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规训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构建的困境及困境突围
1
作者 杨俊哲 郭明飞 《思想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意识形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需要重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说服力,也需要重视提升其感性感染力。在人们情感需求日益丰富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重要性也在凸显。但为逐利而在全球渗透的资本... 意识形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需要重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说服力,也需要重视提升其感性感染力。在人们情感需求日益丰富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重要性也在凸显。但为逐利而在全球渗透的资本正以极度隐蔽的方式从微观方面规训着社会,资本规训削弱了我国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认同,主要表现在:资本至上遮蔽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感性粉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抽象化功利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逻辑塑造的技术思维在隐匿中重塑我国民众的感性认识;资本时空规训弱化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对资本主义观念的抵触。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要突破资本规训的围困,需要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为抓手防范个人主义蔓延扩张;注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培育和建设;强化对网络空间和数字平台的系统化应用和监管;在约束资本的同时揭示资本感性规训的目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资本规训 感性认同构建困境 困境突围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的个体建构: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当代旨趣
2
作者 张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1,共11页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劳动 资本规训 激进需要 个体美好生活
下载PDF
地方与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当代问题 被引量:14
3
作者 耿波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7,共9页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带有浓厚的资本规训色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获得其在当下时代的合理性基础,必先脱离资本引导下的自我规训逻辑,向古典传统回溯其文化定位。古典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通过"地方"认同实现...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带有浓厚的资本规训色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获得其在当下时代的合理性基础,必先脱离资本引导下的自我规训逻辑,向古典传统回溯其文化定位。古典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通过"地方"认同实现价值升华的"地方性知识"。在当代,资本冲击使得古典传统中具有锚定性、安居性的"差异的地方"成了适应资本利益的"游荡的地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生的实质是资本逻辑规训对"游荡的地方"的营构。当代"非遗"保护运动的资本规训性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原则的问题。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出了"文化自觉"的先进观念,但因缺少对其资本规训性的反省,"文化自觉"无法获得公权保障而终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规训 “地方”认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