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贴扎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效果观察
1
作者 张玮涛 杨美霞 陆晶晶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2期19-20,共2页
目的 观察贴扎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贴扎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后的维持、巩固治疗。... 目的 观察贴扎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贴扎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后的维持、巩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18/20)高于对照组(65.0%,13/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推拿手法联合贴扎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效果满意,有利于维持康复治疗时效,极大提高了患儿的痊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扎技术 先天性斜颈 肌性斜颈 小儿
下载PDF
京族医学特色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雷迈 梁红 +2 位作者 覃家铭 左文乔 朱林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京族医学特色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用京族医学... 目的:观察京族医学特色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用京族医学特色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水肿程度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手部水肿程度及运动功能评估,并比较临床疗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水肿程度及FM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水肿程度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京族医学特色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肢疼痛,减轻水肿,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族医学特色技术 肌内效贴扎技术 脑卒中后 肩手综合征Ⅰ期
下载PDF
不同运动贴扎技术对跳深着陆时膝关节应力的影响
3
作者 向福荣 唐圣鑫 +2 位作者 欧丽珍 林熙凯 陈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4850-4855,共6页
背景:贴扎作为一种有效预防运动过程中损伤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采用不同的贴扎方式对膝关节内部应力的影响尚不清晰。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贴扎在跳深着陆中对女性篮球运动者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和软骨、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应力分布... 背景:贴扎作为一种有效预防运动过程中损伤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采用不同的贴扎方式对膝关节内部应力的影响尚不清晰。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贴扎在跳深着陆中对女性篮球运动者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和软骨、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应力分布差异的影响。方法:①招募10名武汉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女大学生,身高(166.60±1.64)cm,体质量(57.50±2.87)kg,年龄(22.40±1.77)岁。每名受试者分别在膝关节无贴扎、肌内效贴扎、重弹贴扎的条件下进行跳跃动作,采集跳深着陆时膝关节运动学与地面反作用力数据。②基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运动学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以股骨长轴方向的合力作为载荷,分析跳深着陆过程中膝关节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收集受试者跳深着陆数据显示,无贴扎组、肌内效贴扎组触地时刻膝关节外翻角度大于重弹贴扎组(P<0.05);无贴扎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膝外翻角度大于肌内效贴扎组、重弹贴扎组(P<0.05),缓冲阶段峰值膝关节膝外翻角度均大于肌内效贴扎组、重弹贴扎组(P<0.05),缓冲阶段膝关节峰值膝关节内翻角度小于肌内效贴扎、重弹贴扎组(P<0.05);无贴扎组、肌内效贴扎组缓冲阶段峰值膝关节内旋角大于重弹贴扎组(P<0.05);②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贴扎组股骨软骨外侧髁中部、外侧胫骨软骨中部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内侧缘为应力集中部位;肌内效贴扎组股骨软骨外侧髁中部,重弹贴扎组股骨软骨内侧髁中部及肌内效贴和重弹贴扎组内侧胫骨软骨中部外侧、内侧半月板体部内侧缘为应力集中部位;③结果显示,肌内效贴扎与重弹贴扎均能改善落地缓冲时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模式,减少膝关节外侧软骨及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处的应力,而且重弹贴扎对于改善膝关节水平面内旋角度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运动中膝关节额状面与水平面控制能力较差的人群可采用贴扎的方式,以提高落地缓冲时膝关节的动态控制能力,保护膝关节免受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 膝关节 有限元分析 贴扎技术 篮球运动员 女性
下载PDF
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施金丽 王秩序 黄新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5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运用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4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运用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4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粗大动作功能量表D区(GMFM-D)评分、粗大动作功能量表E区(GMFM-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D评分、GMFM-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步速、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速、步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的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可以改善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对提升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患儿 肌内效贴扎技术 常规康复治疗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贴扎技术联合面肌训练治疗卒中后面瘫的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晏小华 廖琼 +2 位作者 周永辉 李生伟 魏文秀 《临床医药实践》 2018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观察贴扎技术联合面肌训练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面肌训练(包括被动和主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贴扎。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贴扎技术联合面肌训练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面肌训练(包括被动和主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贴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改良面神经功能评分(MH-BN),并测定两个时期面部静态嘴角至门齿中缝的双侧距离差(D1)和眼骨性外眦到嘴角的双侧距离差(D2)。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MH-B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静态D1、D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内效贴扎技术联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面瘫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 贴扎技术 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下载PDF
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段青松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内效贴扎技术 偏瘫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膝关节贴扎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姜敏 陈文华 余波 《体育科研》 2017年第5期94-97,共4页
膝关节疾病易发多见,贴扎技术作为主要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结合各类膝关节受累疾病总结了近年贴扎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贴扎技术改善膝关节各类主诉尤其是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膝关节 贴扎技术 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联用肌内效贴扎技术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严川 田井亮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7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联用肌内效贴扎技术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Control组(n=55)和Research组(n=55)。为两组... 目的:探讨联用肌内效贴扎技术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Control组(n=55)和Research组(n=55)。为两组患者均采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Research组患者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评分、FAC(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的评分。结果:治疗后,与Control组患者相比,Research组患者FMA的评分、FAC的评分均更高(P <0.05)。结论:联用肌内效贴扎技术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扎技术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功能
下载PDF
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琴 余波 +5 位作者 陆兴华 缪芸 何霏 王凯 邓占奇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患者的足跟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踝的功能状态。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在VAS、AOF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在足底筋膜厚度方面,体外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T组比较,ESWT组和联合治疗组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VAS、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AOFAS方面,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在VAS、足底筋膜厚度、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三组间比较,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评分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体外冲击波组、运动贴扎技术组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运动贴扎技术 体外冲击波 疼痛
下载PDF
运动贴扎技术对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舒真谛 金韵 +4 位作者 苏婷婷 黄倩倩 谷鹏鹏 黄晓丽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6-691,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对急性踝外侧韧带损伤后患者踝关节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A组)、安慰剂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C组接受常规治疗(1次/d,30min/次,5d/周,共2...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对急性踝外侧韧带损伤后患者踝关节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A组)、安慰剂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C组接受常规治疗(1次/d,30min/次,5d/周,共2周);A组、B组除常规治疗外(1次/d,30min/次,5d/周,共2周),同一天分别给予运动贴扎技术治疗、无拉力白贴(安慰剂)治疗(1次/d,5d/周,共2周)。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训练指导及健康教育,并在接受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患侧肢体平衡功能[X轴平均位移(Mcd)、Y轴平均位移(Msd)评分]、损伤韧带厚径及相关肌群表面肌电值[腓肠肌外侧头(GL)、腓肠肌内侧头(GM)、腓骨长肌(PL)评分]的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患侧肢体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组内前后比较,①表面肌电评估,即以相关肌群标准化肌电募集程度(均方根值RMS)为单位,测定步态项中肌群的肌电值:A、B两组表面肌电评分(GL、GM、PL)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C组三块肌肉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平衡功能评估:A组、C组平衡功能Mcd、Ms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较前改善(P<0.005)、C组较前下降(P<0.001),B组Mcd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01),但B组Ms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韧带厚径评估:三组韧带厚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01)。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A组韧带厚径评分、表面肌电评分(GL、GM、PL)均优于B组和C组(P<0.01);A组平衡功能评分(Mcd、Msd)均优于C组(P<0.005)、Msd评分优于B组(P<0.05),但Mcd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仅平衡功能评分(Mcd、Msd)优于C组(P<0.001),B、C两组其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治疗可提高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平衡控制能力和相应肌群功能,加速损伤韧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贴扎技术 踝关节韧带损伤 表面肌电 韧带厚径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盛逸澜 瞿强 +3 位作者 冉军 祁奇 温子星 余波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能矫正贴扎技术,PT组使用相同品牌、规格、颜色的肌内效贴布施行安慰性贴扎,ZT组不实施任何贴扎。KT组、PT组患者贴扎前后分别进行评估,ZT组患者间隔20min进行2次评估,评估指标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TUG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BBS)等。结果:3组患者行功能矫正贴扎后,KT组10m步行及TUGT所需的时间较贴扎前及PT组和ZT组均明显减少(P<0.05),PT组和ZT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贴扎前后及组间的BB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矫正贴扎技术能即刻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在平衡能力的改善及长期疗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正贴扎技术 脑卒中 足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KT)在足底筋膜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颖鹏 沈杰 +1 位作者 吴立华 吴耀敏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诊治中,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K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10-2015-10间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牵伸训练,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在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诊治中,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K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10-2015-10间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牵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肌肉能量技术(MET)训练,并联合应用肌内效贴扎技术(K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后的足底筋膜厚度、VAS评分和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差异较小,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均有所降低(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VAS评分差异较小,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患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所有患者予以电话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足底筋膜炎这一病症,临床上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KT)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其能够确保疗效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能量技术 肌内效贴扎技术 足底筋膜炎 VAS 评分
下载PDF
运动贴扎技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琴 王凯 +3 位作者 余波 缪芸 何霏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78-1581,共4页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足跟疼痛综合征的80%[1]。临床主要表现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走路时足跟部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但是剧烈活动或负重增加后疼痛会再次发生。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足跟疼痛综合征的80%[1]。临床主要表现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走路时足跟部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但是剧烈活动或负重增加后疼痛会再次发生。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注射、物理治疗、矫形器、体外冲击波、运动贴扎技术、手术治疗等,但部分疗效欠佳、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且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2-3]。运动贴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对预防急慢性损伤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运动贴扎技术在治疗足底筋膜炎中的应用尚少,现将运动贴扎技术在足底筋膜炎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剧烈活动 康复医学 运动医学 足跟痛 急慢性损伤 贴扎技术 体外冲击波
下载PDF
贴扎技术结合针刀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江飞 姚新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7期676-678,共3页
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主要表现为跳跃、负重、突然加速及变向跑时髌骨下方疼痛的一种慢性创伤性病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与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治疗与康复比较困难,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水平。贴扎技术是运动医学... 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主要表现为跳跃、负重、突然加速及变向跑时髌骨下方疼痛的一种慢性创伤性病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与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治疗与康复比较困难,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水平。贴扎技术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肌内贴对容易损伤的肌肉、关节、韧带予以贴扎保护,对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末端病 运动员 针刀 贴扎技术
下载PDF
软组织贴扎技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瑞 张翠平 熊芳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年第15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证明贴扎技术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种绿色安全可靠的外治法。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软组织贴扎组和口服布洛芬组各30例,接受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通过VAS评分量表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证明贴扎技术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种绿色安全可靠的外治法。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软组织贴扎组和口服布洛芬组各30例,接受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通过VAS评分量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在完成治疗后一个月随访。结果两组结束治疗后,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一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贴扎技术与口服布洛芬均能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症状;软组织贴扎技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且具备绿色、安全的优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扎技术 布洛芬 原发性痛经 疗效
下载PDF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勇 李顺铭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第11期993-994,共2页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肌内效贴由三层组成,一层是防水弹力棉布,二层是医用压克力...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肌内效贴由三层组成,一层是防水弹力棉布,二层是医用压克力胶,三层是保护胶水的背亲纸。肌内效贴能缓解疼痛、改善循环、减轻水肿、支持软组织、放松软组织、矫正姿势以及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扎技术 肩关节半脱位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泳学 肖桂花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0期84-86,共3页
目的 :研究用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78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 目的 :研究用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78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其中采用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联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3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用肌内效贴布贴扎技术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的症状,改善其患肢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扎技术 康复疗法 中风 肩关节半脱位
下载PDF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秋燕 《医疗装备》 2019年第6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医院接收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6例,使用抓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试验组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医院接收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6例,使用抓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试验组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予以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治疗,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扎技术 肩关节半脱位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通络固定法联合贴扎技术治疗脑性瘫痪头控障碍临床观察
19
作者 王彦军 张双武 +2 位作者 艾凌云 胡长芳 梁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6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通络固定法联合贴扎技术治疗脑性瘫痪头控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南昌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性瘫痪头控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通络... 目的探讨通络固定法联合贴扎技术治疗脑性瘫痪头控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南昌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性瘫痪头控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通络固定法结合贴扎技术。比较2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AB(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B,GMFM-AB)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GMFM-AB、ADL评分的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固定法联合贴扎技术治疗脑性瘫痪头控障碍,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和康复机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固定法 五软 五迟 脑性瘫痪 贴扎技术 头控障碍 儿科学
下载PDF
软组织贴扎技术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史冬梅 周慧荣 +1 位作者 张文兵 刘建业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脱位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医院诊治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预防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预防治疗,观察组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 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脱位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医院诊治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预防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预防治疗,观察组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预防治疗后5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的12例,发生率为26.7%(P<0.05)。2组预防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防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肩关节半脱位常规预防基础上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贴扎技术 脑卒中偏瘫 关节脱位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