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经第十三章今译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永民 《神州》 2013年第16期55-55,共1页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我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思想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是受《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中蕴含深刻的哲学辩证思想。道德经第十三章荣辱若惊篇章中蕴含的思想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人格尊严
下载PDF
道教心性管理智慧之展开——以《老子·十三章》义理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陆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6-20,28,共6页
道教心性管理思想是对传统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第十三章是最能体现道教心性管理智慧同时也是最为费解的篇章之一。王弼以来的诠释者只在超越层面否定"宠辱若惊"与"大患",忽视了《老子》... 道教心性管理思想是对传统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第十三章是最能体现道教心性管理智慧同时也是最为费解的篇章之一。王弼以来的诠释者只在超越层面否定"宠辱若惊"与"大患",忽视了《老子》哲学内在于经验生活的一面,以致对该章的理解前后不能圆融。道教尤其是《老子》在对心性的管理中强调主体既要超越经验世界的对立与有限,又应以现实的态度选择柔弱、处下、畏惧、不敢等价值取向,这个视角有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理解该章的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心性管理 宠辱若惊 贵大患 内在超越
下载PDF
浅论先秦诸子对个性的认识
3
作者 南志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35-40,46,共7页
要理解先秦诸子对个性问题的认识,就必须简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个性意识的发展道路。它是先秦诸子对个性探讨的起点。在制造第一块石器前,我们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只是作为一个生命实体存在着。渐进,“人”开始利用石器、制造石器了,... 要理解先秦诸子对个性问题的认识,就必须简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个性意识的发展道路。它是先秦诸子对个性探讨的起点。在制造第一块石器前,我们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只是作为一个生命实体存在着。渐进,“人”开始利用石器、制造石器了,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经能制造石器了,而且许多石器还经过了第二步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存在 侯度 个性意识 中国文化 虚静 自我意识 贵大患若身 典冠 健全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
下载PDF
老子本原序
4
作者 李正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21-22,共2页
《老子》一书,于先秦诸子中素以哲理深颐著称。自战国之世,即有专著“发明序其旨意”。两千多年来,解老注老之作,不啻百家,或阐扬道德微旨,或疏解章句奥义;然得其精微者固甚多,而失之偏颇者亦不少。韩非解老喻老,即将老子就范法家;后世... 《老子》一书,于先秦诸子中素以哲理深颐著称。自战国之世,即有专著“发明序其旨意”。两千多年来,解老注老之作,不啻百家,或阐扬道德微旨,或疏解章句奥义;然得其精微者固甚多,而失之偏颇者亦不少。韩非解老喻老,即将老子就范法家;后世道者释老,每多造作玄虚;而儒士从其兼济独善理想出发,往往于老中掺入儒学;致使老子面目,间有失其本真。近世出有不少解老名著,力图矫古注之弊。阐幽启秘,诚多所发明;然用现代哲学观念比附老子者,亦在处多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老 喻老 现代哲学 子者 老子哲学 多所发明 无为而无不为 贵大患若身 古注 十八章
下载PDF
老庄利己主义之比较
5
作者 欧阳斌 王海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2-5,共4页
老庄道德观,细考较去,原来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二者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 一、人生目的论 1、人生目的 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 老庄道德观,细考较去,原来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二者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 一、人生目的论 1、人生目的 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者不自居高贵;而无道者则自居高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目的 老聃 天下无道 贵大患若身 《齐物论》 混然 遁道 《逍遥游》 反者道之动 道一
下载PDF
为腹不为目——读《道德经》有感之十
6
作者 李良智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第10X期67-68,共2页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令 十二章 目盲 使人 味觉迟钝 令人 贵大患若身 我长大了 事业有成 人欲横流
下载PDF
宠辱若惊——读《道德经》有感之十一
7
作者 李良智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第11X期66-67,共2页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说:得宠和...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像重视大祸患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在老子看来,得宠和受辱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事。宠爱加身,总有失去的那一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大患若身 失之若惊 三章 高处不胜寒 理事情 士可杀不可辱 故贵 花开花落 云卷云舒 知耻
下载PDF
“宠辱若惊”(《老子》第13章)
8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中国教师》 2015年第3X期23-26,共4页
一日,师者与学者同游于国学馆。馆中赫然题有一副对联: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这几乎是弄风雅者人人耳熟能详,且心生仰慕之境。师者问曰:君以为此联如何?学者曰:嗯。境界蛮高!师者复曰:死猪不怕开水烫,也是&... 一日,师者与学者同游于国学馆。馆中赫然题有一副对联: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这几乎是弄风雅者人人耳熟能详,且心生仰慕之境。师者问曰:君以为此联如何?学者曰:嗯。境界蛮高!师者复曰:死猪不怕开水烫,也是"宠辱不惊",也是"去留无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开花落 云卷云舒 贵大患若身 失之若惊 天人一体 孔孟思想 故贵 土苴 建德 生命整体
原文传递
身心并重、形神俱养的生命智慧(二)
9
作者 王杰 《月读》 2022年第9期34-41,共8页
二、道家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探究讲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在道家哲学里,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可以用“重身贵生”来概括道家的身心观,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炼养生命。《道德经》中共有“身”字23处,主要是指... 二、道家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探究讲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在道家哲学里,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可以用“重身贵生”来概括道家的身心观,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炼养生命。《道德经》中共有“身”字23处,主要是指人生命存在的形态。老子提出了“贵身”与“爱身”的主张,他说:“贵大患若身。”就是说,重视身体就要像重视大患一样,切不可掉以轻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有自己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生命 热爱生命 贵大患若身 生命智慧 道家哲学 尊重生命 身心观 《道德经》
原文传递
小说老子
10
作者 陈村 《大家》 1994年第2期10-31,共22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上有许多事物是说不明的。
关键词 抱朴 道可道 万物之母 无欲 贵大患若身 上德不德 天地之始 惚恍 无名之朴 众妙之门
原文传递
这些成语出自《道德经》
11
《农民文摘》 2017年第1期50-50,共1页
1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2受宠若惊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视而不见,听... 1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2受宠若惊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4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大患若身 失之若惊 微妙玄通 绝学无忧 报怨以德 三章 五千言 少私寡欲 文摘周报 经典巨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