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会谈和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一段往事——从1971年赖斯顿的北京之行说起
1
作者 傅颐 《百年潮》 CSSCI 2003年第11期12-18,共7页
1971年7、8月间,<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专栏评论家詹姆斯·赖斯顿访问中国.8月5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他并进行长谈.在谈话中,赖斯顿对周恩来说:"我很坦率地认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上极其不寻常的时刻.我感到你我在... 1971年7、8月间,<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专栏评论家詹姆斯·赖斯顿访问中国.8月5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他并进行长谈.在谈话中,赖斯顿对周恩来说:"我很坦率地认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上极其不寻常的时刻.我感到你我在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这种时刻."赖斯顿的这些判断是相当准确和富有见地的.我们不妨把他的北京之行当作一个引子,追溯中美会谈和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一段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代表权 美国 罗杰斯 声明 合法权利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联合国 赖斯顿 两阿提案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熊向晖 中美会谈 北京之行
原文传递
经络之谜今始解? 被引量:3
2
作者 贺崇寅 《自然杂志》 1990年第6期323-384,共2页
经络,这个中国传统医学的古老之谜,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刊上期发表的《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一文,对此作了大胆的探索,把经络同人体生命物质的液晶态联系了起来,并以此对一些经络现象作了简单而合理的解释。在本期上,本刊主编... 经络,这个中国传统医学的古老之谜,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刊上期发表的《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一文,对此作了大胆的探索,把经络同人体生命物质的液晶态联系了起来,并以此对一些经络现象作了简单而合理的解释。在本期上,本刊主编贺崇寅以《经络之谜今始解?》为题,对这一创见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系统 人体经络 生命物质 中国传统医学 液晶态 经络穴位 赖斯顿 物理刺激 分肉 作家詹姆斯
下载PDF
一个美国记者被困在中国火车上 被引量:1
3
《新闻爱好者》 1993年第7期38-38,共1页
赖斯顿是继瓦尔特之后美国报刊第一位政治专栏作家,他是在一次访华时被困在火车上的,这是意大利记者伊拉里奥·菲奥雷在《中国相思录》这本书中,透露的基辛格初次访华时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
关键词 赖斯顿 瓦尔特 基辛格 奥雷 美国记者 里奥 专栏作家 中国外交部 外交战略 秘密接触
下载PDF
记者的采访生活
4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新闻知识》 1986年第12期39-40,共2页
磁带录音机记者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电子传播工具磁带录音机,无论是与采访对象正式交谈或是在无拘无束中进行非正式的交谈,都是非常有用的。可有些较为保守的印刷传播媒介记者,仍习惯于沿用新闻记者的传统基本工具——作笔记。这是因为... 磁带录音机记者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电子传播工具磁带录音机,无论是与采访对象正式交谈或是在无拘无束中进行非正式的交谈,都是非常有用的。可有些较为保守的印刷传播媒介记者,仍习惯于沿用新闻记者的传统基本工具——作笔记。这是因为,他们耽心录音机会干扰他们的坦率交谈,或者认为录音会对他们讨论的主题造成某种妨碍,从而不愿使用它。事实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头面人物,不管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当着他们有某些重大事情需要向记者发布的时候,为着准确起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带录音机 采访对象 传播工具 磁带记录 报道领域 新闻采访 电子传播 政治新闻 新闻稿件 赖斯顿
下载PDF
为基辛格保密
5
《江淮文史》 1993年第6期164-164,共1页
1971年,美国报界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赖斯顿,预感到白宫的外交战略将有所变动,所以及时申请和得到来中国旅行的签证。他到达广州准备当天飞往北京。此时,中国外交部正在秘密地筹备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新闻司的领导发现了这... 1971年,美国报界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赖斯顿,预感到白宫的外交战略将有所变动,所以及时申请和得到来中国旅行的签证。他到达广州准备当天飞往北京。此时,中国外交部正在秘密地筹备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新闻司的领导发现了这种使人担心的巧合。几个小时后,基辛格飞抵北京,新闻司很快向他通报了这个情况。基辛格要求寻找借口,“使赖斯顿远离北京”,这是为了“避免外交上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提出一个极为巧妙的妥善解决办法,即让赖斯顿乘火车,而不是乘飞机来北京。人们告诉赖斯顿,很遗憾,未来三天飞机的座位全都没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斯顿 基辛格 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部 美国总统 专栏作家 使人 北京首都医院 《文汇报》
下载PDF
培训编采人员的美国新闻研究所
6
作者 刘志明 《中国记者》 1985年第8期42-,共1页
在美国,有各种各样机构为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提供讨论、研究的机会。不过,绝大多数是临时性的,专门从事培训在职编辑、记者的只有美国新闻研究所(API)一家。美国新闻研究所创办于1946年,发起人为斯贝隆·布朗。最初,研究所设在纽约市... 在美国,有各种各样机构为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提供讨论、研究的机会。不过,绝大多数是临时性的,专门从事培训在职编辑、记者的只有美国新闻研究所(API)一家。美国新闻研究所创办于1946年,发起人为斯贝隆·布朗。最初,研究所设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大楼,1974年迁移到弗吉尼亚州的赖斯顿。新址除了设有视听觉装置的两个大会议室外,还有八个小会议室,以及阶梯教室、图书馆。美国新闻研究所的最高机构——理事会,由18人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新闻 编采人员 赖斯顿 阶梯教室 贝隆 弗吉尼亚州 学习计划 讨论主题 事务局 活动计划
原文传递
借贷记帐奇闻
7
作者 凌浩云 《交通财会》 1992年第4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借贷记帐 复式记帐 被服务者 赖斯顿 理论研究 计量单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