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信仰到权力——静寂主义问题的升级与博絮埃、费内隆之争的开始
1
作者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63,共14页
1693至1695年,静寂主义问题在法国从原本并不起眼的争端演变为博絮埃和费内隆这两位王位继承人老师之间的矛盾。费内隆试图利用博絮埃在教会中的声望证明居荣夫人的主张并未偏离正统。而博絮埃却在看准风向之后通过谴责居荣夫人投入了... 1693至1695年,静寂主义问题在法国从原本并不起眼的争端演变为博絮埃和费内隆这两位王位继承人老师之间的矛盾。费内隆试图利用博絮埃在教会中的声望证明居荣夫人的主张并未偏离正统。而博絮埃却在看准风向之后通过谴责居荣夫人投入了曼特农夫人的阵营。两人的特殊身份必然导致政治势力趁机介入,更使得一场关于神学问题的争论逐渐显露出权力斗争的端倪。由于双方均站在道德制高点自我标榜,并立诸说之间无法调和,不仅让后来的研究者深感困惑,更致使两人关系恶化的原因和具体过程模糊不清。因此,探究静寂主义问题升级为博絮埃与费内隆之争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法国政教两界上层人物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络,揭示路易十四执政后期意识形态之争与政治权力斗争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寂主义 博絮埃 费内隆 居荣夫人 法国
下载PDF
孔子:中国的苏格拉底,还是塞涅卡?——拉莫特·勒瓦耶、费内隆、李明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许苏民 陆一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特·勒瓦耶 费内隆 李明(勒孔德) 孔子 苏格拉底 塞涅卡
下载PDF
法国静寂主义事件的开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17世纪末,静寂主义事件(L’affaire du quiétisme)震动法国朝野,不仅改变了政治权力格局,也导致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关系恶化,对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该事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依然留下... 17世纪末,静寂主义事件(L’affaire du quiétisme)震动法国朝野,不仅改变了政治权力格局,也导致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关系恶化,对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该事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依然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事件缘何而起为例,由于主要涉事人的回忆过于简略,遂误导后人勾勒出一个符合逻辑却错置因果关系的过程。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时人信函、回忆录等材料,重新探讨静寂主义事件的起因,不仅有助于了解17世纪末法国政教两界上层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网络,也表明已成定论的认识未必符合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寂主义 居荣夫人 曼特农夫人 费内隆
下载PDF
情感与秩序:17世纪法国静寂主义之争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凝 乐启良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229,共8页
静寂主义之争多指17世纪由法国绝对王权捍卫者博絮埃向著名思想家费内隆发起的论战。费内隆在莫里诺斯和盖恩夫人的静寂主义基础上,否认教会的中介作用,鼓吹个体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并含蓄地把矛头指向了绝对君主制;博絮埃认定静寂主义者... 静寂主义之争多指17世纪由法国绝对王权捍卫者博絮埃向著名思想家费内隆发起的论战。费内隆在莫里诺斯和盖恩夫人的静寂主义基础上,否认教会的中介作用,鼓吹个体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并含蓄地把矛头指向了绝对君主制;博絮埃认定静寂主义者的纯爱学说将不可避免地掏空天主教会的组织原则,威胁到绝对君主制,并有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混乱、暴力与战争,所以对盖恩夫人和费内隆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法国静寂主义之争的本质是基于情感的纯爱理论和基于秩序的王权理论之间的对峙,该论战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法国绝对主义背景之下思想多元化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寂主义 秩序 博絮埃 费内隆 绝对王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