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战国时期八棱柱状费昂斯制品成分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清林 张治国 +2 位作者 大卫.斯科特 海因兹.贝克 戴特莱夫.昆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132,共21页
中国蓝或汉蓝(BaCuSi_4O_(10))与中国紫或汉紫(BaCuSi_2O_6)是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制作和使用的两种人工合成材料或颜料。它们多用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与壁画之彩绘,同时还制成圆柱形、圆珠形、八棱柱状及璧、环、杯状费昂斯(faien... 中国蓝或汉蓝(BaCuSi_4O_(10))与中国紫或汉紫(BaCuSi_2O_6)是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制作和使用的两种人工合成材料或颜料。它们多用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与壁画之彩绘,同时还制成圆柱形、圆珠形、八棱柱状及璧、环、杯状费昂斯(faience)制品,其中八棱柱状物质地密实、色彩纯一,代表了以中国蓝和中国紫为显色成分费昂斯制品的最精致工艺。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O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等分析了甘肃出土战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八棱柱状费昂斯制品,发现八棱柱显色物相以中国紫为主,间有少量中国蓝。同时,根据八棱柱断层中结晶物的颗粒度推断此类材料采用了二步或多步烧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费昂斯制品 八棱柱 中国紫 Pb—Ba玻璃
原文传递
两件战国时期乳钉纹管形器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颖竹 王乐乐 +2 位作者 马清林 王婕 李晓岑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5,共8页
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分析了两件战国时期的乳钉纹管形器MB11和MB26,两件器物均含有玻璃相和肉眼可见的石英颗粒。XRF分析结果显示,MB11和MB26器表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且含量接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 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分析了两件战国时期的乳钉纹管形器MB11和MB26,两件器物均含有玻璃相和肉眼可见的石英颗粒。XRF分析结果显示,MB11和MB26器表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且含量接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拉曼光谱仪等确定MB11为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过渡制品,石英砂颗粒粒度4~500μm之间者占97%,500~2000μm者仅占3%。SEM—EDX分析表明MB11蓝色玻璃体为Na2O-CaO-SiO2,同时含有少量的助熔剂PbO和BaO。一般认为,Na2O-CaO-SiO2是西方古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而PbO—BaO—Si02是我国独创的古代玻璃体系。此次在Na2O-CaO—SiO2玻璃中发现有少量的PbO和BaO,可视为我国古代玻璃使用助熔剂的过渡转变之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钉纹管形器 战国时期 费昂到玻璃的过渡制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