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清代咸同年间同安、马巷的抗粮与械斗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郑剑顺
-
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1997年第2期78-81,77,共5页
-
-
关键词
咸同年间
中央民族大学
同安
业主
社会问题
赋役不均
好事之徒
官吏腐败
同治年间
张际亮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海瑞重农思想初探
- 2
-
-
作者
吴申元
-
机构
复旦大学
-
出处
《中国农史》
1983年第1期7-14,共8页
-
文摘
海瑞是十六世纪中国杰出的政治、经济改革家,也是历史上以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著称的清官。从农史角度考察,他又是一位难得的重农思想家。本文即拟对海瑞的重农思想作一番初步探索。海瑞(1513—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岛海口市)
-
关键词
重农思想
海瑞
十六世纪
江南地区
均平
社会经济
赋役不均
井田制度
土地占有
吴淞江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F3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试论“不抑兼并”——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
被引量:9
- 3
-
-
作者
葛金芳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7-79,共13页
-
文摘
如果说,以大量下放系官田土为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田私田化政策,是晚唐以来不可逆转的土地私有化潮流在国家政策上的必然反映;那么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标志的不抑兼并政策,则是中唐以降地主阶级大土地所有制在当时土地关系的总体结构中逐步确立自身优势地位的逻辑结果.摧制土地兼并,自魏晋以迄隋唐,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相沿成习的传统国策.尽管其表现形式、推行力度以及效果影响等等在不同时期各有差异,但就该政策的基本内涵而言,即在不同程度地限定私人地主的土地占有量(起码在法律条文上不准违限逾越);想方设法减缓土地集中的速率;甚至迁怒于土地所有权的正常流通,对土地买卖横加干涉,以求延滞大土地所有制的过度膨胀;试图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农阶层这样一些根本点上,却如出一辙,首尾相衔,从而在五、六个世纪中表现出前后一贯的连续性.若再进一步就其实际效果作些历史考察,那么不难看出,摧制土地兼并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在实现该政策之预定目的这一点上,确曾发挥过不容忽视的某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强封建国家对于土地和劳力的控制能力,为耗费巨大的专制主义官僚机器提供其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赋役基础,消弱带有离心割据之潜在倾向的地方豪强势力,以及在役兵制下保证其军队的兵源等等方面.
-
关键词
不抑兼并
北宋
土地政策
大土地所有制
田令
土地兼并
地主阶级
赋役不均
两税法
食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
被引量:4
- 4
-
-
作者
陈世昭
-
机构
湖北大学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7年第7期67-72,共6页
-
文摘
史学界对一条鞭法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它是一般的赋役制度,反正封建统治者要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就必须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奴役,就需要有一套赋役制度.也有的认为它在明中后期出现不是偶然的,确有其封建社会后期的特征,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毫无联系.也有的认为一条鞭法纯属一种役法的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免役法是一脉相承的),并未涉及到田赋改革的问题.另外,一条鞭法是谁开始创行的也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试述一孔之见.
-
关键词
赋役制度
赋役不均
明中后期
封建社会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
王安石
商品经济
国家官吏
封建统治者
免役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顺康年间苏松逋赋与清政府的有关政策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吴伯娅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99-101,共3页
-
文摘
顺治年间,苏松地区与明代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逋赋情况。这一局面的形成,与绅衿沿袭明代拖欠习俗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赋税沉重。清朝入关以后,宣布田赋征收依照万历年间则例,全国的税粮重心与明代无异。“计天下财赋,惟江南、浙江、江西为重,三省中尤以苏、松、嘉、湖诸府为最。”顺治十四年编订的《赋役全书》规定,“苏州则平米二百五十余万石,每亩犹有科至三斗六升五合不等。”对此,清初的当地文人感叹道:“吾乡赋税,甲于天下。苏州一府,
-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万历年间
赋税征收
十三年
田赋
三省
苏州
财赋
直隶州
赋役不均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宋代“田制不立”本义新考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张呈忠
-
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
文摘
宋史中"田制不立"一语多次出现,在当时的语境下"田制"指的是赋役制度,赋役不均就是"田制不立",而赋役均则"田制定"。"田制不立"不是一种政策,但宋代存在"田制不立"的现象和问题,即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突出。
-
关键词
田制不立
政策
赋役制度:赋役不均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明代大经济改革家——张居正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刘言立
-
出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86年第2期73-76,共4页
-
文摘
张居正(1525年至1582年)原名白圭,字叔大,号太岳,死后谥文忠,湖北江陵人。他是王安石式的大理财家,梁启超称他是明代唯一可算得上的政治家。他出身于贫士家庭,其父张文明是个终身困守乡里的秀才。张居正二十三岁中进士,以后一直在京任职,到了公元1573年,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即位,由他辅佐既当老师,又做宰辅。 张居正所处的明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最后阶段,适逢奸相严嵩执政三十多年,豪门大户隐产逃税,宫廷糜费惊人,阶级矛盾尖锐,内部政治混乱,异族侵扰,长驱直入,军费骤增,财政枯竭,农民破产,民怨加深,危机四起,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
关键词
张居正
改革家
大经济
赋役不均
一条鞭
潘季驯
驿站
万历
力役
田赋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元代的审计
- 8
-
-
作者
张达聪
-
出处
《财会月刊》
1994年第6期38-39,共2页
-
文摘
元朝是蒙古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庞大帝国。在政府机构方面,元朝中央设中书、枢密、御史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书省下设六部,以户部掌财政,与前代相同。地方除中书省直辖地区外,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关,实际上是地方最高政权机构,设官与中书省相同。行省以下分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在政府机构中不能任正职,正职都由“达鲁花赤”(蒙语掌印之意)或色目人担任,执掌实权。
-
关键词
中书省
行御史台
政府机构
达鲁花赤
内部审计
监察职权
政权机构
民族压迫
赋役不均
行中书省
-
分类号
F23
[经济管理—会计学]
-
-
题名试论张居正在哲学上的尊法反儒思想
- 9
-
-
作者
李锦全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1期39-44,共6页
-
文摘
张居正(公元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张居正生活的时代,已经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封建制度明显走向下坡,当时的社会情况是“豪强兼并,赋役不均”,“吏不恤民,驱而为盗”,阶级矛盾很尖锐。张居正为要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在政治上进行过一些整顿和改革,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一定效果;哲学上他也有一些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明代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尊法反儒的思想家。张居正的世界观,认为“天”是“茫曼(min音民)漠溟,澒蒙鸿洞”,即是混沌一团的物质性的原气。正因为“天”是充满着流动性的气体,所以是“动而不居,运而无积”,会不断地进行运动,但不是具体的事物,没有固定的方位和体积。
-
关键词
张居正
儒家
十六世纪
赋役不均
封建统治者
封建制度
阶级矛盾
政治家
秦始皇
地主阶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浅析隋唐以后的赋役变化
- 10
-
-
作者
曹青莲
-
出处
《山西教育(管理版)》
1995年第9期39-39,共1页
-
文摘
浅析隋唐以后的赋役变化曹青莲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存在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繁重的劳役、兵役,农民的赋役负担特别沉重。唐以前,赋役的征收以人丁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征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唐初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这种赋税制度的基础是均田制,其特点是:第一,国...
-
关键词
赋税制度
财政收入
两税法
赋役不均
隋唐
税制改革
一条鞭法
租庸调制
征税标准
资本主义萌芽
-
分类号
K2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宋代“文臣七条”碑
- 11
-
-
作者
王顺才
-
出处
《山西老年》
2003年第1期38-38,共1页
-
-
关键词
文臣
宋徽宗
“清心”
老年人
赋役不均
身心健康
社会进步
封建统治者
借鉴作用
新绛县
-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明代后期一条鞭法的研究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田继周
-
出处
《历史研究》
1956年第3期27-38,共12页
-
文摘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产生在明后期(万历九年颁行全国),自产生以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权的主要剥削制度。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便走入了它的没落的联合体;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封建母体内孕育着和发展着。到了嘉靖。
-
关键词
赋役制度
封建政权
明代后期
嘉靖
封建社会末期
半封建半殖民地
新生力量
明初
赋役不均
土地占有
-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和王守义同志商榷
- 13
-
-
作者
刘重日
-
出处
《历史研究》
1962年第5期116-130,共15页
-
文摘
《历史研究》1962年第二期,发表了王守义同志《明末农民军"均田"口号质疑》一文.作者认为:农民军的"均田"口号不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只是要求减轻赋役而已.农民军的"割富济贫"政策,也"并不意味着农民阶级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而是分夺地主阶级的"浮财",把地主的"粮食,金银、衣物等可动之产取来分别赈济贫民".为此立论,他从三方面作了论证:一、明末社会矛盾的关键是赋役不均;二、"均田"一词在明末是"平均赋役"的代名词;三、农民不能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推翻封建制度.由此进而断定:凡是把明末农民军"均田免赋"、"割富济贫"解释为具有土地要求的内容,都是"没有掌握史料的原意所在",脱离了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
-
关键词
均田免赋
农民革命
土地所有制
赋役不均
地主
社会矛盾
明末农民起义
质疑
口号
封建制度
-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