧俗两千余人,从日喀则起程,经过一年风霜雨露,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万里迢迢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祝贺他70寿辰。为迎候班禅的到来,乾隆学习了藏语,并特意在承德为班禅驻锡建造了须弥福寿宫。觐见时,乾隆依班禅之请,册封了远在拉萨。
-
关键词
《圣旅》
六世班禅
话剧
艺术感染力
乾隆
西藏
雪域
承德话
贫僧
八世
-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圣旅
- 8
-
-
作者
孙德民
-
出处
《剧本》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7,共23页
-
文摘
人物表班禅六世——男,四十二岁,活佛。仲巴——男,四十岁,班禅胞弟,活佛。罗卜——男,六十余岁,堪布。章嘉——男,五十四岁,活佛,国师。达赖——男,二十一岁,活佛。布尔珠——男,五十岁,仁宁寺管家。格桑姆——女,三十多岁,比丘尼。阿萨——男,四十岁,...
-
关键词
佛爷
班禅
仲巴
乾隆
章嘉国师
扎什伦布
格桑
贫僧
刘墉
雅鲁藏布江
-
分类号
I234.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