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辉 陈隆勋 +2 位作者 何金海 陶诗言 金祖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9,共9页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动能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大气 纬向传播 1980~1997年 季风系统 西太平洋 孟加拉湾 传播方向 亚洲季风区 传播特征 东西方向 经向风 扰动 hPa 交界处 流区 马里 东亚 经度
下载PDF
太阳和地磁活动对磁赤道地区低热层NO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升高 方涵先 +1 位作者 翁利斌 汪四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8-1456,共9页
利用SNOE卫星1998年3月11日至2000年9月30日共计935天观测的NO密度和太阳软X射线数据,分析了低热层N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得出了以下结论:NO密度从96.67km开始增加,大约在105~110km高度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 利用SNOE卫星1998年3月11日至2000年9月30日共计935天观测的NO密度和太阳软X射线数据,分析了低热层N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得出了以下结论:NO密度从96.67km开始增加,大约在105~110km高度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同一高度处一般夏季期间最大,冬季次之,春秋分季最小;密度峰值大小变化范围约为(0.5~1.5)×108 mol/cm3,峰值高度基本分布在107km和113km高度处,且不随太阳活动变化,平均值约为107km;NO密度与太阳软X射线及地磁Ap指数的相关系数在不同高度存在0、1和2天的最佳延迟时间,而同太阳软X射线的统计关系在不同高度和季节存在"线性"、"放大"和"饱和"现象;从统计和事件分析结果来看,太阳活动对磁赤道地区低热层NO密度的气候尺度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地磁活动,但地磁活动对NO短期变化贡献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软X射线 地磁Ap指数 赤道地区 NO密度
下载PDF
赤道地区和中纬度地区扩展F的特点和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天华 萧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4-232,共9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赤道地区和中纬度地区扩展F的触发机制间的联系,发现相同的触发机制在不同纬度的条件下所演化出的结构形态不相同,因此观测上会有所不同;研究了西向电场在赤道地区的作用,发现在适合的电高层参数组合下会产生观...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赤道地区和中纬度地区扩展F的触发机制间的联系,发现相同的触发机制在不同纬度的条件下所演化出的结构形态不相同,因此观测上会有所不同;研究了西向电场在赤道地区的作用,发现在适合的电高层参数组合下会产生观测到的电高层F区顶部挑动出现率高于底部扰动出现率的状况;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纬度地区电波散射的模型,用以解释观测到的中纬度地区电波散射的出现率高于线性理论预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F 声重波 赤道地区 中纬度地区 地球
下载PDF
赤道地区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秀镇 周祖刚 +2 位作者 董明伦 许海恩 王力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4-530,共7页
应用MTSAT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船载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12月22日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带对流云团的垂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 应用MTSAT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船载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12月22日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带对流云团的垂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与低层切变线有直接关系,云团发展过程呈现尺度小、发展快、移动快的特点。(2)该对流云团向西倾斜的不对称结构造成了降水在东西向的不均匀分布。(3)云团中心与强降水区相互对应,并伴有瞬时大风、低能见度现象。云团中心附近呈现低层存在逆温层、高层多个"冷团"的现象,与中纬度对流降水"中间暖、两头冷"的特点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中β尺度对流云团 非对称 特征分析
下载PDF
磁暴对赤道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升高 方涵先 +2 位作者 李刚 牛俊 王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2-817,共6页
利用赤道地区Vamimo站闪烁数据,选取两次典型大磁暴时段重点分析,对比磁暴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连续几天电离层幅度闪烁强度和发生率的变化,引入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γ_0,对磁暴影响闪烁的机... 利用赤道地区Vamimo站闪烁数据,选取两次典型大磁暴时段重点分析,对比磁暴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连续几天电离层幅度闪烁强度和发生率的变化,引入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γ_0,对磁暴影响闪烁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磁暴可能触发闪烁发生,也可能抑制闪烁发生,这既与观测季节有关,也与磁暴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时有关.触发发生于闪烁少发季节磁暴主相所在的午夜至黎明时段,可能是磁层穿透电离层的东向电场所致;抑制发生于闪烁多发季节磁暴恢复相所在的午夜前时段,可能是西向电场作用的结果.磁暴发生时的电场变化可能是抑制或触发闪烁的主导因素,但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电离层闪烁 磁暴 赤道地区 R-T不稳定性
下载PDF
赤道地区纬向风系与ENSO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葛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90-296,共7页
利用AtuonaMarquesasIs(9.48°S,139.2°W)站对流层最大西风层(150hPa)和最大东风层(850hPa)纬向风异常值的差值,构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Walker环流强度指数Id。并对... 利用AtuonaMarquesasIs(9.48°S,139.2°W)站对流层最大西风层(150hPa)和最大东风层(850hPa)纬向风异常值的差值,构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Walker环流强度指数Id。并对Id、平流层下部QBO西风位相的长度和起始季节与ENSO事件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Id指数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Walker环流圈在ElNino(LaNina)事件期间减速(加速);ElNino事件前20个月Walker环流圈开始加速、上层西风加速早且稳定;强ElNino事件均出现在30hPaQBO西风位相持续期在5个季节以上,起始月在11~1月(北半球冬季)的过程结束之后。从而进一步提出西风动量自平流层中部向下传播,诱发赤道中、东太平洋Walker环流圈加速,导致海洋异变ENSO循环起始过程的“高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环流 纬向风系 厄尔尼诺事件
下载PDF
赤道地区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 被引量:3
7
作者 梁璐 章冠峰 《地理教学》 2009年第11期40-41,共2页
《地理教学》杂志第九期“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作者从2009年高考海南题7~9题人手,谈及不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对第7题的答案正确与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太阳方位 日落 日出 赤道地区 高考试题 地理教学 纬度地区 海南
下载PDF
“热带杂交体”——为亚洲热带地区无法控制的城市化进程设计的适应性赤道地区建筑 被引量:1
8
作者 查蓬·楚恩鲁迪莫尔 徐知兰 《世界建筑》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作为一名在曼谷——这里是东南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执业的建筑师,我认为自己是一位热带地区建筑师(就算从专业技能的角度不能这样分类,至少从地理位置的因素考虑自然如此)。由此,本文针对当前泰国热带建筑进行的相关探讨可... 作为一名在曼谷——这里是东南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执业的建筑师,我认为自己是一位热带地区建筑师(就算从专业技能的角度不能这样分类,至少从地理位置的因素考虑自然如此)。由此,本文针对当前泰国热带建筑进行的相关探讨可以和东南亚地区的同行共勉。和遍布亚洲赤道地区其他城市的同行的遭遇一样,我也在痛苦挣扎中试图理解出现在曼谷的新兴热带地区城市化进程——这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地区 城市化进程 赤道地区 地区建筑 亚洲 适应性 设计 控制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幅度不对称的原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人禾 《科学中国人》 2010年第8期61-61,共1页
利用简单海洋数据同化(SimpleOceanDataAssimilation,SODA)2.0.3、SODA14.2和全球海洋数据同化系统(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GODAS)三种海洋同化产品在ENSO发展阶段通过复合层热量收支诊断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幅... 利用简单海洋数据同化(SimpleOceanDataAssimilation,SODA)2.0.3、SODA14.2和全球海洋数据同化系统(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GODAS)三种海洋同化产品在ENSO发展阶段通过复合层热量收支诊断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幅度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不对称 拉尼娜 赤道地区 东太平洋 幅度 原因 数据同化
下载PDF
赤道地区平流层水汽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
10
作者 陈冲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对1991年12月-2004年6月时的卤素掩星试验(HALOE)资料,按季节在空间上进行插值(5°×5°),并求出其距平,由此给出赤道地区的平流层水汽的时间———高度剖面图,将上述图表与臭氧的QBO进行比较,并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赤道地... 对1991年12月-2004年6月时的卤素掩星试验(HALOE)资料,按季节在空间上进行插值(5°×5°),并求出其距平,由此给出赤道地区的平流层水汽的时间———高度剖面图,将上述图表与臭氧的QBO进行比较,并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赤道地区的水汽在平流层的低层至中上层存在着明显的QBO现象。这些工作对我们研究平流层大气的动力过程、化学过程、辐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平流层水汽 周期震荡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赤道地区平均纬向环流的作用——非线性响应
11
作者 李维亮 陈明萱 《热带气象》 CSCD 1992年第1期1-15,共15页
本文设计了一个两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模式,做低谱展开,求出非线性方程组的解;讨论了在外参数变化情况下解及其相应环流的演变;并与线性响应作了对比。此外,还讨论了定常解的稳定性。 主要结论是:(1)非绝热加热各分量在非线性响应中能强迫... 本文设计了一个两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模式,做低谱展开,求出非线性方程组的解;讨论了在外参数变化情况下解及其相应环流的演变;并与线性响应作了对比。此外,还讨论了定常解的稳定性。 主要结论是:(1)非绝热加热各分量在非线性响应中能强迫出更为接近实际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圈。(2)在非线性响应中,潜热加热对纬圈环流的作用是最主要的。随着外参数——湿度的变化,解出现突变现象,其对应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从一个定常态变到另一个定常态;其中对流潜热的作用最为明显,感热加热的作用是次要的。(3)在非线性响应和线性响应中,辐射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不同;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相似,但在前者中它要强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环流 湿度 非线性响应 潜热 赤道地区 辐射
下载PDF
赤道地区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宏忠 张先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9-38,共10页
本文用滤波和EOF位相合成技术对1981年7—12月份赤道地区出现的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东太平洋地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越赤道40天周期温度波是产生这种西传波的主要原因。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两个源地:一个是赤道... 本文用滤波和EOF位相合成技术对1981年7—12月份赤道地区出现的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东太平洋地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越赤道40天周期温度波是产生这种西传波的主要原因。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两个源地:一个是赤道150°E附近的对流层下层;另一个是110°W的赤道对流层上层。这两处产生的低频波性质不一样,前者与对流密切相关。通过计算整层积分的非绝热加热Q_1和水汽汇Q_2,结果表明Q_1加热中心在东太平洋也有越赤道传播。在150°E以西Q_2加热中心是向西北传播的,与低频波方向一致,Q_1的传播特征不明显,这说明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对流可能有这种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低频波 赤道地区 40天周期
全文增补中
赤道地区无台风
13
作者 林之光 《地理教学》 2002年第12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赤道地区 台风 水温 地转偏向力 凝结潜热
下载PDF
中-晚更新世印度洋赤道地区的古海洋学资料
14
作者 Е.В.ИВАНОВА 朱佛宏 《海洋地质译丛》 1991年第1期74-77,共4页
尽管近十年来获得了大量有关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古海洋复原的资料,但印度洋近赤道地区仍然是研究程度相当低的。关于该海区表层水的变化存在着两种可供选择的观点:(1)在末次冰期极盛期和最佳间冰期,水温接近现代;(2)在寒冷期水温明... 尽管近十年来获得了大量有关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古海洋复原的资料,但印度洋近赤道地区仍然是研究程度相当低的。关于该海区表层水的变化存在着两种可供选择的观点:(1)在末次冰期极盛期和最佳间冰期,水温接近现代;(2)在寒冷期水温明显低于间冰期和全新世。有关印度洋北部溶解旋回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够清楚。已具备有关温暖时期和寒冷初期溶解作用增强的资料(Peterson等,1985);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进行这种相应的对比(如,1988年提出的K—28井岩心)。有关底层环境变化的资料亦很少。对解决古海洋学任务来说很重要的有关印度洋中玫瑰色Globigerinoides (Gs.)ruber d'or-bigny层位消失问题仍然有争议。所有这些不清楚之处首先与很难从印度洋近赤道地区深海部分获得良好的碳酸盐沉积物连续剖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资料 印度洋 赤道地区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降温幅度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宁练 姚檀栋 +4 位作者 施雅风 L.G.Thompson J.Cole-Dai P.-N.Lin M.E.Davi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1999年第S1期70-78,共9页
综合分析了各种古气温指标所揭示的赤道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的气温变化情况 ,发现随着海拔升高 ,气温降幅增大 ,气温递减率变化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估计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气温递减率比现今的约大 ( 0 .1± 0 .0 5 )℃ /1... 综合分析了各种古气温指标所揭示的赤道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的气温变化情况 ,发现随着海拔升高 ,气温降幅增大 ,气温递减率变化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估计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气温递减率比现今的约大 ( 0 .1± 0 .0 5 )℃ /1 0 0m .CLIMAP对于末次冰盛期时赤道洋面温度变化的估计可能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末次冰盛期 气温变化
原文传递
不同资料下赤道太平洋地区海面温度特征的区别
16
作者 刘筱筱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期137-137,共1页
目前关于海面温度空间和时间的特征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大气模式的研究中。在已有的大气模式或者耦合模式研究中都是给定某一种海洋资料下的海温异常特征来考察大气模式或者耦合模式对于这种异常海温型的响应,... 目前关于海面温度空间和时间的特征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大气模式的研究中。在已有的大气模式或者耦合模式研究中都是给定某一种海洋资料下的海温异常特征来考察大气模式或者耦合模式对于这种异常海温型的响应,目前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对海洋的观测方法越来越多,海面观测资料日益丰富和完善。而不同资料的观测手段、分辨率、处理方法各有区别,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模式研究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对目前已有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于大气模式和耦合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也可以为其他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地区 海面温度 特征
下载PDF
太阳活动对赤道电离层闪烁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涵先 杨升高 +2 位作者 翁利斌 汪四成 徐振中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7-382,共6页
利用赤道地区瓦尼莫(Vanimo)站太阳活动高年到低年(2000-2009)L波段电离层闪烁数据,分析了闪烁随太阳活动从高年到低年的形态特征,统计研究了太阳黑子数与闪烁发生率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太阳活动影响闪烁的机制。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太阳... 利用赤道地区瓦尼莫(Vanimo)站太阳活动高年到低年(2000-2009)L波段电离层闪烁数据,分析了闪烁随太阳活动从高年到低年的形态特征,统计研究了太阳黑子数与闪烁发生率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太阳活动影响闪烁的机制。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中、高年期间,闪烁发生率有明显的季节、月、地方时变化规律;低年闪烁表现平静,以弱闪烁为主,且无明显规律;太阳黑子对闪烁发生率表现出一定调制作用,随着黑子数从高年到低年的减少,闪烁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中、强闪烁表现的更为突出。说明太阳活动对中、强闪烁的影响比弱闪烁更明显,但其影响机制仍须大量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电离层闪烁 赤道地区 太阳活动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南海及周边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与ENSO的联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梁建茵 林爱兰 李春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文中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周边地区季节内振荡(ISOs)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TBB具有相似的ISOs特征,其年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夏秋季强,冬春季弱,而孟加拉湾地区的ISOs有所不同,... 文中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周边地区季节内振荡(ISOs)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TBB具有相似的ISOs特征,其年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夏秋季强,冬春季弱,而孟加拉湾地区的ISOs有所不同,呈双峰型,峰值出现5月和11月。南海地区ISOs的周期结构具有复杂性,主要有两个周期段,即以53.8d为峰值的50~70d振荡(ISO1)和以32d为峰值的13~36d振荡(ISO2)。南海地区ISO1的年际变化与周边地区(孟加拉湾、菲律宾以东洋面以及南半球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洋面)ISO1的年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这种ISO1的年变化为较大范围的区域现象;而南海地区ISO2的年际变化与周边地区相关性不显著,为局地现象。影响南海地区ISOs的传播具有多向性,ISO1以东传为主,ISO2以西传为主,它们都具有北传的特征。可见,南海地区ISOs既受到来自赤道地区的影响,也受到来自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影响,同时南海地区局地也可以生成强烈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南海地区对流的ISOs变得复杂化。统计结果发现,ENSO与ISO1有密切的联系,但对ISO2的影响不明显。ENSO对ISO1的影响不但表现在南海地区,对孟加拉湾和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ISO1有更加明显影响作用,负相关表明ENSO冷事件发生时上述地区ISO1受到压制。可以推测,ENSO通过对热带大气环流(特别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来对南海及周边地区ISO1进行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周边地区 季节内振荡 1980~1997年 南海地区 孟加拉湾 小波变换分析 热带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TBB资料 印度尼西亚 副热带高压 菲律宾 年变化 诊断分析 周期结构 澳大利亚 赤道地区 西太平洋 对流活动 影响作用 洋面
下载PDF
光破浓雾
19
作者 徐亦航 《科学24小时》 2024年第6期51-52,共2页
我坐在空无一人、尽显寂静的办公室里,眯着眼昏昏欲睡,面前闪烁着的巨大电脑屏幕与一旁堆积如山的资料,挡住了光线,也仿佛挡住了希望。我困倦地走出办公室,离开这座大楼,向磁悬浮列车走去。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这曾经承载着人类希望的“... 我坐在空无一人、尽显寂静的办公室里,眯着眼昏昏欲睡,面前闪烁着的巨大电脑屏幕与一旁堆积如山的资料,挡住了光线,也仿佛挡住了希望。我困倦地走出办公室,离开这座大楼,向磁悬浮列车走去。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这曾经承载着人类希望的“能源大楼”。如今的地球可以用“喜怒无常,满目疮痍”来形容,赤道地区温度高得要命,两极冰山在全球变暖的态势之下不断吸热融化,海平面快速上升。我居住在温带,由于靠近海边,家里经常有海水来“做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全球变暖 赤道地区 快速上升 电脑屏幕 办公室 海平面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一汇 吕竞夕 高士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1,共10页
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 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 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 则起着加强的作用。(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风 赤道印度洋 低频振荡 辐合带 东太平洋 海温 赤道地区 热带太平洋 太平洋地区 季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