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流散作家的困境--中英文《赤地之恋》的比较研究 |
乔幪
秦冠玉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2
|
也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
赵稀方
|
《文学自由谈》
|
2006 |
2
|
|
3
|
畸形社会独特的一角——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
丁尔纲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1985 |
1
|
|
4
|
“龙”的生活与“龙”的艺术——读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
丁尔纲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5 |
7
|
|
5
|
遥寄张爱玲 |
柯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 |
6
|
|
6
|
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1957年7月—1958年2月) |
王洞
季进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7
|
制度的无力:张爱玲世界中的婚姻与社会 |
张梅
|
《华文文学》
|
2003 |
0 |
|
8
|
《秧歌》的非政治化解读——中英两版中的月香之死与人性救赎 |
杨蓥莹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女性立场、革命想象与文学表述——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秧歌》为例 |
颜浩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0
|
夏志清的历史评价 |
袁良骏
|
《中国文学批评》
|
2016 |
1
|
|
11
|
现代性面面观——王德威先生访谈 |
河西
|
《花城》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2
|
南风知我意 |
潘晓峰
|
《泉州文学》
|
2015 |
0 |
|
13
|
张爱玲的迷误 |
赵稀方
|
《书城》
|
1997 |
0 |
|
14
|
张爱玲的后半生 |
曾焱
|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
2015 |
0 |
|
15
|
大陆元素闪亮台北书展 |
薛洋
|
《两岸关系》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