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283-1286,共4页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 ,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 .结果表明 ,HN0 1DL在根盒 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 ,前者在第 1 2d时达...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 ,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 .结果表明 ,HN0 1DL在根盒 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 ,前者在第 1 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8.65logcfu·g- 1 ) ,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 ,且于第 1 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6 .88logcfu·g- 1 ) .HN0 1DL在大豆播种 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 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7.0 5logcfu·g- 1 ) ,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至第 1 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 ,在第 33d时又开始回升 .至播种后第 46d时HN0 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 1 6cm处的根段部位 .HN0 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 ,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 (1 6 .3个 )及发光比例 (68.8% )最高 ,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 .发光根瘤比例沿A E区段逐渐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
大豆根圈
定殖结瘤
发光酶标记基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putA基因克隆
2
作者
唐美琼
申佩弘
+3 位作者
许兢
蒋承建
陈钢
武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一个putA(脯氨酸脱氢酶)基因,该基因与已报道的苜蓿中华根瘤菌1021中putA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82%和86%相似性.利用自杀性质粒pK18mob构建含有putA基因部分片段...
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一个putA(脯氨酸脱氢酶)基因,该基因与已报道的苜蓿中华根瘤菌1021中putA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82%和86%相似性.利用自杀性质粒pK18mob构建含有putA基因部分片段的重组质粒,通过三亲本结合导入出发菌株HN01中,获得正向插入的极性突变体GXHNPA和反向插入非极性突变体GXHNPB.将putA基因完整的ORF连接到广宿主载体pLAFRJ上,获得用于互补的质粒pGXHN37,通过三亲接合,将pLAFRJ导入GXHNPA和GXHNPB获得互补菌株GXHNPHA和GXHNPHB.对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以脯氨酸为唯一C、N源的MM培养基中培养时,突变体均不能生长,互补菌株和野生型HN01没有差异,而在完全培养基YMB中培养时,突变菌株生长不受影响.植株实验发现,突变体均能有效结瘤,但是固氮酶活与出发菌株相比有所下降,结瘤时间延迟1d,竞争结瘤能力下降,而互补菌株与野生型HN01没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
中华
根瘤菌
hn
01
putA基因
克隆
突变体
植株实验
结瘤
原文传递
题名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283-1286,共4页
基金
国家"8 6 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 2 0 0 1AA 2 14 0 2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0 01CB10 89)
文摘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 ,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 .结果表明 ,HN0 1DL在根盒 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 ,前者在第 1 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8.65logcfu·g- 1 ) ,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 ,且于第 1 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6 .88logcfu·g- 1 ) .HN0 1DL在大豆播种 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 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7.0 5logcfu·g- 1 ) ,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至第 1 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 ,在第 33d时又开始回升 .至播种后第 46d时HN0 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 1 6cm处的根段部位 .HN0 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 ,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 (1 6 .3个 )及发光比例 (68.8% )最高 ,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 .发光根瘤比例沿A E区段逐渐下降 。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
大豆根圈
定殖结瘤
发光酶标记基因
Keywords
Sinorhizobium fredii
hn
01
dl
, Glycine max rhizosphere, Root colonization, Nodulation, luxAB .
分类号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putA基因克隆
2
作者
唐美琼
申佩弘
许兢
蒋承建
陈钢
武波
机构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西药用植物园
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
出处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570048)资助~~
文摘
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一个putA(脯氨酸脱氢酶)基因,该基因与已报道的苜蓿中华根瘤菌1021中putA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82%和86%相似性.利用自杀性质粒pK18mob构建含有putA基因部分片段的重组质粒,通过三亲本结合导入出发菌株HN01中,获得正向插入的极性突变体GXHNPA和反向插入非极性突变体GXHNPB.将putA基因完整的ORF连接到广宿主载体pLAFRJ上,获得用于互补的质粒pGXHN37,通过三亲接合,将pLAFRJ导入GXHNPA和GXHNPB获得互补菌株GXHNPHA和GXHNPHB.对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以脯氨酸为唯一C、N源的MM培养基中培养时,突变体均不能生长,互补菌株和野生型HN01没有差异,而在完全培养基YMB中培养时,突变菌株生长不受影响.植株实验发现,突变体均能有效结瘤,但是固氮酶活与出发菌株相比有所下降,结瘤时间延迟1d,竞争结瘤能力下降,而互补菌株与野生型HN01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费氏
中华
根瘤菌
hn
01
putA基因
克隆
突变体
植株实验
结瘤
Keywords
Sinorhizobium fredii
hn
01
putA
cloning
mutant
plant test
nodulation
分类号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李友国
周俊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putA基因克隆
唐美琼
申佩弘
许兢
蒋承建
陈钢
武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