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偏狭走向宽广的理性进化——费斯廷格的学术转向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曙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46-54,共9页
社会心理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本土化社... 社会心理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研究相对偏少,而西化社会心理学研究过于泛滥,其表面繁荣难掩"内卷化"困境,这一现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的构建。当代社会心理学史中的"历史重演",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的构建提供镜鉴。其典型个案——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两次学术转向——折射出欧美社会心理学研究理性进化趋向。该趋向对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建构实践有三点启示:一是以自觉反思为原动力;二是确立整合而自洽的世界观;三是以重要现实问题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斯廷格 学术转向 历史重演 理性进化 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
下载PDF
费斯廷格的学术转向及其启示
2
作者 张曙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6期130-131,共2页
费斯廷格的学术转向所折射出的欧美社会心理学研究理性进化趋向,颇值得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中加以参考与借鉴。粗略地讲,从中至少可以归纳出三点启示,即“以自觉反思为原动力”“确立整合而自洽的世界... 费斯廷格的学术转向所折射出的欧美社会心理学研究理性进化趋向,颇值得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中加以参考与借鉴。粗略地讲,从中至少可以归纳出三点启示,即“以自觉反思为原动力”“确立整合而自洽的世界观”及“以重要现实问题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转向 费斯廷格 心理学研究者 社会心理学研究 自觉反思 问题为中心 原动力
原文传递
从公众视角看网络舆论
3
作者 卢毅刚 《青年记者》 2011年第4Z期15-16,共2页
在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表现都是一定心理势能转化的结果。不同的舆论表达可能是个体认知、态度、情感差异在公众"关心领域"的具象反映;
关键词 群体行为 具象 个体行为 公共话语 私人领域 公共权力机关 虚拟空间 个体认知 社会信息系统 费斯廷格
下载PDF
如何提炼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案例
4
作者 林高明 《福建教育》 2017年第1期35-37,共3页
一、教学案例写作是论文写作的进阶 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很多培训活动都安排有"论文写作"的相关专题。不管是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还是在职教师继教培训,或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研修活动,都会穿插安排"... 一、教学案例写作是论文写作的进阶 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很多培训活动都安排有"论文写作"的相关专题。不管是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还是在职教师继教培训,或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研修活动,都会穿插安排"论文写作"。可是,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仍然视若畏途,摸不着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培训工作 入职培训 在职教师 统整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 文本解读 上课教师
下载PDF
论悲剧崇高感的发生机制——悲剧与苦情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光柱 《艺苑》 2012年第1期26-29,共4页
朱光潜将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作了区分。然而在此基础上,他仍然无法解释悲剧的崇高感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回到康德关于崇高是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观点,发现对于崇高感而言,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 朱光潜将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作了区分。然而在此基础上,他仍然无法解释悲剧的崇高感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回到康德关于崇高是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观点,发现对于崇高感而言,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在发生机制上是相同的;并利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描述了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过程,将苦情戏的大团圆结局解释为这一过程在剧本创作上的心理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费斯廷格 荣格 利奥塔
下载PDF
试述当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敏 陈传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33-38,共6页
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社会心理现象,企图揭示人的相互作用过程,并解释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但由于研究者的世界观不同,认识问题的观点有差异以及所依据的实验情境不一样,所以各自提出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在众多的社... 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社会心理现象,企图揭示人的相互作用过程,并解释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但由于研究者的世界观不同,认识问题的观点有差异以及所依据的实验情境不一样,所以各自提出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有一定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现象 符号相互作用论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学理论 理论体系 德国心理学 心理倾向 费斯廷格 学习理论
下载PDF
“路怒症”的心理学阐释
7
作者 卞文 《校园心理》 2016年第4期269-270,共2页
“路怒症”在近年来逐渐变成一个热点话题,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路怒症”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最近引起了我国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能与我国这几年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其带来的各种典型事件有关,如在2014年... “路怒症”在近年来逐渐变成一个热点话题,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路怒症”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最近引起了我国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能与我国这几年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其带来的各种典型事件有关,如在2014年四川成都发生的严重的暴力事件引起了国人空前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事件 社会规范 费斯廷格 去个性化 进化心理学 攻击行为 被试 心理学理论 暴力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认知失调视角下的受众信息需求研究——以“NBA莫雷事件”为例
8
作者 张金凤 《科技传播》 2021年第11期58-60,共3页
文章借助"NBA莫雷事件"将社会心理学这一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基于该理论中认知关系、不协调程度等基本内涵,分析莫雷不当言论传播后受众心理失调状况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以其与名人意见不合产生的... 文章借助"NBA莫雷事件"将社会心理学这一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基于该理论中认知关系、不协调程度等基本内涵,分析莫雷不当言论传播后受众心理失调状况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以其与名人意见不合产生的认知失调作为内在心理驱动为切入点,分析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需求状况,探析媒体行业从受众心理失调角度提高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雷 认知失调 受众信息需求 NBA 费斯廷格
下载PDF
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
9
作者 徐凤娆 《中小学德育》 2015年第4期37-38,共2页
案例分析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 案例分析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只要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说她不对,她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对老师有明显的对抗心理。老师、家长越批评,她就越变本加厉地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交往障碍 孩子心理 报复性 案例分析 对抗心理 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方式 一片狼藉 认知要素 费斯廷格
下载PDF
正确看待班集体中的传染性行为
10
作者 郭琳 《教育导刊(上半月)》 1990年第Z4期75-75,共1页
传染性行为是社会相互影响在学校和教室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当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并在班集体中相互作用时,就会形成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成了相互间的不言而喻的行为指导范例。在这种情况下。
关键词 班集体 行为规范 行为指导 不自觉 费斯廷格 相互模仿 教育评论 中所 尴尬场面
下载PDF
北川的心病
11
作者 葭珩 《新知客》 2009年第5期40-44,共5页
震区情绪正走进破灭期的临界点,这一时期出现在灾难发生后的2个月到1年之内。一开始有的人受灾时忙于救灾安置、处理亲人后事,少有时间产生心理问题。当一切安顿下来,出现"我何去何从"的困惑时,"创伤震后群"的症状... 震区情绪正走进破灭期的临界点,这一时期出现在灾难发生后的2个月到1年之内。一开始有的人受灾时忙于救灾安置、处理亲人后事,少有时间产生心理问题。当一切安顿下来,出现"我何去何从"的困惑时,"创伤震后群"的症状逐渐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月期 丧亲 自杀念头 抑郁倾向 寂静无声 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 昏晓 失眠病 问题解决
下载PDF
学生行为矫正五法
12
作者 林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3年第1期11-12,共2页
当代中学生一般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过高的志向,但情绪不够稳定,性格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加之,主观愿望经常和客观现实产生冲突和矛盾,往往给心理带来不平衡、不协调,出现种种不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适当的方法予以矫正,使之品德... 当代中学生一般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过高的志向,但情绪不够稳定,性格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加之,主观愿望经常和客观现实产生冲突和矛盾,往往给心理带来不平衡、不协调,出现种种不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适当的方法予以矫正,使之品德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近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暗示法沃士德与费斯廷格等人的实验指出:当对象觉察到个界是有意识地说服自己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斯廷格 五法 行为矫正 暗示法 教育工作者 不平衡 态度形成 希腊哲学家 人格障碍 语言暗示
下载PDF
心理学史那点事(十五):“别人的导师”勒温
13
作者 迟毓凯 《大众心理学》 2015年第1期29-30,共2页
【引子】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江湖绰号“社会心理学之父”。虽然成就斐然,但是勒温是个习惯慢悠悠生活、办事拖拉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拖延症患... 【引子】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江湖绰号“社会心理学之父”。虽然成就斐然,但是勒温是个习惯慢悠悠生活、办事拖拉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拖延症患者”,有意思的是,勒温用这个特点来衡量友谊和爱情:允许我拖延的,就是好哥们;不怕我拖延的,才是好老婆。【吉利数字】勒温在1890年9月9日出生,好吉利的数字,后来他也吹嘘这个“三九日子”,说是“九十的第九个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温 心理学史 现代社会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库尔特 国际心理学 费斯廷格 实验社会心理学 蔡加尼克效应
原文传递
认知失调可以客观测量吗
14
作者 何圆圆 杨玲 《大众心理学》 2018年第10期42-43,共2页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消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关键词 认知失调 实验研究 费斯汀格 费斯廷格 史密斯 客观测量 内部效度 认知失调理论
原文传递
认知失调的严重后果
15
作者 陈杰 枫月(图) 《世界博览》 2022年第17期62-65,共4页
这项“无聊”的实验形成了三组被试:一组作为实验对照组,一组谎称“有意思”并获得1美元报酬,还有一组谎称“有意思”并获得20美元报酬。问题来了:哪组人会觉得这些无聊的工作更有意思?费斯廷格预计,获得20美元的人会给出更好的评价,毕... 这项“无聊”的实验形成了三组被试:一组作为实验对照组,一组谎称“有意思”并获得1美元报酬,还有一组谎称“有意思”并获得20美元报酬。问题来了:哪组人会觉得这些无聊的工作更有意思?费斯廷格预计,获得20美元的人会给出更好的评价,毕竟他们拿到了最多的报酬。结果,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翻车”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 严重后果 无聊 有意思 报酬 心理学家 实验
原文传递
浅谈教育惩罚的策略
16
作者 赵作银 《学校管理》 2006年第6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费斯廷格 行为规范 认知不协调 协调时 间隔性 自我提高 保护屏障 辨别力 郑集 适度性
原文传递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认知失调”创设情境
17
作者 刘荣 《宁夏教育科研》 2012年第2期23-24,共2页
"认知失调"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 "认知失调"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的矛盾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潜能因为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而被激发出当个体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 思想品德 心理平衡 心理潜能 个体认知 配合性 认知过程 自我教育 心理学原理
原文传递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心理学解读
18
作者 鞠慧卿 《大众心理学》 2015年第8期39-40,共2页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事实上的确如此。本人接待了很多前来咨询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的来访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有理,一味指责对方,认为对方是无理取闹。为什么处于同一事件...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事实上的确如此。本人接待了很多前来咨询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的来访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有理,一味指责对方,认为对方是无理取闹。为什么处于同一事件的夫妻,针对相同的事件会有这种"公婆争理"现象的存在呢?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情绪ABC理论、认知协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管理 心理咨询师 认知协调 婚姻家庭 人际交往 认知不协调 家庭生活 费斯廷格 集体潜意识 相应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