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森林雨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韩贵琳 唐杨 谭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L,NH4+和Ca2+之和占了阳离子组成的71%~94%,SO24-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39.2μmol/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69%~91%,Cl-次之,平均值为9.5μmol/L。SO42-和C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71%~96%。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雨水样品相比,茂兰地区雨水离子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茂兰地区雨水中溶质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的输入,人为活动输入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喀斯特森林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蒙惠理 兰洪波 +3 位作者 姚雾清 柳华富 王登鸿 余成俊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4期459-465,共7页
为了解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的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对野生蜜源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蜜源植物共77科204属297种,主要蜜源植物有25科43属53种,辅助蜜源植物有70科167属231种,有毒蜜源植物有9科12属13种;生活... 为了解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的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对野生蜜源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蜜源植物共77科204属297种,主要蜜源植物有25科43属53种,辅助蜜源植物有70科167属231种,有毒蜜源植物有9科12属13种;生活型以乔木类和灌木类占优势;蜜源植物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科占非世界分布科的64.15%,温带分布科占35.85%,热带成分明显占优;在属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0.00%,温带分布属占47.31%,热带成分有微弱优势,说明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蜜源植物 区系地理成分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中国新记录 被引量:3
3
作者 才美佳 尤庆敏 +1 位作者 于潘 王全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1,共8页
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 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es Skvortzov。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新记录 喀斯特地貌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
下载PDF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4
作者 谭廷鸿 王卓 +4 位作者 肖洋 张宁 杨传东 吴瑶 康公平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鹅膏科、牛肝菌科;优势属有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菇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枝瑚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大型真菌中食用菌68种,药用菌23种,食(药)用菌18种,毒菌41种。调查研究表明,麻阳河保护区有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5
作者 陈振林 杨卫诚 +4 位作者 罗康 熊玲 杨涛 黄玉杰 张高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基于水质理化参数及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5种,隶属3门6纲13目37科,其中昆虫纲(Insecta)占比最多(35种,占77.80%)。优势种为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扁蜉Heptagenia sp.、扁蚴蜉Ecdyonurus sp.、纯襀Paragnetina sp.、四节蜉Baetis sp.。从时间上看,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平水期;从空间上看,密度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蔺江管理站。不同指数显示的习水保护区水质结果不同,水质理化参数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水质为Ⅱ类水,水质较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保护区水质为轻污染状态;生物指数(BI)显示保护区水质为清洁型。结合水质理化参数及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耐污值结果可知,生物指数的结果更符合保护区实际的水质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水质为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6
作者 胡淋正 勾伟 +3 位作者 王万海 冯育才 杨雄威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 野外调查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明桥 李乔明 +2 位作者 冯育才 勾伟 江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9-656,共8页
对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进行重点评估,能科学直观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采用量化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等级,结合专家打分,判定生态环境状况... 对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进行重点评估,能科学直观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采用量化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等级,结合专家打分,判定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为71.63分,评估等级变好(65≤EC<85);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为93.87分,等级为Ⅰ级(ES≥85);综合判定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为优,但存在“本底”数据陈旧、经费投入单一且不足、科研监测技术落后和单一等问题。结合评估结果,提出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精准掌控“家底”情况,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自筹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运用先进技术,丰富科学研究等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保护成效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郎 李鹤 +2 位作者 徐超然 戴正先 熊玲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2期34-39,共6页
为加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者在对该区域的珍稀植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受威胁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191种,隶属于61科107属。可划分为苔... 为加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者在对该区域的珍稀植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受威胁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191种,隶属于61科107属。可划分为苔藓植物(3种)、石松与蕨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175种)4个类群。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21科31属55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52种;受威胁物种(易危及以上)117种;被《CITES》附录Ⅱ收录70种;贵州特有种18科20属24种。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多样,并且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保存有大量古老、孑遗和特有的类群。本文针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进行分析,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9
作者 田晓岚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2期17-19,共3页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广袤,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和生态环境都较为优越,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自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近年来更...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广袤,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和生态环境都较为优越,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自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近年来更是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为提高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针对性提出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打造野生动植物保护人才队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研究与防控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 保护策略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10
作者 张漫漫 李乔明 《热带林业》 2023年第2期91-96,共6页
为了更好的指导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科研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回顾了以往实施环境教育的工作情况,归纳分析了开展环境教育获得的成效,展望了保护区未来开展... 为了更好的指导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科研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回顾了以往实施环境教育的工作情况,归纳分析了开展环境教育获得的成效,展望了保护区未来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向,并提出了加强人才建设、丰富环境教育方式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环境教育 实践 成效 方向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危害及对策
11
作者 周美 吴维 +2 位作者 何雪莲 孔东梅 韦超前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58-61,67,共5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要重要场所,是区域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屏障。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存在26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属...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要重要场所,是区域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屏障。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存在26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属于15个科和24个属,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的道路两侧。这些入侵植物主要通过人类活动传播,尚未对生态系统造成失衡。基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监测预警、宣传培训、清除修复和搭建平台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来入侵植物 危害 对策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体验项目态势分析
12
作者 梁颖 李乔明 《热带林业》 2023年第4期74-77,共4页
该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原始而古老的生态起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良好的区位... 该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原始而古老的生态起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等条件,同时还有政策机遇,虽然存在着一些劣势和威胁,但是发展生态体验项目潜力十足。针对劣势和威胁,提出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完善设施设备、采用培训和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来缓解人才之困、小范围试点生态体验项目积累经验、编制适合生态体验项目的宣教材料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体验项目 自然科普教育 增长性战略 SWOT分析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磊 谢双喜 +1 位作者 吴志文 王艳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0-172,177,共4页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大部分样地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1~0.49。保护区森林群落在水平结构上镶嵌性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明显。以植物的重要值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保护区森林群落可以划分为11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润楠群落、厚皮栲群落、杜英群落、杉木-柃木群落、杉木-福建柏群落、丝栗栲-福建柏群落、鹅掌楸群落、丝栗栲-山矾群落、石栎群落、卫矛群落、丝栗栲-柃木群落,较全面地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群落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群落相似性 聚类分析 贵州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正明 覃龙江 +1 位作者 谭成江 邓怀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33-38,共6页
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 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鹇山和实验区的甲乙区,分别有18种和16种,物种最少的是核心区的干排和缓冲区的肯地,均只有8种两栖类动物;不同样区内物种多样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与生境、海拔高度及人为干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杰 樊均德 +1 位作者 许勤智 梁正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4期12123-12125,共3页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的植食性鱼类。鉴于目前情况,应采取应对措施,禁止非法过度捕捞,开展宣传教育,进行人工繁殖,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白甲鱼 资源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飞 彭涛 +2 位作者 唐录艳 夏红霞 周徐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7,共7页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苔类植物25科42属144种;扁萼苔科、大萼苔科、地萼苔科、护蒴苔科、细鳞苔科、叶苔科、指叶苔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扁萼苔属、大萼苔属、异萼苔属、地钱属、护蒴...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苔类植物25科42属144种;扁萼苔科、大萼苔科、地萼苔科、护蒴苔科、细鳞苔科、叶苔科、指叶苔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扁萼苔属、大萼苔属、异萼苔属、地钱属、护蒴苔属、叶苔属、鞭苔属为该区的优势属;生境类型以石生为主,占所有种类的70.14%,其次是土壤基质,占所有种类的39.58%,树附生基质中的苔类占27.78%,叶附生苔类植物占总种数的6.94%,腐殖质基质中的苔类仅占6.25%;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13种类型,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占总种数的27.78%,其次是北温带成分,占20.83%,中国特有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占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区系成分 生境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社区发展在喀斯特植被保护中的应用——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冉景丞 朱惊毅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52-56,47,共6页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很好的保护喀斯特植被的办法,但当地社区主要依赖于森林提供生活必需品,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利用森林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保护与利用这一矛盾一直难以协调。茂兰保护区通过多年的摸索,采取引入参与式理念,设置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提高生产技能、发展替代性能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接待、改善社区福利和教育、挖掘社区传统文化、建立环境教育中心等方式逐步实现自然保护社区共管,总结出参与式管理是保护区管理最有效、最便捷、最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发展 喀斯特植被 保护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立奕 谭成江 +2 位作者 李明阳 熊志斌 陈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 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护、繁育和自然回归"、"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2)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茂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育研究"、"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专项研究;3)建设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4)加强关键物种、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5)建设科研中心办公楼,完成相关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后,对规划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探索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废弃物、避免保护区破碎化与孤岛化等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监测 研究课题 项目规划 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对比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邦友 张廷跃 +2 位作者 梁盛 白小节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3-519,共17页
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编目和常规监测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栖鸟兽的物种编目和动态评估。本研究在贵州赤水桫椤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1 km×1 km)法,选取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编目和常规监测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栖鸟兽的物种编目和动态评估。本研究在贵州赤水桫椤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1 km×1 km)法,选取保护区内2个样区和1个区外样区,每个样区内选取20个连续网格布设相机,系统开展鸟兽多样性监测。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过累积55029个相机日的调查,获得动物和非工作人员的独立有效照片21243张,从中鉴定出野生兽类4目10科17属21种,鸟类6目13科29属34种。其中有8种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所鉴定的兽类和鸟类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8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的有8种、近危(NT)的有13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处于前三位的兽类依次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对比分析初步显示保护区内监测到的兽类物种数和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鸟兽相对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实验区高;保护区内在700~1000m海拔带监测到的物种数(尤其兽类)较多,但>1000 m的海拔带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也为促进保护区鸟兽编目和重要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以及优化管理对策、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 红外相机 海拔梯度 物种编目
下载PDF
社区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反哺社区发展——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途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芊 谭成江 覃龙江 《吉林农业》 2015年第7期112-113,共2页
社区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动力,只有社区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实惠,才能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破坏,实现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通过对茂兰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回顾和对社区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梳理,探讨新常态下社区发展的... 社区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动力,只有社区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实惠,才能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破坏,实现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通过对茂兰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回顾和对社区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梳理,探讨新常态下社区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常态 社区 发展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