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一体化的资本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三循环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8
1
作者 龙启蒙 傅鸿源 廖艳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5,共14页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带来的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带来的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及"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战略思想,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但是,由于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权能的缺失,中国资本三次循环均局限在城市,无法实现资本从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打破这种资本困境,引导资本从城市进入农村,创造新的资本循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资本三循环 资本积累 农村建设用地
原文传递
资本循环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以海珠区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玉璇 李郇 申龙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5,共8页
资本是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基于大卫·哈维资本三循环理论,本文在对1949年以来中国宏观资本运动与空间发展关系演绎的基础上,以海珠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粗略展示了海珠区从初级循环工业吸纳国内资本,到90年代中后期全球资本推动初级循... 资本是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基于大卫·哈维资本三循环理论,本文在对1949年以来中国宏观资本运动与空间发展关系演绎的基础上,以海珠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粗略展示了海珠区从初级循环工业吸纳国内资本,到90年代中后期全球资本推动初级循环与次级循环共同增量发展,再到2010年后初级循环资本减量,二、三级循环资本增量的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中央创新区的城市功能转变。最后强调在中国资本城市化后半程中,权力机构要注重利用比较优势,引导资本进入三级循环,调动城市发展主体积极性,提升城市品质与服务能力,平衡资本逐利本性与空间正义,促进空间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三循环 海珠区 资本运动 空间生产 时空修复
原文传递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自主复兴——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敏 赵美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3,共10页
纵观以往历史街区的复兴,其振兴与保护难免走向对立,但在华侨新村中两者却"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该文对其走向统一的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对广州华侨新村柔性自主复兴过程中的城市形态及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探... 纵观以往历史街区的复兴,其振兴与保护难免走向对立,但在华侨新村中两者却"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该文对其走向统一的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对广州华侨新村柔性自主复兴过程中的城市形态及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探析.以空间生产"三元一体"为语境,从房屋产权变更、消费需求和绅士化进程三方面说明空间实践的变更,并通过空间实践与空间表征的冲突展现资本第三重循环的作用过程.华侨新村通过其"表征空间"培育了居住需求与消费需求,"空间表征"通过改变建筑形态的方式,与"空间实践"实现统一,完成了空间再生产的自主复兴过程.在此过程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催生的消费空间、资本流通催生的地价抬升与频繁的房产投资以及居民与店铺投资者/经营者、原住民与绅士化居民之间关系、政府权力的协调维持着资本的持续流通.正是在各方主体的互动与一系列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历史街区的自主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理论 元辩证法 资本循环 华侨新村
下载PDF
城乡互动视角下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转型的资本介入机制——以广州港头村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1 位作者 战歌 林元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8-473,共16页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然潜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转型 资本下乡 城乡融合发展 资本三循环 都市边缘区
原文传递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创意空间营造——以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园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安东琪 贺辉文 葛幼松 《城市建筑》 2019年第8期118-121,共4页
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创意空间的解读缺失空间更新机制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空间生产以及资本三次循环理论进行探析,从空间生产的视角解读广州红专厂的发展脉络,指出红专厂文化创意园是资本和社会人文双驱动的空间生产的结果,当前主要是社会... 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创意空间的解读缺失空间更新机制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空间生产以及资本三次循环理论进行探析,从空间生产的视角解读广州红专厂的发展脉络,指出红专厂文化创意园是资本和社会人文双驱动的空间生产的结果,当前主要是社会人文语境下的空间生产、营造过程;继而提出红专厂空间再营造应把握空间生产的人文内涵,在发挥社会资本力量的基础上,强化空间对人、社会需求的空间响应,着重塑造空间的社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资本循环 文化创意 城市更新 广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